孔乙己联想

忘记那一天做了一道初中语文试题,具体的题目内容忘记了,大概的意思是:鲁迅笔下“孔乙己”以及“阿Q”分别是什么样的人,代表了什么样的精神内核。这样一道很简单的题,我不知道,虽然经常用“阿Q精神”这种词汇,但是具体所代表的的意思,以及是否与鲁迅笔下阿Q相关均不确定,怕自己真的成为现代上过大学的“文盲”,今天专门针对鲁迅笔下经典人物做一个分析以及自己的理解。

图片发自App

1905年,清政府通过了新政的重要举措之一:废除了绵延中国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鲁迅笔下“孔乙己”诞生于1918年,正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孔乙己角色代表了当时“只懂钻故纸堆,而没有实际技能”的读书人。文章在开头便说“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是鲁迅12岁时在自己家乡发生的故事,是真是存在的,孔乙己的原型姓孟,亦是未考取秀才的社会末端人。

图片发自App

以孔乙己未代表的人是科举制度下典型的读书人,拥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清高气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社会生存特点;“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的处事风格;“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固执。

例如文中在孔乙己出场介绍中指出“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点已经将孔乙己与周边所有人区别开,没有穿长衫的经济实力,但有想区别于劳动人民的清高。最然他的长衫“又脏又破”,但这件长衫是他作为学者的一个代表象征,穿着长衫,说着“之乎者也”,可以说这是孔乙己作为科举考生未录取最后的倔强。当然也正是因为不自知“或自知而忽略”的倔强,令孔乙己成为所有人的笑话。从孔乙己口中说出的“之乎者也”,不但不能作为文化内容受人尊重,反而被认为时代下无用的内容,已经变相的说明孔乙己就是科举制度下只会“之乎者也”的悲剧产物。

在文中,提到孔乙己“不会营生.......将要讨饭”、“好吃懒做”等生活特点,表明孔乙己是典型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因为不懂生活技巧,除了读书好似不能做其他,也看不起其他劳动,用我们现在的话来形容是读书读傻了,进入社会时候严重脱节,貌似除了读书也不知道做什么。正如孔乙己因为生存不下去只能“偷书”,而面对大家对他的嘲讽,孔乙己坚持“窃书不算偷”,这是对自己处境的无奈回击。其实在这里说明了一个道理:不去适应时代,放下自己寻找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总会在无奈仲走入歧途。

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在科举制度下,考上与未考上的区别正如丁举人与孔乙己的区别,前者能够决定后者的命运,而两个人明明从社会生存角度来讲都是一样的,一样“四肢不勤”,甚至相比于丁举人的冷漠和草菅人命,孔乙己还有与人为善的优点——教小孩读书,从不拖欠酒钱。但这些优秀品质在科举时代下显得无足轻重,所以处在社会生活条件下的我们,注重自我素质的提升以及综合能力是很幸运的。

图片发自App

总体来说,孔乙己这篇文章是以小看大,以孔乙己一个人的命运来凸显在封建末期整个时代的冷漠,以及生存在当时时代下的人们悲剧及无奈。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自己生活穷困而不自知,亦不知如何改变命运是悲哀;对孔乙己来说,生命中除了科举好似没有其他期望,而一旦科举失败便令整个人生失败的悲惨;对社会上层长衫主顾来说,漠视生命而无趣奢靡的生活更是令其整个人生变得无意义。从上至下,整个社会充斥着冷漠,缺少温暖让每个人的生活显得看似有趣但极其迷茫,这才是时代的悲哀。

你可能感兴趣的:(孔乙己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