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唐诗(五)

【九洲芳文】

                辛夷坞

                  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注释:

辛夷坞(wù):辋川地名,因盛产辛夷花而得名,今陕西省蓝田县内。坞:周围高而中央低的谷地。

木末芙蓉花:即辛夷。辛夷,落叶乔木。其花初出时尖如笔椎,故又称木笔,因其初春开花,又名应春花。花有紫白二色,大如莲花。白色者名玉兰。紫者六瓣,瓣短阔,其色与形似莲花,莲花亦称芙蓉。辛夷花开在枝头,故以“木末芙蓉花”借指。木末:树梢,枝头。芙蓉花:此指辛夷花,因芙蓉花与辛夷花形相似,花色相近。

萼(è):花萼,花的组成部分之,由若干片状物组成,包在花瓣外面,花开时托着花瓣。

涧(jiàn)户:山涧两崖相向,状如门户。

且:又。

读这首诗,一下子想起数十年前遇到一段话,大意是说:一丛花在山谷里开着,你看见她了,她就存在,你没看见她,她就不存在。

对于这个问题,当时我嘀咕了好久,也不知怎么去理解,若真有学生问我,我该怎么解释呢?那时,我还在教书。知道学生正在学政治课中的“哲学”一节。有一天,在我语文课的课前问一个坐在第一排,平素还很有点“哲味”、爱思考也爱辩论的学生:

“…这什么意思”?

这学生不假思索地回问我:

那您说这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

我也未加思索地答道:

“当然是唯心的!”

“那不就得了…”

学生很得意。我却惊得不轻。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我很汗!

一个难题,竞这样让学生给点破了…

后来我知道,这实在是个“大学问”,它涉及到王阳明的心学,且原句即出于此: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因此,这绝非一个“唯心”,“唯物”就能说清楚的。(就像前些天,有个信佛的,而我又觉其只是个没啥文化的一“俗人”远亲,家里本就地方不大,却供了好几尊佛。我的一个“近亲”看了问她何以这般,她说:你们不懂,你们是唯物的,我们是唯心的…我听了,又是一惊,且笑了…)

以王维的这首诗而论,不独指涉一般的哲学,还有“禅意”。王维许多的“空”字诗也如此。不然,后世也难将其冠以“诗佛”之称。从文学(诗)的角度看,也有“以我观物”和“以物观我”之“关联”。

那么,此诗其文学意义,所昭示的,是什么呢?深山无人,辛夷花自开自落。花开,不为人赏;花落,无须人悲。当开便开,当落便落,纯任自然。苏轼之“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万古长风,一朝风月”,世称妙悟,应该是从此诗化出。

前人有评,集录几则,以为助读也罢:

《王孟诗评》:顾云:其意不欲着一字,渐可语禅。

《唐风定》:此诗每为禅宗所引,反令减价,只就本色观,自是绝顶。

《唐贤三昧集笺注》:思致平淡闲雅,亦自可爱。

《唐诗别裁》:幽极。借用楚词,因颜色相似也。

《诗法易简录》:幽淡已极,却饶远韵。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刻意取远味。

《唐诗真趣编》:摩诘深于禅,此是心无挂碍境界。虽在世中,脱然世外,令人动海上三山之想。

《诗境浅说续编》:东坡《罗汉赞》:“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世称妙悟,亦即此诗之意。

而王维的另一首: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我以为,这就与人的情味有了“关联”。而一旦有了关联,所谓“情感投射”就来了。王国维之所谓“无我之境”(朱光潜先生以为正相反,是“有我之境”)。不论有无,都关乎人情了。李白之“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辛弃疾之“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都是“人情”的好例子。

一说到人情,就不能不沉重起来。米兰昆德拉之“生命难以承受之轻,”,还是“承受之重”,也就先不去管它了,只李贺之“天若有情天亦老”,我想大家都会认同吧。

九洲芳文诗词投稿专题

2021.6.6.辛丑四月廿六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唐诗(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