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精神》是日本国宝级木工大师秋山利辉对如何培养匠人匠心的总结。秋山利辉把定制家具做到被日本宫内厅等皇室机构采用,他怎么做到的呢?就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本书列举了秋山利辉的“匠人须知三十条”,你也能用这些清楚明白的守则培养出做事一丝不苟 的员工。
适读人群:
1、对器物之美敏感的人
2、想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人
3、想培养员工敬业精神的管理者
学什么?如何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2008年,韩国央行对全球41个国家的百年老店进行了一次调查:在近5600家经营超过200年的企业中,日本占了3000多家。这些日本的“老字号拥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质呢?匠人精神。
匠人精神不仅是一种面对工作的态度,更是一种人生哲学。想成为一名匠人,自我品格的修行远比提高技术来得重要。
本书的作者秋山利辉正是匠人精神的代表,他制作的家具为日本政府和皇室所青睐。今天的文章将透过秋山利辉50年的践行,告诉你如何从“求道、知命、修心、笃行”四个精神层面培养品格;同时“匠人须知三十条”为你提供一份实操标准,让打造完美产品变得有迹可循。从中你还会发现:
1、为什么工匠还要会心算;
2、为什么秋山木工的学员,8年禁止谈恋爱;
3、为什么排在“匠人须知三十条”第一位的是学会打招呼。
求道:把事情贴上“简单”的标签,会降低别人的期望
求道,不是让你出家修行,画丹练符,而是力求合乎天道,为了理解这有些有玄妙的“匠人精神”的主旨,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个耳熟能详的老故事——“庖丁解牛。”
庖丁为梁惠王宰牛,可谓神乎其技,“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身体的各个部位以及手中的屠刀接触牛的声响,都合乎音律。
令梁惠王由衷赞叹,同时有疑惑这样高超的技术从何而来。此时,庖丁说了一句关键的话:“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那是因为,我把对宰牛技术的追求,化作了对天道的追求啊!
过去,出于种种原因,我们对这个故事,往往止步于“业精于勤”的解释,勤奋当然有用,但勤奋所要达到的目标,决定了勤奋能帮你的限度。如果这个目标只是技术上的炉火纯青,勤奋可以给你,但如果你的目标是做到极致,直至合乎天道,那么,勤奋会带给你更多。正如秋山利辉所说:“精神一流,技术一定是一流的。”一个人的格局、一个人的境界,决定了他努力所能达到的上限。不懈追求天道这种极致目标、极致境界、极致格局的人,一切高超技艺都只是寻常。
当下,我们也会听到种种关于“匠人精神”的阐发,比如“一事一世”,就是说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又比如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
这些阐发当让也都不错,但应当说,许多匠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正是因为以合乎天道为追求的事业,一辈子的时间,也并不多,而要做到极致的事业,也不分简单复杂,从另一个角度看,其实越是复杂的事情就越是需要做到极致的精神。之所以强调“简单的事情,”是因为人们往往对于贴上“简单”标签的事情会从起点就降低自身期望,也主观的去降低别人的期望。而能在这种疏于用心的事情上追求极致的人,注定会用精神感动别人,用成功回报自己。
知名:把一项事业视为自己的天命,自然有终身坚持的动力
前面说过,以追求合乎天道为目标的事业,一辈子都嫌太短,所以,我们不得不选定一项事业作为自己的“天命”。秋山所谓“为天命而活,”意思并不复杂,就是找到自己这个“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用处”,然后把这个用处当作自己的“天命”,为此活一辈子。
在日本,有许许多多“匠人精神”的代表,与秋山利辉不同的是,他们当中不少人的技艺属于家族传承,这些家族技艺的传承者,多少有些“受命”的意思,而秋山的经历,最好的诠释了“匠人精神”的修炼起点——知命。
13岁时,秋山利辉找到了自己的“天命”。此前,他在学校虽然非常努力,但成绩却样样不行。有一天,邻居家的鸡舍坏了,他就去帮忙维修。邻居老太太并没有当真,只是当小孩子闹着玩。不料几天后,秋山竟然真造出一个漂亮的双层木头鸡舍!邻家老太太深表感谢之余,说了一句改变他一生的话“学会木匠活的话,你这一辈子就不愁啦!”这句话,让他发现了老天给她的礼物——手巧。中学毕业以后,秋山就做了木工学徒,走上了一代木工大匠的成长之路。
秋山的故事不禁使人联想到中国当下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当你在孩子的课程表上写上:“周一学钢琴,周二学画画,周三学英语,周四学心算,周五学跆拳道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的孩子喜欢做什么和能够做什么呢?”所谓“知命”,就是找到一件事,这件事你喜欢,能做好,并愿意一生去做。
修心:制度只能保障产品合格,修心才能让产品达到上线水准
一提到人才培养,我们就会想到如何才能培养合格的人才;同理,一提到产品,我们就想到要符合各种标准,国标,欧标,美标,ISO等等
然而,假如是对自己的孩子,我们却不会期望他的成绩仅仅是“及格”而已,我们也不希望买到的产品仅仅是“能用”、“够用"。作为生产者,“合格”思想自动降低了我们的期望;而作为消费者,“合格”却不能使我们完全满意。究其原因,机器化大生产以及这种生产方式带来的高效率和标准化,使得对工作人员的培养趋于追求上手速度,无形用合格的低标准取代了一流的高标准,而合格的人才只能造出合格的产品,只有一流的人才才能造出一流的产品。所以秋山将他的书命名为“一流人才育成的s三十条法则”,因为对他来讲,仅仅“合格”,是不能接受的。
培养合格人才,往往依靠制度、质量控制和技术培训就可以了,但这些手段只能保障人才的下限 ,如同制度法规纪律等等只能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道德一样,要提升人才水准的上限,就必须“修炼心性”,匠人精神的培养,就是一部修心之学。
“修心”,使得一个人从制度标准要我做,转变为我发自内心的要去做。或许有人会问:“这可能吗?”
提出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奇怪,改革开放后,由于思想趋于多元化,传统的性善论受到进化论为基础的功利论影响,人们更愿意承认真实的人性有一些不怎么了令人愉悦的特点,所以,我们也就更强调制度规范和标准控制。然而秋山利辉的实践表明,通过一定的手段,人的心可以被塑造成具有种种亲社会特点的良心,而良心的作品,就是吧”良心之作“。这种打造”匠人精神“的方法,就是”笃行“。
笃行:行为影响人的心理,认真做事会让你成为认真的人
所谓“笃行”,就是一心一意的实行。我们都知道,人的心理决定人的行为,然而秋山强调的则是人的行为同样深刻影响人的心理
美籍日裔儿童文学作家庆子凯萨兹的绘本《狼大叔的红焖鸡》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狼大叔非常喜欢吃红焖鸡,一天,他发现一只母鸡,却觉得她有点瘦,心想,如果把它养肥一点,是不是就更好吃了呢?于是他马上行动,做了很多甜点,每天都给母鸡家送去。直到有一天,他觉得母鸡够肥了,就想去把母鸡吃掉,然而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当他推开母鸡家的大门时,他受到了母鸡和它的孩子们的热烈欢迎,他们一家人把它当成了送礼物的圣诞老公公。狼大叔考虑了一下,突然觉得自己不想吃红焖鸡了,他打算明天再去给鸡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做点好吃的。
虽然这只是童话故事,却说明了一个道理:一个有道德的人常常会去做一些亲社会的行为,当一个常常做亲社会行为的人,其实也会慢慢变得有道德,反之,一个好人总是做一些坏事的话,也会慢慢变坏的,你的所作所为决定你是什么的人,也决定了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国儒家提倡的“礼”、巴浦洛夫、华生。斯金纳一脉相承的“行为主义心理学”,都是遵循着“行为改变心理”的原理。亚里士多德说过:“一个人如果表现得很有美德,那他最终会成为一个有美德的人”。就是说一个人多做好事,他就会变成好人。
遵循“匠人须知三十条”,培养一丝不苟的员工
秋山利辉在本书中提出的“匠人须知三十条”同样也是遵循了这个原理。所谓的“匠人须知三十条”是秋山在长期带徒弟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出的学徒行为规范,也是修炼“匠人精神”的实际方法。每一条须知都用在: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先如何如何的方式表达出来,归结起来,这30条实际上包括了两类内容,一类是具体行为规范,一共有18条;另一类是匠人的入门素质,一共有12条。
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匠人的具体行为规范,这18条包含了进入作业场所必须要做到的方方面面,细致到有点像小学生或者中学生“行为守则”,看上去一点也不高大尚,甚至还有一点“鸡毛蒜皮”的感觉,但是如果我们深入的理解这些守则的内涵,就不难发现,这些守则不止匠人需要,任何一个人如果能在日常生活时刻做到这18条,那他就距离一个“完人”就真的不远了。
比如,关于如何与他人交流,秋山就不厌其烦的总结了如下的7条:
1、学会打招呼
2、能够正确听懂别人说的话
3、成为能够好好回应的人
4、成为能够做好自我介绍的人
5、成为能够好好发表意见的人
6、成为勤写书信的人
7、成为善于打电话的人
而对于许多人都会格外重视爱和责任感,秋山也会有自己独特的做法,他并不是像许多机构一样把这些内容做成标语和口号贴在墙上,而是落实到一条条可以立即执行的动作,例如:
1、成为很会打扫整理的人。因为擅长打扫的人,也一定擅长工作,带着感激之情慰劳之心去打扫,就会提升技术和品格。
2成为乐意打扫厕所的人。洗净内心的污秽,就是洗净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变得谦逊。
3、成为爱管闲事的人,为了别人好,哪怕要得罪人,也要该说的说,该做的做。这样的人心中有无私的爱和强烈的责任感。
4、成为吃饭快速的人,即使吃饭时也可以修炼心性,不浪费、不挑食、不看电视,心怀感激。
5、成为花钱懂慎的人,怀着感恩的心用钱,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
6、成为随时准备好工具的人,收拾好工具,也是对工具的感恩,一个对工具感恩的人,也会对工具感恩,爱惜工具,也会相信工具,动作自然变得灵敏,自然能创造出感人的作品。
秋山不但对于徒弟们的沟通、爱与责任有细致的规范,其他方面诸如协作、专注和仪容也都有不同于传统认知的要求。比如:他要求学生们“成为会打算盘的,”因为他认为,精通珠算和心算,可以使人百折不挠,手指灵活,专注高效。
说过了匠人的行为规范,我们再看看秋山先生对匠人的入门素质提出的12条要求,这12条也同样带有鲜明的“秋山风格”,那就是简单、直接,可执行。比如他要求学生成为执着的人,规定学生在失败之后,必须要说出一句话:“能否请我再试一次”,他要求学生成为感恩的人,对于周围人的支持,只在心理感激 还不够,还必须将感谢的话说出口,等等。
这30条守则,秋山要求他的学徒们每天背诵一遍,绝不间断。而这些学徒,要在秋山学院先进行一年的的见习,然后进行四年的基本训练,心性和技术均已磨练成熟的人,才能被认定为工匠。然后还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三年,九年后方可出师去闯荡。
的确,用行为改变心性并非易事,电影《一代宗师》,有一句话说得好,功夫是什么?功夫,就是时间。如果你认为培养一个一流人才用去九年的时间太长,那么,你应该想到,秋山利辉自己,自27岁创办秋山学院以来,已经这样修行了将近50年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直到今天,从秋山学院走出来的学员,始终是各大公司争相聘用的对象,秋山木工已成为很多大公司、政府部门,乃至日本皇室的御用家具制造商,而创造这一切的,仅仅是秋山利辉领导下的34名员工。
《匠人精神》提供了一个具有说服力的答案。通过合天道、知天命、修心性、笃于行,培养出超越合格人才的一流人才,才能提供感动人心的一流产品。这不仅仅是市场竞争获胜的法宝,还将带给世界一份温情。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您有益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