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伶官传序》赏析

      【按】本文写作时参考了一些资料,但对文章结构和分段的看法我感觉似乎都有偏差。于是,自己感觉按照我的理解和认识来分段剖析,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与当时参考的资料很不相同。时至今日,我还是感觉我的理解是正确的。诸君以为然否?

图片发自App

        在二十四史中,有新旧两部《五代史》。《旧五代史》是宋初宰相薛居正奉诏监修的。《新五代史》是欧阳修一人所撰,属于纪传体史书。它记载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的史实。共七十四卷,其列传部分把人物分成几种类型,依类作传,并在每篇传前写上序文,用以说明作传的原因和意义,发表自己的见解。《五代史传官传序》,就属于这类作品。

        欧阳修的政论散文多是直接为其政治斗争服务的。例如他的《上范司谏书》、《与高司谏书》、《朋党论》等,都不仅表明了他的政治态度和斗争精神,也显示出他那与笼罩北宋文坛“险怪奇涩之文”异常不同的平实朴素的文风。《五代史俊官传序》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它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俊官而败国乱政的史实,说明国家的“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进而用“满招损、谦受益”的格言和“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说明“”庄宗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人事”,并总结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根本道理。从而表现出他对国家兴亡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见解。

        文章一开始写道:“鸣呼!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短短一句却用了感叹的语调、反问的语气,劈空而来,感情饱满,气势不凡。“人事”的“事”是动词,即“人为”,意调人的主观行事。本来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都用“天命”来掩盖其政治上的黑暗与腐朽、荒淫与无能,一般文人也以此来获得精神上的感循。但本文却一反常人之习,直接对“天命”论发出反问,这在当时实属难能可贵。这样写既可造成文章的气势,又能引入深思。接着文章顺势指出五代时后唐“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的历史事实,作为立论的依据。庄宗,名李存勖,李克用之子,沙陀族人,原姓朱邪,其祖归唐赐姓李。李克用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封为陇西郡王,后拜为晋王。李克用卒后李存勖承袭晋王位,于公元923年建立后唐王朝。李存勖自幼爱好演戏,自谓艺名李天下。继位之初,正值五代战乱之时,大敌当前,他牢记父王遗嘱,励精图治,最后灭掉后梁、俘虏燕王,统一中原。但后来被暂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沉溺于酒色而又宠信伶官。不但与伶人“杂戏于庭”,还任他们以要职。结果弄得众叛亲离,朝纲混乱。景进参与军机国政,进谗言杀害了朱友谦等大将;史彦琼主持魏博六州政务,酿成贝州大败;郭门高任亲军指挥使,发动叛乱,最后连庄宗本人也被伶人乱箭射死。作者在强烈的感慨之后,又用这样的史实作为主论的依据,显然很有说服力。而且从提出论点到指出依据,只用了两句话,言简意赅,稳健从容。

        然后文章紧承上文,叙述庄宗继位之初的事。事中寓理,以事说理。这一段可分两层:一是叙述其父李克用的三项遗恨;一是叙述庄宗的行事。这里作者的重点显然在于叙述其父李克用的三项遗恨及其临终嘱咐,而对庄宗的行事却写得极其简略。因为其父的三项遗恨及其临终啊咐,不仅说明他们当时面临的形势及其与周围藩镇的关系,也说明庄宗继位之初所担负的使命及其创业的艰难,从而反衬出庄宗继位之初誓报父仇,发奋图强的精神。正是由于这样,庄宗才轻易地完成了其父的遗志。文中虽用语简略,但形象生动。“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短短两句,绘形绘色,生动传神,准确地刻画出继位之初庄宗兢兢业业、勤勉创业的形象,强调了“人事”之于“盛”的重要意义。

图片发自App

      接着,在上文叙述的基础上,夹叙夹议,以议为主,进一步分析“庄家现象”产生的必然性和客观性。文章气势充沛,抑扬顿挫,感慨欷歔,色彩鲜明。先是叙述事实,对比感叹。庄宗成功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其败亡时“士卒离散”“不知所归”,以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又“何其衰也”!然后连用两个反问句,追溯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其实作者的议论正在这两个反问句上。庄宗之极盛与其衰亡的历史事实是人们都知道的,且后唐到北宋相隔并不很远,作者如此反问,更能激起人们对历史现象的深思,委婉有理,气势旺盛。按一般情形,在这里完全可以顺势得出结论,指明教训,但作者却没有这样做,而是转开一笔,又用《尚书》“满招损,谦受益”的格言和“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自然之理”作为论据,进一步说明“庄宗现象“的产生实乃客观“人事”的必然。在此基础上,文章用一“故”字再回到庄宗的盛衰之事上来,指出“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这样,从行文看,夹叙夹议,曲折有致,同时又从容不迫,平易婉转。从内容看,既有庄宗的史实依据,又有古人的至理名言,因而分析有理有据,气壮理足。

        写到这里,作者似乎不很满足,又推进一层,深化主题,将问题从庄宗这一人一事上面推广开去,总结出一般性的结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从而说明作《伶官传》的目的和意义。告诚人们不要忘记这段历史教训,从中引出并牢记盛衰由人的道理。

        这篇序文短小精悍,但却含义深刻,它仿佛一具历史的警钟,要人们时时警惕历史重演,但其声音却悠扬婉转,悦耳动听。它在写作上的优点归纳起来有三点。(一)构思谨严,且把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夹叙夹议,感情充沛,落地有声。文章起笔便发出感叹,于感叹中立论,令人警觉,发人深思。接着叙事,叙事的同时也即议论,就中寓理。第三段是重点,因此,叙述、议论、抒情紧密结合,道理深刻,感情荡漾,色彩鲜明。最后收笔在议论的同时,说明作此文的目的和意义。(二)文章在论证时紧紧围绕中心观点,采用对比议论的方式,一盛一衰,对比鲜明。盛时由“人事”而盛,衰时由“人事”而衰。一前一后,不仅显出事件的曲折变化,而且使文章的中心观点更为明确。(三)用笔纤徐跌岩,语调抑扬顿挫,语言晓畅深婉,而气势又雄健有力,不但音节铿锵,富有音乐美,而且简洁分明,耐人寻味。文章扬“盛”抑“衰”,不论是叙述史实,还是评论得失,该褒处情调高昂,当贬时语言深沉,尤其第三段中“哉”“也”的对比使用,更使感情色彩分明,抑扬顿挫有力。语言上多使用短句,并间以长句,不仅使语言简洁明快,气势旺盛,而且有急有缓,节奏优美。此外,反问句的使用更使文章精警有味,发人深思。

图片发自App

【附】译文(补)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宗庄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人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慨,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到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这样的吗?还是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

        于是作《伶官传》。

你可能感兴趣的:(《五代史伶官传序》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