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知识管理》

前些天学校选课时偶尔看到《个人知识管理》这门课程,一时好奇这究竟是一门怎样的课,便在电子书网站上下载了成甲写的《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成甲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并结合诸多生动形象的例子来解释某些概念。

成甲自称每年读一百多本书,我非常吃惊,这意味着三天就要读完一本书,现在谁还有这么宽裕的时间来读书呢?我给自己定下每年30本的目标,至今才完成了十本,实在是惭愧。

读到后来,我才明白成甲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快:“我买书不是为了看完书,而是为了更快速地寻找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案,探索如何消除知识阻塞。所以,一本书只要可能对解决我关心的问题有帮助,我就都买回来。我买回来也不着急第一时间把它看完,而是只花几分钟时间阅读目录、前言和结论,目的是了解作者这本书究竟解决什么问题,思路是什么,我关心的话题他是怎么解决的。这样,我不用读完这本书就知道以后遇到何种问题可以向它咨询。这时候,书就好比我的一个私人顾问一样。如果我们身边随时都有合适的顾问,对于我们提高认知效率就是极大的帮助。”

每本书都是一位顾问,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惑与难题时就可以向他们咨询。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何况是作家们凝聚心血与智慧所著的书,每本书中一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可惜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碰巧拥有雄厚的财力,每年去购买几百本纸质书籍,为此电子书才是我们不二的选择。



在这本书中我收获良多。

最大的收获便是我似乎明白了记忆宫殿是什么。此前,我也听说过这个号称最强记忆的方法,但终究是不明所以。看到成甲的介绍后,我似乎有所感悟与启发。或许我所体验到的并不是记忆宫殿法。人的大脑很奇怪,记录的每个知识都是以一副一副图像的形式存储在脑海中,出现新名词时,甚至会自动脑补出一副场景来。比如当我提到“母亲”时,我们脑海中会自动浮现出一幅幅母亲的模样,当我提到“钓鱼”时,你会看到自己曾经钓鱼时的情景,即使自己没钓过鱼,也会自动浮现出曾经看到的别人或电视中的钓鱼场景。我说“水滴石穿”,你会自动模拟出水滴石穿的动态画面,即使你可能从未真正见过;提到“电流”、“电压”你可能会想到上课时、做实验时的场景……所有这些场景不仅能记录名词、动词,甚至能记录情感。当你看到“分离”、“愤怒”时,你能设身处地地感受到那种情感。

我所想要说的是,我们的人生经验,就是由这一幕幕的场景组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我们脑海中的场景会越来越多,虽然有些场景会逐渐模糊甚至消散,但有些场景你一生也不会忘记。在我看来,人生经验的获取,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亲身经历,另一种是向别人学习,而读书便是其中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当我们读到故事中的一个场景时,我们会自动模拟出一幕画面,书的作者是编剧,而你则是导演。场地完全由你决定,可以是全新的场地,甚至可以是你真实见过、生活过的地方。这些场景虽然不是你所亲身经历过的,但也能烙印在你的脑海中,与真实经历过的场景联系在一起,组成自己人生经验。

我想,所谓知识渊博学富五车、所谓人情世故八面玲珑,其实是他们脑海中所存储的“场景数”更多罢了,他们能从此刻的场景预测到接下来发生的几十种可能的场景,并应付自如。每个人一生活到老、学到老,无非是为了三个目标,解释问题、解决问题和预测问题,最难的便是预测问题。一个人如果能预测未来,哪怕是短短的一分、一秒,都足以想出办法予以防备、解决。走在标准时间流之前的人,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式独异于常人,这种人不是伟人,便是超人。

我们从书中即使学到了很多知识点、懂得了很多道理,但是很多人知道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就是因为99.99%的道理懂不能通往行动。如果你看到了一个知识点后点头称是,然后生活照旧,那么这个知识点对你来说只能算是信息,而不能称为知识。知乎上的文章,如果你不去阅读,它就只是一些数据;而当你阅读了内容了之后,它就变成了信息;但只有你知道了如何改变的行动,信息才变成了知识。知识再多,如果不予以践行,与不知道的人没什么区别。我们明知保剑锋从磨砺出,却少有人能够坚持不懈;我们明知读书是通往成功的阶梯,却少有人能潜下心来静读;我们明知反思与总结的重要性,却少有人能经受住自我的拷问……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单单践行一条道理是很难得,但是践行多天交织联系在一起的道理,却不那么枯燥、更加容易。这或许是一个罕见的悖论。

我自己也难以解释清楚,但我相信自己是对的。先不提这个了。



所有那些引人注目、阅读量“十万+”的文章,其实都可以定义为两种类型的文案:A型与B型。

A型文案是指把本来平实无华的表达写得更加有修辞,用词对称,词汇高级。比如把“工作辛苦,不如去旅行”这个简单的表达写成“乐享生活,畅意人生”。而B型文案不一样,其文案往往并不华丽,有时甚至只不过是简单地描绘出用户心中的情境。比如,同样表达“工作辛苦,不如去旅行”,B型文案会写成:

你写PPT(幻灯片)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你看报表时,梅里雪山的金丝猴刚好爬上树尖;你挤进地铁时,西藏的山鹰一直盘旋云端;你在会议中吵架时,尼泊尔的背包客一起端起酒杯坐在火堆旁。有一些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有一些喷着香水闻不到的空气,有一些在写字楼里永远遇不见的人”。

有些人写文案是为了感动自己,而优秀的文案是为了感动用户。



习惯性防卫、绿灯思维与红灯思维

“我们可以发现,当一个问题出现在别人身上的时候,我们习惯把这个问题归因于别人,是那个人自身有问题。而当同样的问题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我们就不这么想了,反而会把问题归因于外部因素。这在心理学中称为“基本归因偏差”。别人出事儿,都是人品问题;自己出事儿,就是外部环境问题。这个现象反过来也成立。比如,当别人取得成就的时候,我们就觉得这小子又走狗屎运了;而当我们自己取得成就的时候,我们肯定觉得,这可是我辛苦努力应得的结果!说我走狗屎运的,你们都是诽谤!”

“习惯性防卫的根源是惧怕暴露出我们想法背后的思维。……防卫性的心理使我们失去检讨自己想法背后的思维是否正确的机会。对多数人而言,暴露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是一种威胁,因为我们害怕别人会发现它的错误。”

“那怎样才能打破这种防卫呢?答案是:建立绿灯思维。什么是绿灯思维?让我们先看看和绿灯思维相对的概念:红灯思维。”

“红灯思维就是一听到不同的观点就消极处理,准备防卫:“你不了解情况。”“你先听我说!”这是我们在红灯思维下大脑所处的状态。比如,一个习惯了粗暴沟通的老板,听到了咨询顾问给的建议:你和员工沟通的时候,要先倾听,理解员工意见之后再发表你的观点。不要没听完就做判断……这时候,老板多数情况下的第一反应是:“你懂啥?你根本不了解我们公司的情况!”“我时间很紧张,哪有那么多时间听?”“你根本不知道,如果你不强硬,这帮人就不动,根本无法推动工作!”“去去去,别拿书本上的东西说教,不接地气。类似的场景你见到过吗?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红灯思维:遇到与自己不一致的观点,第一反应是找理由反驳。”

“而绿灯思维是,当我们遇到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时,第一反应是:哇,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应该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比如,同样是这个老板,他听完咨询顾问的意见后,可以这么想:“嗯,这个观点虽然和我过去的做法不一样,但是仔细想想,一定有有用的地方。比如,如果我能够先倾听再沟通,就能让员工充分表达意见,可能产生新的创意;而且,充分沟通,也能避免我们讨论了半天才发现大家说的不是一回事儿;还有,理解和倾听,也是和员工建立信任的过程,能够增加团队的凝聚力。”


反思

“当我和其他人花了同样的时间、经历了同样的事情时,自己的收获和成长却和他人完全不一样。我慢慢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甚至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


寻找自己的兴趣

“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一篇文章,教人如何寻找自己的兴趣:首先,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拿出一张A4纸和一支笔;最后,写下你想做的所有事情。写下那些曾经让你投入其中、忘记时间流逝的事情——那里面埋藏着你的兴趣”


寻找自己的优势

“你的优势就是那些让你感到自己很强大的事”

六度分隔理论

“一个人想认识世界上任何一个人,肯定可以通过六个人认识到他”


“每天,电视屏幕、网站首页、手机微信都会告诉我们最新事件:有人回收死虾做虾仁、今日股市暴跌了、魏则西被可恶的百度和莆田系害死了……各种各样的最新事件,源源不断地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调动着我们的情绪。我们关注魏则西事件,微信上便疯传各种百度害人、莆田系危险的文章,满足你的好奇心,让你宣泄不满的情绪。然而,了解这些事情再多,也很难让我们有更深刻的认识:我们这种理解世界的方式,既不能增强预见性,也看不到其内在的原因。唯一能起到的作用,是帮我们打发碎片化的时间,增加一个茶余饭后的谈资,站在道德高地彰显我们的正义感。”

“可是,路人看到一个马仔欺负小姑娘,最直接的反应是这个马仔人太坏了,一定要除之而后快。而这种追求正义感的情绪发泄,一旦在互联网上传播,就会激发起更大规模的情绪传播。所以《乌合之众》中提到,群体是无法思考的。”

二八法则

“不过我想讨论的不是这个具体的答案,而是——为什么在很多领域都会出现二八定律?比如,20%的人拥有80%的钱,20%的客户带来80%的利润,20%的品牌占有80%的市场……

为什么?为什么这个世界不是五五分,而是二八分?甚至一个池塘里面,即使刚开始你投入大小差不多的鱼苗,最后也会出现大鱼占20%,小鱼占80%的结果。

要理解这个神秘的现象,就要理解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相互影响的系统。只有用系统思考的视角来看,这些神秘现象背后才有合理的答案。二八法则只是一个结果的表象,真正推动这个结果的关键是系统正反馈。

在我们这个世界系统中,初始条件都很相似,但一些因素的效果会不断叠加,产生累积的正反馈效应(复利效应);最终,整个系统就会出现不平等的分布结果。比如前面提到的鱼塘中鱼的体型大小的案例:为什么最开始投入几乎大小相同的鱼苗,最后没有形成平均大小的分布,而是二八分布呢?

原来,刚开始投入的鱼苗虽然看起来差不多,但是有一些体型稍微大一点、有力一点的鱼苗,因为拥有更多的推进力和比较大的嘴,便形成了小小的优势。而这样的优势产生的效果会累加,最终导致鱼苗大小的二八分布。”




双引号中的内容引自《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成甲

你可能感兴趣的:(《个人知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