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饭店

江谷人民饭店

作者:李信芳    陆炳新

也许,我国境内叫"人民饭店″的饭店不下万间吧。在我乡下圩镇就有一间。这间人民饭店,勾起了江谷人民经久不息的回忆……

相信,上了一些年纪的江谷人并不陌生,不会忘记的"人民饭店"。它位于龙江河畔的江谷桥(又称龙桥)桥头,一个名叫"鹅膥(Cun)地"旁边。开始时权属江谷公社供销合作社,现已权属个人使用。

招牌清晰可见


“人民饭店”,江谷人民感悟特别深。而追根朔源,也可把其往前推20年。上世纪50年代初,江谷圩新基、鹅膥地一带,大小食肆有十数家之多,其中较大者有“新义记”“德记”“中华楼”三家。1956年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三家都用上了带有集体色彩的名字:“公私合营饭店”“第二合作饭店”和“第一合作饭店”,第一家归属供销社,另两家归属“合管会”。20世纪60年代,国家不能容下一个“私”字,于是,第一家称“人民饭店”,第二家街道改造时被拆,第三家迁至沙街称“东风饭店”。偌大的江谷圩,就只剩下这两家“大饭店”了。最多是加上60年代初,供销社办的一家冰室(建在江谷龙桥桥头旁边)。

江谷人民饭店,原为四乡八邻趁圩解决饱肚问题,分早市、午市、晚饭、夜宵四轮时间经营。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改建为砖瓦杉结构,砖为红砖,瓦是红瓦,杉木结构,石头做基础,辅助以水泥(乡下人称为″红毛泥″)沙浆固定。

记得小时候,每每尾随父亲"趁圩",务必到人民饭店,闻着肉香菜香饭香,狂吞口水,也是幸福满满了。如果能走进去,买只大包(包有一只手掌大小,内有:半只鸡蛋或鸭蛋,伴叉烧汁液,马蹄或沙葛,红、白萝卜丝等)。记得有一次,当时大概只有七八岁。我在人民饭店买了一只包,在饭堂大堂吃了半边,还有一半,不舍得吃,揣在怀内,给我妹妹。妹妹接过包子,就说好味道,问她啥味道,却说怎么也不知道……

只剩招牌一枚


时间一晃就四十多年了。有时候,当沿途看见一间间饭店,看着想着,竟然不知不觉的热泪盈眶,沉默不语……

改革开放四十年,人民饭店伴我行;四十多载光阴逝,天变地变情不变!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民饭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