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7读书笔记

❤️一个缺乏自然资源、人口稀少、强邻环伺的小国,就因为有很深的自知之明,也知道唯一能建构起国家未来的,只有人力资源。而良好的教育,就是把人力资源转换成人才的唯一窍门。因此,芬兰在17世纪的典章订下了规范,凡是即将结婚的夫妻,都必须要会识字,才能步入礼堂;因为教会希望年轻一代都能阅读《圣经》,这项规范,与芬兰拥有82.4%的基督教路德教派信众息息相关。

❤️这种平民大众与士绅、官员、教会一样享有平等受教、识字的权利,让芬兰从很早开始就开启了珍视人本、世代扎根的教育之旅。但芬兰却从未订立任何国教,基督教会的影响力固然无远弗届,但平等、人权的概念却也经由教育启迪人心,不会受到宗教教义与教会保守教规的绑缚。

❤️建国后的内战和二战,让芬兰民族认清了要建立坚实的国力,不能让邻国看低、欺压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了解自身的环境与条件后,从各方面不断地找寻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借着原本就十分重视教育的理念,更加以平实的态度去逐步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建构国力的基础人才。

❤️唯有“教育”才能延续、发展自己民族的生命力!

❤️这种戏剧化的民族自信重振,让芬兰再次确信,国力的基础唯有靠自己建构,也唯有“教育”,才能使芬兰社会重生、国力重建,并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二战”后的芬兰教育曾经采行德国式的“十岁分流制”,也就是所谓的“学、职双轨制”。所谓的“十岁分流”,是在孩子读小学四年级时,就必须决定自己的前途是升学,还是职业技能,这两条人生轨道,自此开始即无交集之处。

❤️芬兰推动教改的决策在1964至1968年萌芽与启动,将旧有双轨式“精英”与“职工”自幼即分流的体制,逐渐取代成为现代化的九年一贯基础教育。

❤️教改中,芬兰注入了独特的重视平等、均衡的价值观,而一路走来的平实灌溉,在半个世纪之后,让少有机会登上国际新闻版面的芬兰,却也因着优质、平衡的基础教育成果,在国际社会上享有高度的盛名!

❤️改变旧式“学、职两轨”永不交集的新学制,就是希望基础教育能更趋向“众生平等”,让孩子们都接受一套完整的教育,一直到15岁青少年阶段之后,才需要去面对“学、职两轨”的抉择。但在今日,即便是选择了其一,只要学生有心,两轨之间仍然充满着弹性。

❤️这世界的基本道理是相通的;规定得越多,反弹只会越大,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果真非常人性。

❤️在取消能力分班的同时,提供更多资源给学校和老师,并确保校方维持小班制。增加学校自主权,让校方和老师自主决定教学内容。

❤️让不同学习情况与进度的学生,可以在比较适合自己的组别中,让老师给予不同的关注,来鼓励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学生可以在学期中从一组转到另外一组,一直到学期终了,老师会依据学生所参加的组别来评比,而不是全体学生以同一方式和标准来衡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3-7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