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解缘起法

有生必有老病死、生活在世间必定面对忧悲恼苦。众生爱着生命、为生存而奋斗,也就等同爱着老病死、为挣取忧悲恼苦而奋斗。 在尚未清楚剖析生命无常、无我的真相前,直接将苦圣谛解释为:‘痛苦是生命的真理。 ’当然令人不服,毕竟有许多人觉得生活是一种享受。

      苦圣谛的正确理解应该是:生命以这种无常、苦、无我的方式存在,本身就是无可奈何的苦闷与折磨。

    觉得生活是一种享受的人不记得锥心泣血啼哭号呼的惨痛教训;不警觉抽肠拔肺般的悲惨际遇必将迎面袭来;不明白现前一举一动都是受着无常、苦的催逼而不得不然。

      苦,不是相对于生命在生活中偶然遇上的。生命本身即是苦!只要还有生命存在,行善、消灾、祈福、财大势大、神通广大、往生极乐乃至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通通没用、通通躲不开苦。

      ‘生命现象的存在本身就是苦!’这项颠扑不破的真理,不会因为不予理会、不予承认就能幸免。至于能彻见这项真理的人,佛陀为他说明正法的其它部份----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在成佛前夕,促使这位抛弃释迦王位而剃发修行的沙门能够正觉缘起的机缘,就是惊讶地体认到:一切众生都无可幸免地陷溺在苦难悲惨的世间中。究竟是什么样惊悚悲惨的事件,能令佛陀惊恐不已而非得苦思良策以求化解呢?

      那就是没有任何人能抗拒的老病死忧悲恼苦。一旦诞生于世,就不再有任何方法能防治老病死的酷刑,众生无奈又无谓地承受一生又一生、一世又一世的生老病死。 这个事实可比有史以来任何紧张大师或恐怖片大导演创作的小说或电影来得更加骇人,因为它是每一个众生必定要亲身面对的厄运、亲自承受的折磨,不像小说或电影只是让读者观众娱乐性地受点官能刺激。

      然而众生竟然无一例外地抱着船到桥头自然直的驼鸟心态,坐视自己以神风特攻队的高速俯冲,迎头撞进这一切老病死忧悲恼苦的凄惨灾难,不明原因、不加警觉、不知防范。 在清楚体认这个绝境之前,佛陀已经尝试过各形各色的学理与修行,但总如隔靴搔痒,抓不住重点,不晓得修行到底要解决哪些问题、达成什么目标,直到发现生命苦痛的症结 ----老病死忧悲恼苦的轮回。

    佛陀也因这项体悟而得以抽丝剥茧地寻苦因、灭苦果,终而成等正觉。

佛陀决非无关痛痒地仰观星宿以致夜睹明星成道,而是由老病死的现实困境追溯起因,从而逆顺观察十二缘起成等正觉。

      有生故有老病死,那么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生?经过对生命活动过程的精确追踪观察,佛陀得到正确的答案:有有故生有,有缘故生有。

    有是存有、存在的意思,当一个生命具备了存在的一切条件,就必然生于世间。哪些条件?欲有、色有、无色有。一旦具备了环境、色身及精神活动的条件,怎能不出生于世间?

      又是什么原因造成有?经过推究观察,佛陀再度得到无间等知:取有故有有,取缘故有有。

      取是积极进取的行动,有四取----欲取、见取、戒取、我取。对环境、见解、禁忌、自我的执取。

    不同的人、不同的众生所取也各不相同,什么样的取就创造什么样的有(环境条件及生理、精神状态),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

    什么原因使众生有取的冲动?佛陀又一次得知真相:‘取法味着、顾念、心缚,爱欲增长,彼爱有故取有,爱故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何谓取法?众生将五受阴、六入处等诸法执取为我、我的,所以称之为取法。都是因取而有。

    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病死忧悲恼苦。于是纯粹由众多苦痛所聚集而成的生命,就再接再厉地团结在一起,努力向未来迈进,没有谁在判决生、死或由谁掌管取、有,一切只是此条件生彼现象。

      正确的缘起法则是无时不体现在众生生活当中的,不必将一期生命切割为十二等份;也不必将缘起十二支划分为三世。

    佛陀说得好:‘如是,诸比丘!于色(受、想、行、识)取味着、顾念、心缚,增长爱缘故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众生积极进取地执取五阴、六入为我、我的,使得爱欲不断增长:对环境的爱着、对色身的爱着、对观念思想的爱着。  爱着滋长各式各样的取:取着境界、取着见解、取着禁忌、取着自我意识。 执取之后便具备了生存的条件:环境条件、生理条件、精神条件。 (三有)

      条件完备,生命现象自然就会诞生。而且这诞生也不仅限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人们常说‘一个超级巨星诞生了’‘一个新科博士诞生了’等等。在生命过程中,人们不断创造新的三有,就不断会有新生的状况发生,一个婴儿的诞生、接着一个小学生的诞生、一个父亲的产生乃至一个退休老人的产生,随着环境及身体、心理的条件不同,就有不同的生命阶段形成。

      有生必有老病死忧悲恼苦。这就是生命的由来,也是痛苦的由来。生为幼童有幼童的苦恼、生为青年有青年的苦恼、生为老人有老人的痛苦。 对缘起法则的正确理解,必须能与日常生活的脉动紧密相扣,才不致流于空谈。

      爱着五受阴并非缘起法则的最开端,爱,还是可以上溯因缘的。爱从何来?爱仅是因受而起。受也还是从缘而起:因触而起。

      触则因感官而起,有六种感官----眼、耳、鼻、舌、身、意。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知法。六种感官引起六种触。

        感官则因名色而有,有身体机能与精神功能,就必须有感官与外界连系,才能正常生活。

    名色又是缘识而有,倘若没有识别作用,名色的存在便毫无意义而势必无法存续。

      当佛陀思惟至此,发现‘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缘起法只能上溯至识,再不能超越识而更有发现了。

      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缘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缘故老死有。如是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生:识有故名色有,识缘故名色有。

      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能过彼。谓: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契经 杂因诵】

      但识也不是凭空发生,识是缘名色而生。为什么名色缘识而生、识又缘名色而生,这岂不相互矛盾?岂不绕圈圈?

      譬喻作答:好比空地上的三根芦苇,只有一根是无法竖立的,两根相靠仍站不住,唯有三根架在一块才能稳当直竖。名色与识的相依相缘情同此理,名、色与识三者缺一不可。

    缘起法的源头是名 ,色,识交错共有,而不是世俗的解释无明行。

    既然齐识而还不能过彼,那么无明与行又该何处安身立命?无明与行是怎么冒出来的?

      无明与行其实是整个缘起流程的总执行长,它们参与、主导了整个生命活动的一切过程。无明是对生命真相的无知,行则是因无知而发动的持续生命活动。缘起法则就是这么简单明了,既不神秘也不晦涩艰深。----详见《灭苦之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正解缘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