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往事》续:注释部分(上)(原创)/张静

四海无声的召唤


注释人:聊城市档案馆 张静


【1】巨灵氏

天皇与地皇同时相关部族,时排位在地皇同时,时排位在三皇之后,燧人之前。

《路史》:“巨灵氏之在天下也,握大象,持化权,乘太极而跖灏淑,立乎无间,行乎无穷,揣九变化而与物相弊<釒煞>,出于汾脽。挥五丁之士,驱阴阳,反山川,正流并生,神化大凝。惟无恒处,或云治蜀,盖以其迹躔焉。”

(清)张宜明 《三字鉴》:“巨灵氏,持化权,挥五丁,反山川。辰放氏,生当时,教臣庶,剥树皮,作卉服,制草皮,綯毛发,不乱披。”


【2】稻米

教场铺等遗址中发现了远古的小麦与南方作物水稻,可知上古北方水域众多,温度偏高,适宜水稻生长。按《山海经》四海之地,是各种作物均能产出之地,包括水稻,正为适合。


【3】权与聊

聊,解为“姑且”“权且”,又有权寺龙山文化遗址。《说文解字》:且略之辞。《诗·邶风·泉水》:聊与之谋。聊城居“邶”地。另见专文“邶国”分析。


【4】地面太极的标准位置

《淮南子·天文训》描画了“地面太极图”的范围:“日出于阳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登于扶桑之上,爱始将行,是谓朏明,至于曲阿,是谓朝明。临于曾泉,是谓早食。次于桑野,是谓宴食。臻于衡阳,是谓禹中,对于昆吾,是谓正中。靡于鸟次,是谓小迁。至于悲谷,是谓晡时。回于女纪,是谓大迁。经于泉隅,是谓高春。顿于连石,是谓下春,爱止羡和,爰息六螭,是谓悬车。薄于虞泉,是谓黄昏。渝于蒙谷,是谓定昏。”

①阳谷

其一:是太极之地,阳谷本就是“武松打虎”的阳谷县,只不过范围大于阳谷县,解读见注释【5】,阳谷是山东局部区域大范围阳谷区间地名缩小后的地名出现点。与“濮阳”二字等同,是整个“濮水之阳”的代称,濮水范围非常之大,绝非一城能概之。与清阳地名同,清河之阳,而为清阳。古人起名大体因水名,而固定为一座城市的名号。再比如,茌平与德州间出现了汉“阳虚侯国”或“杨虚侯国”,茌平又有“阳城”记载,阳城在杨虚侯国的位置上,故知,先有阳城后有杨虚(阳虚)侯国。《尧典》:“分命羲仲,宅嵎夷曰阳谷。”

其二:在《山海经》中突出体现在“海外东经”偏南的“曦和浴日处”,即济南市平阴县东阿镇至洪范池一带的“古阳谷”。全真道长邱处机曾隐于古阳谷的“日月洞”间修炼。当然,狼溪河水至清,于慎行家居于此,山下壁立清幽,流水淙淙。平阴几无海村地名,故知在阳谷海之外而是“海外”。“海外东经”与“东山经”的关系,我在此前网发的《山海经》东山经分析中已列明,二者有衔接之处。故知,“海外东经”在有“泰山”的“东山经”之西。方位不可搞错。

②昆吾

“濮阳范县昆吾”。实际位以泰山正西到太行山之中部安阳为准。位置稍偏北方,大体在阳谷莘县间。

③女纪

在西方西北位,阳谷居东南,女纪居西北,与少昊清(春秋清邑,载于《左传》。一即蛮城,原为清河城,聊城东昌府之西北位堂邑之东区域,一在聊城之东昌府区东南,同时在冠莘一带,青阳从此位向北扩散到河北清河县,向南扩散到河南濮阳一带)所在位置基本重合,故《路史》言张氏出自纪姓,张氏清邑与清河区域本有“女纪”,并无外源。少昊青阳又为嫘祖之子,故知,西方少昊青阳同时与“漯水”之嫘祖、女纪相关,故知,漯水之岸的女纪为真。另外,按《晋书》舜分冀州,析出“并州”,并州卫以西分野,“并州”又名“弇州”有“弇州之山”,乃西王母、帝俊、黄帝之所在。卫地本在西位。而卫地的莘县确有“弇山”。弇兹氏实为制绳一族,与“累”“大索”——大绳本义相同。故知,并州弇山之所、漯水之畔实为青阳、嫘祖本位。弇州之位为正西,此位稍偏北即女纪。“西北女纪”与“东南阳谷”正是对角线的关系。从清邑往西看,即是冠县一带河谷处,冠县有黄城,并有“清泉”“清渊”一应地名,即《天文训》所言黄河的“虞泉”一带,即“虞渊”,《御定历代赋汇》:“翺翔乎天下,东欲究扶桑,西欲穷虞渊。”即日入处。堂邑雒棠之西都是日落西方即西夷的范围。《汉书·扬雄传上》:“外则正南极海,邪界虞渊,鸿濛沆茫,碣以崇山。”柳宗元《杂曲歌辞》之一:“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崑崙。” 山西平陆县有此地名,但是山西并不居上古北海南岸,且无黄河可应之,而聊城居之,聊又与陆是通假字,山东东部又有平陆地名,故“山东平陆”最早的虞渊在陆之西端即聊栗之地的西端冠县黄河一带。

④衡阳

即是北斗之衡之阳,即原义衡阳,即北斗之衡之南,或北斗中央之南。而衡山,不过是南方位指向的五岳之山。《书·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北斗玉衡星的南边。


【5】九州岛是什么

《路史》:“地皇氏逸,于有人皇。九男相像,其身九章,胡洮龙躯,骧首达腋。出刑马山提地之国。相厥山川,形成势集,纔为九州岛,谓之九囿。别局一方,因是区理,是以后世谓居方氏。”《纬书》多有人皇出阳谷之说(古阳谷:聊城之东昌府区南部、阳谷县至平阴之东阿镇一带,泛指可包括整个孔子出生地的“空桑”区域),多有分九河别九州居九州岛筑九州城之语。不特书。“九河”在《尚书禹贡》中唯载于“兖州”之域,今兖州标准之域之聊城又有“9座龙山城”。

岛乃悬居海中之物,是为“海岛”,是低地近古渤海海侵区九河之域,主要在山东岛。

《说文》:“水中可居曰州。周绕其旁,从重川。昔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一曰州,疇也,各疇其土而主之。”

《广雅》:“州,殊也,浮也。”——四下都是水,水中浮起的“土地”。

《孟子》:“氾滥于中国。”洪水泛滥之地。

《礼记》:“凡四海之内九州。”九州被框定在四海范围内。

综合意:九州,必须是被四海完全包围住了,还得个个“浮”在海中,具足“悬浮状”“漂流状”,那才是“原生态九州岛”呢。要是哪个地方觉得自已不可能“漂浮……在水中央”,那就算了吧。

“九”在玄鸟“乙”字部。《韵会》《正韵》:“十干名东方木行也。”乙在东方——燕子,《商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正东“乙”与“五”对应“东方昆仑五宫城(五城十二楼)”。《太乙教》:“有君基太乙、五福太乙诸名”。《京房易传》:“乙,屈也”,旸谷的“旸”第二读音是“乙”。乙,《玉篇》:“古文隐字”。隐蔽:《集韻》:“筑也。”筑墙以隐——有城才能隐:“东北方变天”为“隐天”,北斗是用城隐身的地方。《正字通》:“俗丩字。”聊,《集韵》:“力求切,音骝。木名。”引《尔雅》:“朻者聊”。《说文解字注》:“纠:绳三合也。糸部曰。纫,单绳也。刘表易章句曰。㒳股曰纆。按李善引字林,纠、㒳合绳。纆,三合绳?……凡交合之谓之纠。引伸为纠合诸矦之纠……岀音隐。”原来,我们的聊就是“大索”,就是“累”“漯”的本尊,结绳记事本位。

6000年前海侵时山东海岛被完全包围的情形


【6】西海柯泽、东方阿泽与黄帝都城阿城(曲阜)

【柯泽与西海】阳谷有西海村,阳谷与莘县交界的柯泽即西海——阳谷西湖一带。

【阿泽与阿城】“柯泽”之东有“阿泽”——“阿泽”近侧是“阿城”。“阿城”是阿邑旧所,大汶口文化时期对应的黄帝都城,是知,柯、阿字极早——《帝王世纪》:“黄帝邑于涿鹿之阿。”

黄帝又都“曲阜”,“阿”本义“曲阜”。

曲阿。阿,《玉篇》:“比也,曲也。”《尔雅释地》:“大陵曰阿。”《玉篇》:“水岸也,邸也。”综合意:濒临黄河河曲的“大陵”。

阜:《说文解字》释为“大陆”。大陆,山无石者。阜大为陵。

显然,“阿”的概念是由“黄河河曲”定义出来的,所以,自古有“东阿(河之东高丘,实为东南位)”“西阿(河之西高丘,实为西北位)”“祝阿(河之北高丘,祝栗的位置较为居北位)”。东阿属齐,西阿属赵,齐赵分界与清河分界同,即东阿与西阿之间的清河。

先帝总是希望有个“城池”落脚,以显示自已的“伟岸”,哪怕最早的古城在历史的长河中并不怎么显然,却是最原生态的存在。当先帝从河之北下行到河之南,走到哪儿,便把“阿”之名带到哪,最后把一座城定名为“阿城”,同时不排斥其他“阿”之名,这就是“区域阿地”与“阿城”的关联与区别。

然而,黄帝都城“阿城”可以等于“曲阜”,而“曲阜”却不可以等于“阿城”,原因如下:

(1)“济宁的曲阜”并不居“河之侧”,更不在河之大泽——阿泽之侧,阿“因河生,因河长”。

(2)曲阜境内目前并未有黄帝时期可以对应的“古城”相适应,从考古的角度,可谓“并不完美”,会让全世界考古人群有所“诟病”,当然不排除将来能够发现,也不排除其中一个黄帝出生于此,毕竟“南极”“南岳”是“寿星”之位,黄帝传为长寿之人。它对应的《中次十一经》朝歌、济水、南岳(南极),自西而东铺排,也大体也在济宁,刚好是“南极寿仙翁”该到的位置。

(3)阿城的地理文化中有伏羲到过的痕迹,伏羲时即开始筑城——

①伏羲始有“筑城”记录

伏羲生于“成、纪”,成、城、郕、成阳或女纪(阳谷西北位),在黄河下游雷泽区域有多处记载。《左传·隐五年》:“卫师入郕。”《地理志》云:“雷泽在济隂成阳县西北渭案今山东兖州府曹州东北。”

《春秋传》:“陈,太昊之墟也 。”《春秋左传正义》 卷三十九:“陈者,大皞、伏羲氏之虚也。”陈通东。按《晋书•天文志》:“济北陈留入亢五度”。角亢指古兖州。《尚书•禹贡》:“济、河惟兖州。”《尔雅•释地》:“济、河间曰兖州。”《周礼•夏官•职方氏》:“河东曰兖州”。《禹贡》古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澭沮会同……浮于济漯,达于河。”古兖州之地在河济漯三水交汇的具体位置上,且为九河既道之地。

《风俗通义校注》:“东方氏,伏羲之后,帝出于震,位主东方,子孙因之。”“震”中古字含“鬲”,与古鬲氏有关。在东北,按泰山方位为正东,它在东北位,即茌平、高唐、德州、济南间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制作鬲器的位置。即是震本位。

震中有鬲,泰山正北即古中国东北,有“鬲器”的位置是震位


他居住的“成阳”事实亦是“大城之阳”,即大汶口文化城的“大城之阳”,有城居住的伏羲一族才更为可信。大汶口时期古城阿城完全可以抵达伏羲时期,这是“考古的根本”所在。

据地方志记载,伏羲在“古阳谷”教民种谷,他完全有可能把“大城”筑在“阳谷”阿城。他所到之处都会带着“成” “城”“郕”的印迹行走,下游多处有伏羲到过的痕迹并不奇怪。

②《古微书》有伏羲、黄帝、尧、稷、舜、伯禹与“凤凰之阿阁”记载

尧即政七十载,稷为大司马,舜为大尉,德政清平,比隆伏羲,凤凰巢于阿阁驩林……

尧即政七十载,凤凰止于庭,伯禹拜曰:黄帝轩提象,凤凰巢阿阁……

③伏羲又与高辛、帝尧嫡系传承,尧与高辛都是东方之人

《古微书》:“伏羲氏,作易名官,髙辛受命,重黎说天文,帝尧即位,羲和立“浑仪”,盖名“浑耳”,夏后制德,昆吾列神,成周改号,苌宏分官。”

注:“浑”通“挥”。张挥的挥。苌宏即长宏国。在《山海经》“长泽”之侧。

④胥即且,聊即“且略之辞”

伏羲华胥氏本在聊城及周边,聊城按《路史》本有“春秋清邑”,指为少昊青阳氏之本位,并记为黄帝第五子张挥的主要位置。张与长本是一指,先有长,后有张。西北本系“长肱国”,却被说成“长股国”,与《山海经》东南方“张宏国”本是一家,各据一角,捕鱼为业,在记载中,一个腿长,一个臂长,互助捕鱼,成为奇闻。而“长肱国”即“留胥之国”之本位,即伏羲“华胥”母族本部本位。

长肱国——按《穆天子传》卷二,周天子赐封“长肱部落”管理黑水上游,即管理“从河之北逆行南向的黄河逆水之偏于源头的河之北”的位置,长肱国作为周朝宗室主祭黑水,也叫“留胥之邦”,“胥”为“胥人”,职责是祭祀“乐官”,居“古乐地”,比如清邑“乐平”。胥通且,“聊”即“且”,可知在“且”之“乐”。

按伏羲居“仇夷”,即“九夷”,“九河”初从聊城西南莘地向外扩散,仇即恨,恨即艮,艮(先天八卦西北位)由“天柱——前山”而起。恨方,是对面的“仰韶人群”,欲杀之而后快。西方,《河图》“9”居西方,是为“九河”之本。

傅说居“北海”,他身穿“胥靡之衣”,聊城之北正濒临大汶口对应时期的北海之地。“胥靡”是“奴隶”,与“胥”有关,靡是落,日落之地,胥靡是在华胥之国夕阳落山位,也是捕获到对岸穿越过来的对立族属的众多奴隶的位置。

胥靡之衣的靡字里又有一把分割的刀


可以看到,靡有一把分割的“刀”。

聊、冫刵,有一把分割的“刀”。

掌祖庙的才会去献祭,操刀。

“氵羋”与“氵弥”同,故知羋即弥,它其实是羊儿的叫声——哶、咩,可知居大汶口原部落的西南“未羊”位,那个位置上有“楚丘”——《史记·楚世家》:“陆终生子六人,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可知,方位吻合,羊叫声吻合。

奴隶的“隶”与“栗”同音,有同属关联性。靡与渳同音同指,明显带上了“弓”与“耳”。渳,本义是消灭洗浄的尸身,清理死亡现场。

聊城的北海是中国地质学界用了几十年的努力考证出来的,面积博大,海疆科学,贝壳带佐证,具有严密合理的真实性,其他地域并无可比性。同时是海水分割之地。

同时月宫西位为执刑法位,自然会存在一些奴隶,刺目或负薪,然后逼其做苦工。

⑤伏羲家族其实是以“养鸡”为业,周边即有“河北鸡泽”,冠县也有相关地名。

到了黄帝时期,进一步加固筑牢“阿城”,并仍以其为“都”,当是有可能,或者它本身也是炎帝“都城”,他们在此展开争夺“都城”的战斗,完全有可能。试想,如果都不争夺,又何来“中原涿鹿”之说呢?难道他们涿鹿仅是为了占领不易人类居住的空旷四野沼泽之地吗?

⑥聊城实为西方华胥之本

《开辟演义》第九回“伏羲画卦定天下”中说:“太昊伏羲氏,其母乃燧人氏之女也,名诸英,住于华胥陕西蓝田。”然而,故事的原形是——“陕,这个字与莘相关,不在上游,而在聊城。”

《路史》:“乃若共工氏之振滔鸿水、以薄空桑,则为莘陕之间。”本书所注“空桑”在“兖卤”之地。

故知,最早的“陕”在“莘”附近。至于“蓝田”,也不是今日陕西之“蓝田”,而是“兰田”,“阿兰聊”的兰田,冠县兰沃至聊城一带,说白了就是莘县到冠县兰沃一带的“空桑”,根据地方志记载:伊尹躬耕于莘县的莘亭一带,《路史》紧接着说出“有莘的伊尹”,正是此指。此位再而北即是“北蒙”。

下面分析,“陕”与“安邑”为什么最早在聊城区域?

古虢国(古郭国)、虞国在聊城

齐桓公到过古郭氏国,《左传》与地方志有记载,这是史料依据。

按《说文解字估林》所记:“陕,弘农陕也。古虢国王季子之所封也……集古录陕州石柱相传,以为周召分陕所立。”——再次回到“古虢国”上来,聊城古有“古郭氏”,即“古虢国”——最少,是齐桓公能到的位置,才会评价郭国国君,《左传》讲历史,由不得不信。

按《史记扁鹊列传》扁鹊神医行医路线所指:先至晋之“赵”,又至“虢国”,再至“齐国”,又到“济北”。此是从西而东的路线,只有聊城的“古郭国”居此齐、赵之中。

另外,周之陕人对这个已被黄河冲走的“前山”“大石柱子”甚是留恋,要用“石柱”传史。

“假虞灭虢”的故事说明,虞虢在齐晋之间,聊城正在齐赵之间。

“假虞灭虢”的故事发生在晋献公时期。晋献公想扩充地盘,找借口说邻近的虢国经常侵犯晋国边境,要派兵灭掉虢国,路过东夷帝舜的后代所建的“虞国”灭掉“虢国”,然后返回的途中顺道灭掉“虞国”。于是出现第二个成语:“唇亡齿寒”。

晋献公其人,已是晋之第19代君主,那时他的国家统治区域已抵达齐国西端,号称“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晋献公二十二年(前655年),献公愤怒于重耳出走,夷吾夺梁,不告而走,认定两人与申生共谋,讨兵伐蒲、屈,献公“借虞伐虢”,一直冲到重耳所在之域之西。《左传》哀公十五年(前480):“昔晋人伐卫,齐为卫故,伐晋冠氏,丧车五百”。冠氏不知何时早已是晋国之壤,它何时是晋国之地是很大的悬念。

        蒲即铺,屈即阿。阿在河(大河)侧。

任何“可移动文物”都是“便携式”的,倒回来从史料角度,辨别真伪为是。

按《穆天子传》虞国即薄山。《山海经》连着有两处薄山。第一处在冠县博陵,第二处在茌平区博平镇之博关。

虞国本位与《中次五经》薄地亦有关系。

薄博之地、黄河、黄帝玄扈、朝歌、东尸本位相关。

试想,虞国在聊城之西,东夷人帝舜后人在聊城郭国之西建有虞国是否更为合理呢?

曾有舜帝后人在河滨制陶,原始聚落长久留守,久而久之成为虞国。当晋人东灭虞虢之后,整个聊城之西部大多在晋国管控范围,而晋国得以再次抵达聊(晋之聊田、前箭之蜀山)本位。毕竟这里有弓长清邑、清河,才会有箭,“夷鼓作矢”。夷=夷仪,鼓=古(聊古庙)。彤鱼氏在西北位,大汶口时期山东海岛的西北岸边捕鱼,比如,长宏国。

【薄是东方部落日落之山,有聊,有武人的阴山对应】

《穆天子传》言“薄山”就是“虞”——聊城一带正是唐朝“古博州”地盘,薄即弱即洛即落,所谓“日薄西山”。故堂邑有“骆驼山”,实是日落的落的谐音。

《史记·封禅书》:“薄山者,衰(襄)山也。”这就是《尚书》所提的真实的“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衰败日落之山。它是一处易受“洪水”的位置。

襄陵地名,一直抵达聊城之西北位的河北刑地一带。然最早的薄山,只能在东岸,中间隔着汪洋大海,它相对于山东的东部,而有山东的西部,有“山东岛国”的东方之生,才会有“山东岛国”之西方的灭与老,日落夕山。

“薄山”,《绎史》:“自华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曰华山薄山,薄山者,襄山也。”华山又与薄山相关。

原始薄山,必须返回《山海经》探察它的真伪:

“薄山”在《北山经》附近,由西向东:

(由西向东)薄山之首甘枣之山【共水出,西注黄河】—历儿之山—渠猪之山【渠猪之水出,南注黄河】—葱聋之山—涹山—脱扈之山—金星之山—泰威之山—囗谷之山—吴林之山—(向北行)牛首之山【劳水出】—霍山—合谷之山—阴山【少水出】—鼓镫之山

搭眼一看,即知“较为居北”,治理黄河的“共工部落”本就在“西北位”,这是“共水”的因果。共工曾发洪水薄兖州之空桑——《淮南子·本经训》:“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树木。”(西部学者看到“龙门未开,吕梁未发”8个字先别窃喜,龙门未尝是你所知的龙门,吕梁也未必是你所知的吕梁)

这是共工对兖州帝舜治理之地空桑的一次巨大反攻。为什么共工敌视帝舜呢,因为帝舜的一个据点与他共工家住的太近了,太近了呢,就会有矛盾,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就会与蚩尤一样,又玩儿起了“九河(九淖)水战”。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大荒山中,有龙山,日月所人;有三泽水,名曰三淖”。可见,“三淖”即“三水”,“淖”即指通向沼泽地的水,“九淖”即“九水”“九河”。

我们看到,本属于虞舜大帝后代居住的“薄山”,偏偏冒出了“共水”,都在一个位置,不打架才怪呢。

“黄河”在《中山经》首山薄山系西端出现1次,又在西南出现1次,可知,黄河在薄山系“西南”出现,然后越往东北方越看不到黄河。“大河之阳”即“大河之北”,西方日落之处,理应在横向黄河的西北位——《北次三经》之北边,《中山经》的西北端。可知,“大河之阳”,事实是黄河之阳,与河无关,则无“河阳”。

《北次三经》“五行山系”之首“龟山”在阳谷定水镇,“薄山”则在定水镇的西北方位上,因《北次三经》实是五行山系,以黄河之水分割阴阳,水之西北有“阴山”,水之东南有“阳山”,均在《中山经》体现:“中一”有阴山,“中五”就有个阳山,即是此指。

“阴山”,按乾隆版《东昌府志》:“阴山在恩县南二十里,今仅有土阜(《一统志》)。”德州恩城镇,明清时曾隶属于高唐州,恩县治是从“旧城”迁来的,即“武城县”内。阴山即在恩城镇南边。此条山系并不长,不似从聊城西,在中部拐了个直角上行到了恩城镇的“阴山”。阴山更有可能是近距离“武人们”迁移路线上的“一个点”。因为,从聊城西南的武阳、武水,再到之北的武城,都是“武”字衔接,用兵之地。再一个,阴山只是区域地标,事实上它的意思只是强调:看到了吗?这是“阴鱼”的位置!无阳即无阴,阴阳相对才有“太极”。当河水改道,阴阳之地也可能转换。

考察“薄”本字,《康熙字典》释为“聊”:“又聊也。《诗·周南》薄言采之。”薄纵不是聊,也必在聊壤之域。况,聊城在唐朝时是“博州”治地,是唯一敢于讨伐武则天的地方州府。

经查《影印国图藏光绪稿本增修冠县志》:“冠县里社有四乡:崇文、弇山、清渊、博陵。”“博陵”在县城正东至堂邑县边家庄五十里。此冠县“博陵”与茌平“博陵”大体在同一纬度,应即“西北位薄山”之地,冠县一带可以见到黄河,黄河故道穿越冠县西端,今留有“黄河故道”。在上古水势较大之际,在此位的“西南方”见到黄河并不奇怪。

从冠县博陵,再到雒棠堂邑,再到“聊薄”之博州之域,可谓一片与“薄博”相关的位置。另据乾隆《东昌府志》:“冠氏有普通、清水、博宁、桑桥四镇(《金史地理志》)。”“博陵”作“博宁”。宁,是宁静,安静。倒回来看“安”这个字《说文》:“静也,从女,在宀下。”《广韵》:“徐也,止也。”“安”又是“宁”与“定”。安字解中,有“徐”本义。“徐州”在星次中定义在“西北位的鲁国”。徐州是彭祖之位,临清正有彭祖墓,载于冠县旧志中,因早期属冠县。周公曾居于徐(许)与常,常即恒,即“聊之艮位”。《诗邶风》:静女,即位于邶地,静通清,在少昊清的地盘。齐国有邶。《集韵》:“补昧切,音背。齐地名。”《左传·襄二十八年》:“齐与晏子邶殿其鄙六十。”冠聊之间原是齐晋之交,又是北海南岸,“北地”甚明。邱即邶,邱县地名也是邶。

参看另一处《山海经》中的“薄山”:

【两处薄山在同一纬度】《中次五经》薄山,此山系含:朝歌山、尸山与黄帝的玄扈洛水“阳虚山”,良余山与升山处有“黄河”北流。黄河出现的位置是死数,不可能哪里都能有黄河流过,古中国地方虽大,但河流的范围还是可控的。

山系由西向东。位置与第1处薄山在相同的纬度上,1西1东。

【第二处薄山】 乾隆《东昌府志》云:“博平县,博州东北七十五里,《史记》曰:齐伐晋至博陵,徐广注云:东郡之博平也。王莽河在县北十八里(《太平寰宇记》)。博平县有博镇,即故治也(《金史地理志》)。博平故城西北三十里亦谓之博关。《战国策》苏秦曰:“赵涉河漳、博关,张仪说齐曰悉赵兵渡清河指北关,皆谓此也。”博关即是北关。而摄城(聂城)在博平县西南二十里。由上可知,博不仅居此,在历史上还曾战功赫赫,是极其重要的关隘。又是《山海经》海外北经“聂耳国”“博父国”北方玄武位本尊。

【阳虚山】 薄山首山之东不多远,即有“阳虚山”“玄扈洛水”。

在茌平县境有对应的“杨虚侯国”,“杨虚”又是“阳虚”。“阳虚”可作为“宏观”意义的地名而存在,也可以“微观”地名而存在。

茌平南有“阳城”,这是“阳虚”的根本。先有阳城才会有阳之虚。乾隆《东昌府志》载:“城在茌平县南二十余里,西北二面垣墉,犹存。(《一统志》)”。

杨虚侯国国都在今山东茌平东北,十六年(前164年)刘将庐进封为齐王,杨虚侯国除。茌平东北,是黄河可到的位置,特别是西汉河(虽冠名西汉河,但春秋战国时期即有此河,见《史记》,出现在史料中的时间最早)。

还可锁定“茌平尚庄龙山文化城”,此处遗址早到大汶口文化时期,并且杂揉了部分仰韶文化元素,“尚”与“商”本是通假字。它的东北位就是“滳河”一带,商文化氛围浓厚,考古确切。它自身也包含商文化初期。并且,关键是尚庄是黄帝出生位的“昊枢”之位,再东北即是“高唐南镇灵丘”。

玄武位颛顼曾从“商丘”徙“穷桑(西)”,是从东而西。

【尸山】 “尸山”位处《中次五经》的“东方”,已可以抵达东夷《东山经》脚下。“尸山”基本在“东夷”的位置上,也是“商之东方之尸方”。由于尸方距“朝歌”太近,商人才会屡伐尸方。茌平境内又有早商遗址,“朝歌”在此位,并无不妥。教场铺而西北位上就是茌平的博陵城,在战国时期是齐国重要的边疆重镇,应战之邑。

如此位移至中国的大西北,则讲不通,“东尸”“东夷”难道改在陕西或河南中部了不成?而且,发现重要青铜器山东梁山距此不远。

“东尸”本位论证参见专文,在此不再展开特书。

至于黄帝玄扈洛水近处的朝歌,《诗经世本古义》 第3部分言:“邶,殷纣畿内地名……朝歌,纣所都居,南有牧野,北有邶国。罗泌云:邶,武庚之封,漕是也。”《帝王世纪》:“帝乙复济河北,徙朝歌,其子纣仍都矣。”明显“朝歌”必须在“河之北”。那么,哪儿是河之北呢?

“漕”地名利害攸关的位置,还在茌平。相事实在“茌平教场铺”,为“古漕邑”,记录于茌平的地方志中,而武庚之地在本域内。

        漕本与卫近。《诗经·击鼓》:“土国城漕”,后成为卫国临时都城,最早的“楚丘”与此不远,不排除楚人南下时又携带出第二个“楚丘”。

          周灵王十七年(曹成公二十三年,前555年),晋以卫石买、孙蒯违盟擅取曹重丘(今山东茌平西南),执之。

        茌平多有“漕姓”。曹姓大事记常有载此条。

        另,曹国本在齐国之侧,晋文公重耳抵达茌平重丘之前,曾被曹君羞辱,晋国本在聊城之西,地近之故,绝不可能向南绕到菏泽的南方之曹国再掉转回头到齐国,没有舍近以求远之理。

      重,本是句芒,按《山海经》,它必居东北之位,而菏泽在聊城之南、泰山西南,无此地理先决条件。

        由于狄人居北地,卫人在北位为先,晋狄多方争夺“箕山”,东郡箕山亦指向本域之内,按旧志推测在高唐的清河的南边,正是茌平相对位置。可知,此位是狄人常到之所,也是卫人常抵敌之处。

      《诗疏》:“邶、鄘、衞者,殷纣畿内地名,属古冀州,在汲郡朝歌县。”

        一一请问,冀州安能如此之南?就算卫并州之于泰山正西,安能在泰山方位之“西南”,还会有“冀州”?河间、河内固然是冀州之指,但黄河之河间、河内又岂止定出名姓来的二处能概之?

      《汉史·天官书》曰:“北斗七星,所谓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杓携龙角,衡殷南斗,魁枕参首。用昏建者杓,杓自华以西南,夜半建者衡,衡殷中洲河济之间。”

        衡,是南斗六星,分别为天府星、天梁星、天机星、天同星、天相星、七杀星。与西北方向的“北斗”“小北斗”遥相呼应。古越别称:“印天之兆,牵牛南斗”,它的本位与商中洲位置重叠。衡位南斗,属于二十八宿之北方玄武七宿之第一宿:斗宿(相对北斗偏南而称作南斗)。玄武宿分别是:斗、牛、女、虚、危、室、壁。这个斗就是指的南斗。而北斗一般列在“正中”,为天地至北,也是天地至中。

        南斗相伴北斗而生,南斗近邻北斗。

二十八宿中斗的北方位,南斗位于北斗近侧南边


        “河济之间”线路漫长,不好判断谁才是真正的河间、河内,但是,谁是最北的位置却极好分辨——那就是长久以来的“北海”南岸——茌平。

        如果说,大范围的卫地勉强是“冀州”之强分出来的“并州”,但是“并州”不等于是“北方”冀州本位。北方冀州是一个长久以来定义出来的概念,它紧邻古兖州之域,必须在兖州偏北,才是邶之所指。

        衡,决不是一个“南方”概念,它是北方玄武宿。一个北方概念的衡,何会去南方?河济定非南方位河济,而是北方位河济之间。

       

你可能感兴趣的:(《上古往事》续:注释部分(上)(原创)/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