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贞女失节,不如老妓从良”?

《世说新语·德行》

【原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辙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戏文】

东汉末年,人人都有一副好腿脚,因为随时要开跑。

比如看见董卓,你就赶紧跑,说不定他是带兵出来郊游的,危险系数五颗星;看见曹操也要跑,说不定他爹刚死,正要找人撒气;看见袁绍刘表最好也跑,虽然他们待人很客气,但是身边流氓太多,容易中弹;看见公孙瓒要快跑,看见马超要加速跑,看见刘备,别动,等他先跑。

掌握了以上规律之后,我们就知道当年为什么大批人才都选择“避难江东或辽东”了,不是说那地方不乱,至少可以坐着船跑。

话说这一日,华歆与王朗正在乘船逃难,忽然来了一个人请求组队,华歆当场拒绝。

王朗说:“船上还有地方,为什么不捎上他呢?”华歆也是懒得跟他理论,结果那人就真的上船了。

后来贼兵追至,大概形势比较紧张,王朗就打算弃卒保帅忍痛割爱,你说是为了减轻船的负载也好,或是为了吸引敌人注意力也罢,总之要把那人丢下。这时候华歆又表态了:“我当初不同意带他,就是担心会出现这种情况。”

这很像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你瞧,我说什么来着?不听我的吧,啧啧。”

华歆继续说道:“如今既然已经接纳了他,又怎可以因为事态紧急就抛弃他呢?”于是那人居然又给蒙混过关了。

后来世人都拿这件事来评定华歆与王朗的优劣。

故事到此为止,虽然作者没有明确落笔,但看得出矛头是指在王朗脸上的。大概王司徒也会多少感到点儿委屈吧。

“没有老子开的好头,你哪来机会展示道德?”

虽然这么说有些强词夺理,却是不争的事实。如果说这世界上有什么不合理之处,今天的小故事所揭示出的大背景可当一例:一个老好人,比如说乐于接纳其他落难者的王朗,当他某天做了一件坏事,人们就会说“原来你是这种人,我真是看错你了”;而一个无情之人,比如果断拒绝落难者的华歆,当他某天做了一件好事,人们会说“真没想到你还有善良的一面”。

人的注意力永远都在结尾部分,这在科学界还有个专用名词,叫“峰终定律”,今天可以简单聊聊。

打个比方说,在你体内活跃着两个小人儿,一个叫“体验自我”,负责表达每时每刻的意识和感受,这家伙虽然敏感,但是记忆力很差,凡事撂爪就忘,所以你很难和他商量什么长久之计,一旦你听了他的怂恿从而做出什么判断,我们就通常称之为“冲动”;

第二个小人儿叫“叙事自我”,负责通过记忆来编织各种故事,并为未来制订计划。我们所有人,在通常情况下做出某种决定或判断,都是听了他的话。

但是,敲黑板划重点,这个小人儿并不会记录所有的细节,他编故事的原则是将一个过程的高潮部分加上结尾部分再做平均,从而得出整个体验的价值。这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峰终定律”,它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会同意“贞女失节不如老妓从良”,却很少有人去关注在转变发生之前他们各自坚持了多久。

《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曾说:“我们口中的‘我’,讲的是我们脑中的故事,而不是身体持续感觉到的当下体验。我们认同的是自己内心的系统,想从生活的各种疯狂混乱中理出道理,编织出一个看来合理而一致的故事。不管情节是否充满谎言和漏洞,也不管故事是否因为一再重写而总是自打嘴巴,一切都不要紧。”

真该为王朗同志以及我们自己默哀一分钟。

你可能感兴趣的:(凭什么“贞女失节,不如老妓从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