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华《活着•自序(中文版)》有感:怎样活着?

01、我与《活着》的因缘

作家余华的名著《活着》是四月书单必读的一本小说。

说起阅读《活着》,不禁让我想起与《活着》这本书的因缘。

《活着》从购买,到平躺进书橱,再到今年四月阅读,期间被闲置数年。

当年,我为什么买《活着》?

因为书名《活着》的吸引,还有大概就是我想看看“活着”应该抱持的正确状态是怎样的。

可是,《活着》买回来之后,我却不想看了。为什么不想看的原因,我并不清晰。

因着《活着》我认识作家余华。而我真正阅读余华的第一部作品,不是《活着》,而是余华另一部长篇小说《第七天》。它还是从图书馆借阅的。

若干年后,在我正式阅读《活着》时,我好像明白了潜意识为什么要安排让我先读《第七天》,再读《活着》。

两本书讲了不同的故事,好像它们之间没有什么关联。然而,实则内在的关联,也只有我自己明了。

《第七天》讲述几个普通人死后的七日见闻。而《活着》讲述一个叫福贵的人活着的故事。

向死而生。

生命了解“死”,才会懂得“生”的珍贵。

《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亲眼目睹战场上尸体遍地的惨烈,亲身经历自己身边最亲最爱的人一一死去的现实,福贵反而以积极活下去的状态,好好地活着。

活着的人,好好活着。这不仅是人应有的活着的态度,而且还是对死去的人最好的告慰,以及对生命最大的敬重。

我先读过《第七天》,面见死亡。再读《活着》,对活着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感触更深。

这就是潜意识为何让我的生命选择“向死而生”的读书顺序。

02、读《活着•自序(中文版)》有感

我阅读的《活着》,由作家出版社于2008年5月出版。

该版内含五篇作家余华的自序文,分别是中文版、韩文版、日文版、英文版和麦田新版自序。

我读后,感觉每一篇自序文都相当精彩。这就促使渴望分享自序文的读后感。

当下这篇是《活着》中文版自序文的读后感。

自序文中,不仅有作家余华自述《活着》是因怎样的机缘和灵感而写成的,而且还有他对于写作意义和真正作家的写作使命的认识。

事实上,这些都是我们写作者向作家学习写作的渠道和资源。

阅读《活着》中文版自序文,我有以下收获。

(1)只为内心的需要而写作

余华说:“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

一部作品的真情实感,是使读者产生共鸣,也是让读者与作者情感相连。这个时候,作者才能够通过作品媒质与陌生读者有了粘合度。

写作者怎样写成一部文学作品?一是要根据内心的需要去写作;二是要了解内心的真实情感。

为内心的需要而写作,这可能是写作中得力有效的内在驱动力。

然而,了解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情感,从写作者自我了解开始。“此心同彼心”,了解自己真实内心,也就可以了解作品中人物的内心。

同时,我想说,有时候作家是一位很好的心理学家。因为都是从内心世界出发。

(2)写作使内心敞开

我们经常听到写作者说,写作疗愈了我。

写作为什么有疗愈作用呢?

作家余华说:“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到。”

细读余华的这句话,其实挺有意味。

通常,人的内心更多时候是封闭的。内心封闭,自己却不容易觉察到。写作是由内心通往外界的一个表达通道。写作时内心的打开和敞开状态,它是一种自然流通的过程,并不会给写作者带来额外的不安全感。

同时,写作表达从外界纷扰之中,慢慢回归内心,使写作者有机会理清紊乱的思绪,最终起到调整心态的作用。

另外,扩大写作的影响力,还可以采用各种技巧和手法,把写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掰开了,揉碎了,放进故事里。通过作品主人公的口,讲写作者想讲的话。

(3)作家余华的“冷眼”

有人说,余华是一位冷眼看世界的作家。

但是,我却觉得这种“冷眼”,恰是以人的价值中立和客观公正的状态来诠释作品人物的命运。

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不是易事。因为作家既要通过文字写出人物的性格和真情,而且还不能把作家的小我情绪和情感混淆到人物中。

“冷眼”或许可以在写作中区分自我与人物的边界。

余华真的冷漠吗?

不是。读《活着》,小说主人公福贵的命运跌宕起伏。直至尾声,在福贵的人生里,爹妈、妻子、儿子、女儿、女婿、外孙全部去世,身边只剩下一头叫“福贵”的老牛陪伴他。

尽管看似凄凉的人生,但是余华赋予人物“福贵”于世间里最大的忍耐、最大的包容、最大的承载、最大的宽恕、最大的慈悲、最大的温情。

甚至,我一度认为“福贵”就是人活着的一种精神支持。

“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余华说。

(4)作家的使命

作家的写作,与普通写作者的写作不一样。因为作家是有写作使命的。

什么是作家的使命?

余华说:“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

继而,何谓作品的“高尚”?

余华给出他的答案。

“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活着》就是一部高尚的作品。

03、写在最后

我们活着,但我们常常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或者说,不理解活着的价值,活着的意义在哪里。

因为不了解,所以我们会遇到人生中各类的迷茫、困惑以及生命存在的无意义感。

如果当下的你,正陷在对未知的恐惧里,在迷茫的泥潭里还没能拔足而立,不妨去读一读余华的《活着》。

《活着》将会告诉你:活着的意义。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余华《活着•自序(中文版)》有感:怎样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