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品味文字,传承文化

今天我们开党员双评会,若兰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时诚恳地说到自己把英语这种语言,教成了知识,而语言,本身应该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恰恰在教学时忽略了这一点,所以当文章涉及到文化层面的时候,学生就一头雾水了。其实,每一个国家的语言,都应该具备文化传承的功能。在文言文教学中,很多老师也是重视了知识,一味让学生识记“言”和背诵文,却忽略了文化传承的功能。就以《核舟记》为例,谈点粗浅的认识。

在文言文教学中,“言”指字、词、句、段落、篇章等外在显性的结构形式,“文”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整体思路、作者的思想情感等隐性内容,同时“文”还应包括蕴含在显性结构与隐性内容中的“文化”。“言随文动,前后勾连,品味文字,传承文化”是文言文教学笔者追求的理想的境界。

以《核舟记》教学为例,基于学生已然学过的学情,我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见证奇巧上。从舟的小,物的多,人的鲜活,字的清晰,可以看到王叔远核舟的雕刻技艺奇巧;可能将其再现少不了魏学洢的描摹文字,化静为动的现场感,人物神态动作的生动感,比喻修辞恰到好处,都体现了其行文的奇巧;而苏东坡赤壁之游人物的安排上,又体现了王叔远对苏轼的理解与景仰,选取志同道合的挚友一同泛舟赤壁,纵横江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民间艺人设计构思的奇巧,由此可见一斑,这其实也是一种名人文化。而核雕作为一种文化,在明末盛极一时,让学生借助文字有所了解,也是我们核心素养的体现。

从现场教学来看,学生对文本的回生现象以及学习文言文时旧知与新知的联系还是很不够,教学在随文学言上还是有所欠缺。呈现一种常态陌生化授课的真实状态,努力尝试“言文合一”的教与学,让“言”随着“文”而灵动,品赏“文”的过程穿插“言”的学习,追求“言”与“文”高度融合的教学理想,借助品味语言,渗透文化传承。让我们教的灵活,让学生学得有趣,让文化得到传承。何乐而不为?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教学】品味文字,传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