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时候,孙权派于禁的护军浩周、军司马东里衮晋见魏文帝曹丕,表达忠诚,言辞非常恭敬。
曹丕问浩周等人:“孙权值不值得信赖呢?”
浩周认为孙权一定会臣服,而东里衮则认为,孙权不一定会臣服。
曹丕很喜欢浩周的话,认为浩周真正了解孙权,因而决定封孙权为吴王,并派浩周返回吴国。
浩周到吴国后,对孙权说:“文帝陛下不相信大王会送公子去作人质,我以全族百人的性命担保,说公子一定会去。”
孙权为此感动得热泪沾衣,对天发誓,表示一定送儿子去魏国为质。
浩周又回到魏国,孙权却没把儿子送去,只是花言巧语,一味推脱。
曹丕派侍中辛毗、尚书桓阶前往吴国盟誓,并催促孙权赶紧送儿子上路,速来洛阳为质。
孙权礼貌地予以回绝。
曹丕非常愤怒,要派大军讨伐。
刘晔劝谏说:“吴国刚刚取得胜利,上下齐心,而且有江河湖泊的阻隔,我们不可能在仓卒之间将它制伏。”
曹丕不听。
他询问贾诩:“我打算征服不服从命令的人,以统一天下,吴、蜀两国,应先讨伐哪一个?”
贾诩回答说:“进攻他国,应首先在军事上权衡,完成统一的根本大计,则当崇尚道德教化。陛下顺应形势,接受汉朝禅让,统治全国,如果广文教、道德以安抚人心,静候形势变化,平定天下并不难。吴、蜀虽然都是小国,但是地势险要,有长江天险。刘备有雄诸大略,诸葛亮善于治国,孙权长于辨别虚实,陆逊精通军事。蜀汉固守险要,吴国泛舟江湖,我们很难在短期内将他们击败。用兵的原则是,先了解夺取胜利的途径,然后再作战。根据敌人的力量,任命将领,这样才能做到攻战无误。我认为,我们的文臣武将没有人是刘备、孙权的对手,即使陛下亲自对付他们,也未必一定有取胜的把握。从前虞舜在朝廷上作战争舞蹈,有苗部落就归服了。我认为陛下目前应该先修明文治,然后再用武力征讨。”
曹丕没有听从贾诩的意见。
王朗也上疏说:“过去南越国坚守善道,赵婴齐入朝侍奉,就成为嫡长子,回去后做了南越国的君主。康居骄横狡猾,心中想法跟说的话不相符,都护上奏认为应该派遣他的儿子入朝侍奉,以打击他的无礼行为。吴王刘濞的灾祸,就是萌发于儿子入朝侍奉,隗嚣叛乱时也没有顾忌儿子。前去出使的人听孙权说,要派儿子前来,但人还没有到,现在军队警戒严备,臣担心众人没有能通晓你的旨意,一定会认为国家是对孙登的拖延而愤怒,所以才出兵攻打。假如军队出发后孙登到了,那这惊动的范围也太大了,得到的东西却很小,实在不足以庆祝。假设孙登倨傲狠戾,确实没有入朝的想法,我担心那边的民众不明所以,全都会对我国怀有怨恨。臣下愚钝,认为应该下令各位别征将领,让他们各自明确地遵守命令,谨慎地保住自己的部下。对外要宣扬猛烈的威势,对内则大力推广耕种,让自己像山一样恬淡,像深水一样安定,威势不能撼动,计谋不可预算。”
曹丕还是不听,九月,兵分三路,讨伐吴国。
东路由征东大将军曹休、前将军张辽、镇东将军臧霸出击洞口(今安徽和县长江渡口)。
中路由大将军曹仁从合肥(今安徽合肥市)出击濡须(今安徽巢县南)。
西路由上军大将军曹真、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左将军张郃、右将军徐晃,包围南郡(治江陵,今湖北荆州市江陵县)。
十月初三,曹丕在首阳山(今河南洛阳市偃师区)东营,修建自己的陵墓,发布有关葬礼制度的文告,要求丧事务必从俭,墓中不得陪葬金器和玉器,一律用陶器。
还命令将这一诏书存放在皇家宗庙,副本保存在尚书台、秘书监及三公府。
孙权因为扬、越一带的很多蛮夷尚未归附,得知魏国进攻,担心陷入内外交困,腹背受敌的困境,便言辞谦卑地上书,请求自己改过勉励。
孙权上书说:“如果我的罪责难以原谅,必须加以制裁,我一定奉还朝廷封给我的土地和人民,寄居在交州度过余年。”
又写信给浩周说:“我想为儿子孙登向皇帝的宗室求婚。”
又说:“孙登年幼,我准备派孙邵、张邵陪同前往。”
曹丕回信说:“朕和你的君臣关系已经确定,怎么会乐于劳师动众,远去长江和汉水呢?如果孙登早晨到我这里,我晚上就命令大军撤回。”
孙权自然不愿送儿子当人质,知道曹丕不肯罢休,于是加强战备,凭借长江拒守,并改年号为黄武。
孙权不再使用曹魏的年号,启用自己的年号,等于宣布独立,与魏国彻底决裂。
三国鼎立正式形成。
孙权升建威将军吕范为前将军、假节,改封南昌侯,指挥徐盛、全琮、孙韶等五路军队,以水军抗拒曹休等人,左将军诸葛瑾、平北将军潘璋、将军杨粲救援南郡,裨将军朱桓坐镇濡须指挥,抗拒曹仁。
曹丕亲率大军,从许昌出发,南下征讨孙权。
十一月十一日,曹丕到达宛城(今河南南阳市)。
南阳太守杨俊(?—222年),字季才,河内修武(今河南获嘉县)人。
杨俊年少时曾跟随边让学习,边让很器重他。
曹操任命杨俊为曲梁县长,入京出任丞相椽属,被举荐为茂才,出任安陵县令,升任南阳太守。
他在南阳宣扬教化,开办学校,官吏百姓都称颂他。后改任征南军师,魏国建立后,升任中尉。
曹操征伐汉中时,魏讽在邺县谋反,杨俊自己弹劾自己,到曹操营中请罪,虽然被赦免,但杨俊还是认为自己有罪,便写信向太子曹丕辞职。
曹丕很不高兴,说:“杨中尉说走就走,未免太过高深了吧?”于是下令将杨俊贬为平原太守。
曹丕称帝后,又任杨俊为南阳太守。
杨俊从小到大,以品评人物为己任。
司马懿十六七岁时,与杨俊相遇,杨俊说:“这可不是一般的人呀。”
司马朗早就有了名声,他的族兄司马芝却不被众人所知,只有杨俊评论说:“司马芝虽然平时的声望不如司马朗,但实际上的治理才能却只会比他强。”
同郡人审固、陈留人卫询本来都是兵卒,杨俊提拔帮助他们,二人都成了优秀的人才,后来审固历任郡守,卫询历任御史、县令。
杨俊善于鉴别人物,予以提拔,大都像审、卫二人的事一样。
杨俊和曹植的关系很好。
曹操还未确立太子时,私下询问百官的意见。
杨俊虽然分别谈出曹丕、曹植才能资质上各自的优点,没有明确说出应该立谁,但赞美曹植的话更多些。
曹丕常常为此怨恨他。
曹丕到了宛城,以市场上没有繁荣安乐的景象(市不丰乐)为由,将杨俊和宛县县令逮捕入狱。
尚书仆射司马懿、常侍王象、荀纬都为杨俊求情,叩头出血,曹丕仍不肯赦免。
杨俊明白,“市不丰乐”这个罪名不过是曹丕的借口而已,自己招来杀身之祸的根源肯定还是在过去曹丕曹植两兄弟世子之争上,知道自己这次绝无幸免,只能无奈说:“我知罪了。”于是自杀。
众人都为他死得冤枉而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