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唐诗(九)

【九洲芳文】

终南山

  赠徐中书望终南山歌

                王维

晚下兮紫微。怅尘事兮多违。

驻马兮双树。望青山兮不归。


注释:

①徐中书:指中书侍郎徐安贞。安贞开元二十五年官中书侍郎,参见《全唐文》卷三八玄宗《册建平公主文》。

②紫微,《晋书·天文志》紫微垣十五星在北斗。北一曰紫微,天帝之座也,天子之常居也。太微,天子庭也。五帝之座也,十二诸侯府也。少微,在太微西,士大夫之位也,明大而黄,则贤士举也。唐开元元年改中书省为紫微省,中书舍人为紫微舍人。开元二十五年春夏,王维在中书省官右拾遗。

③尘事:尘俗之事。多违:多违背,多背谬。

④驻马:使马停下不走(如驻军)。双树:娑罗双树。也称双林。为释迦牟尼入灭之处。

⑤青山:青葱的山岭。 此当指归隐之处(终南山)。 不归:止于望而不得归者也。

此乃四句歌行小调,古体也。联系王维的经历及思想流程,诗意自不难解。为官之道,亦“尘俗”之道,以王维之性情,官场之浊,之翻云覆雨,不能不令其心中有“怅”。比如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专权等。问题是,王维采用这种楚辞体式,就很值得探究了。

我们都知道,楚辞至屈原一触,遂为高山大河,浩浩千里。而屈原之精神、思想、形象及其遭际,也流被后世,“不知其几千里也”。而王维于官场,也必是满含“不遇”的哀思,也必有“尘事多违”,仕途多舛之感概。屈子之伟岸,百代之下多有情伤。相对于“风人之旨”之冷峻风长,骚体之浩浩浓情、卓卓高义,亦使后世俱染其哀情。若有不遇,后之士子多以此意反复讽咏一己之哀也。

如曹植之《洛神赋》,就融汇了大量骚体之愁伤,或“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或“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俱托屈子之哀调寄一己之悲歌也。

此篇小调,自不可与屈原宏文较短长,然亦颇为心意悠悠而情思绵绵了。

故王维此诗,可谓借骚体之形骸、托屈平之魂灵而熔铸唐人之风调,成“玲珑”之诗风。而小诗虽用“兮”字骚体,实乃“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了。

本诗开篇即是夕辉,心境自是不畅。既怅然于尘世,自然回心于双树(佛道),可是遥望青山却是不能归去,其情可谓哀婉无奈。这样的困惑,当然非摩诘独有,乃亘古士子之常调。东坡有“常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之叹,英豪如武穆王亦同是“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究其根源,俱是心有不甘,若能放下、舍得,不能断然回归双林也可如张季鹰得莼羹之美。或谓武穆难归、稼轩羞愧,自有国之大事,而摩诘怅望、东坡不归,仅是才子之心耿耿难宁耳。好在东坡并无多少山林慕隐之义,而摩诘却是连篇累牍向慕山林,如今又在此怅望青山,只能归结于摩诘自己凡心难断,实乃后人评述其“半官半隐”之谓也。

而王维尤向往之的陶渊明,非向佛,也不就道,“归园田”即是。也是反复几次之后,终于忍无可忍,“不为五斗米折腰”了…何以?一“乡里小儿”,竟成为自己的上司,须冠带相迎,用今天的话说:憋屈呀,搁谁谁能受得了啊。胸有大才者,其情必真,其意必直。故其摘冠解带,拂袖而去,就自然而然了

如是,王维之向往归隐,远离官场尘俗,就很容易理解了。

望青山兮不归

    九洲芳文诗词投稿专题

2021.7.8.辛丑五月廿九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唐诗(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