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管理师软考笔记 第一章 信息化和信息系统 1-信息化知识

信息的基本概念

信息是能够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特征:

  1. 客观性:信息信息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应,而反映的对象有主观和客观的区别;主管信息必然要转换成客观信息,因此信息具有客观性。
  2. 普遍性:物质的普遍性决定了信息的普遍存在。
  3. 无限性:无限的事物可以产生无限的信息,信息的总量是无限的。
  4. 动态性:信息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5. 相对性:不通的主体从同一事物中获取的信息可能是不同的。
  6. 依附性:信息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信息不能完全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
  7. 变换性:信息通过处理可以实现变换,使其内容发生改变,以适应特定的需求。
  8. 传递性:信息在时间上的传递就是存储,在空间上的传递是转移。
  9. 层次性:客观世界是分层次的,反映它的信息也是分层次的。
  10. 系统性:信息可以表示为一种集合,不通类别的信息可以形成不同的整体;因此可以形成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信息系统。
  11. 转换性:信息的产生不能没有物质,信息的传递不能没有能量,但有效地使用信息,可以将信息转化为物质或能量。

质量属性:
1.精确性:对事物状态描述的精准程度。
2.完整性:对事物状态描述的全面程度,完整信息应包括所有的重要事实。
3.可靠性:指信息的来源、采集方法、传输过程是可以信任的,符合预期。
4.及时性:指获得信息的时刻与事物发生时刻的间隔长短。
5.经济性:指信息获取传输带来的成本在可以接受的范围。
6.可验证性:指信息的主要质量属性可以被证实或者证伪的程度。
7.安全性:指在信息的生命周期中,信息可以被非授权访问的可能性,可能性越低安全性越高。

信息的5个功能:
1.为认识世界提供依据
2.为改造世界提供指导
3.为有序的建立提供保证
4.为资源开发提供条件
5.为知识生产提供材料

信息的传输模型
信息只有流动起来才有价值,信息的传输是信息技术的核心。

信息的传输模型

信源:信息的源头,原始文件内容。
信宿:信源的最终接收者,源文件的使用者。
噪声:指信息在信道传递过程中受到的干扰导至的丢包、重传等现像。
工作原理:信源需要进过约定的格式编码,通过网络这个信道发送给终端进行解码后显示在信宿上。

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是输入数据,通过加工处理,产生信息的系统。

信息系统

结合管理理论和方法,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管理问题,提高生产效率,为生产或信息化以及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撑的系统。

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信息化指现代信息技术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应用。

信息化从"小"到"大"分为五个层次:
1.产品信息化:产品信息化是信息化的基础,使产品具有处理信息的能力,比如智能电视,智能灯具等。
2.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管理、经营等多个环节中广泛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生产制造,优化工作流程,管理客户关系,建设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培养信息化人才,并建设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的过程。
3.产业信息化:建立各种类型的数据库和网络,大力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实现产业内各种资源要素的优化与重组,从而实现产业的升级。
4.国民经济信息化在经济大系统内实现统一的信息大流动,使金融、贸易、投资、计划、通关、营销等组成一个信息大系统;使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的4个环节,通过信息进一步联成一个整体。
5.社会生活信息化:包括商务教育,政务公共服务,交通,日常生活等在内的整个社会体系,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合,各种信息网络,大力开发有关人们日常生活的信息服务。

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
1.两网:是指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
2.一站:是指政府门户网站。
3.四库:既建立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宏观经济等4个基础数据库。
4.十二金:以金字开头的12个重点业务系统。分为三类:
-第1类金宏,是对加强监管、提高效率和推进公共服务起到核心作用的办公业务资源系统、宏观经济管理系统建设。
-第2类金税、金关、金财、金融监管、金卡、金审,是增强政府收入能力,保证公共支出合理性。
-第3类金盾、金保、金农、金水、金质,是保障社会秩序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国家信息化六要素:
1.信息资源:核心任务。
2.信息网络:基础建设。
3.信息技术:应用龙头。
4.信息技术和产业物质:基础。
5.信息化人才:成功之本。
6.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保障。

国家信息化六要素

信息系统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的5个阶段:
1系统规划阶段:对组织的环境、目标及现行系统的状况进行初步调查。
2系统分析阶段:根据系统设计任务书所确定的范围,对现行系统进行详细调查,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3系统设计阶段:根据系统说明书规定的功能要求,设计具体实现逻辑模型的技术方案并出具系统设计说明书。
4系统实施阶段:将设计的系统付诸实施的阶段,系统实施是按实施计划分阶段完成的,每个阶段应出具实施进展报告;系统测试之后写出系统测试分析报告。
5系统运行和维护阶段:系统投入运行后,需要经常进行维护和评价记录系统运行的情况,根据运行的情况进行必要的修改评价系统的工作质量和经济效益。

信息系统生命周期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常见的4种开发方法:
1.结构化方法
2.面向对象方法
3.原型化方法
4.面向服务的方法

结构化方法:
结构指系统内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相互的联系、相互作用的框架。
结构化方法是目前最成熟应用较广泛的一种工程化方法,特别适用于数据处理领域的问题不适应规模较大、比较复杂的系统开发

结构化方法也称生命周期法,由三部分组成:
1.结构化分析(Structured Analysis,SA)
2.结构化设计(Structured Design,SD)
3.结构化程序设计(Structured Programming,SP)

主要4个特点:
1.开发目标清晰化
2.开发工作阶段化
3.开发文档规范化
4.设计方法结构化
局限性:
1.开发周期长
2.难以适应需求变化
3.很少适应需求变化
4.用户需求必须清楚

面向对像方法:
面向对像(Object-Oriented,OO)方法认为,客观世界是由各种对像组成的,任何事物都是对像,每 一个对像都有自己的运动规律和内部状态,都属于某个对像类,是该对像类的一个元素。
OO方法使系统的描述及信息模型的表示与客观实体相对应,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有利于系统。开发过程中用户与开发人员的交流和沟通,缩短开发周期。

原型化方法:
根据用户初步需求利用系统开发工具快速的建立一个系统模型展示给用户,在此基础上与用户交流,最终实现用户需求的信息系统快速开发的方法。(先设计一套原型图,在原型图为基础开发功能)

原型化方法

原型法适合于需求不明确的系统开发,对于分析层面难度大,技术层面难度不大的系统适合原型法开发;对于技术层面困难远大于其分析层面的系统不适合用原型法

主要3个特点:
1.原型法可以使系统开发的周期缩短成本和风险降低、速度加快,获得较高的综合开发效益。
2.原型法是以用户为中心来开发系统的用户,参与的程度大大提高,开发的系统符合用户的需求。
3.有利于系统的移交,有利于系统的运行与维护。
局限性:
1.开发的环境要求高,包括开发人员和用户的素质、系统开发工具、软硬件。
2.管理水平要高,系统的开发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开发标准,难以对系统的开发过程进行控制。

面向服务的方法
构件(component)的概念:构件指是系统中实际存在的可更换部分,它实现特定的功能,符合一套接口标准并实现一组接口。

构件功能调用:采用接口的形式暴露出来(进一步将接口的定义与实现进行解耦),催生了服务和面向服务(service-Oriented,SO)的开发方法。

从应用的角度,组织内部、组织之间各种应用系统的互相通信和互操作性直接影响着组织对信息的掌握 程度和处理速度。如何使信息系统快速响应需
求与环境变化,提高系统可复用性信息资源共享和系统 之间的互操作性,成为影响信息化建设效率的关键问题,而SO的思维方式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

本章学习重点

1.什么是信息?什么是信息化?
2.信息的传输模型,抽象出了6个部分。
3.信息化从小到大分为哪5个层次?
4.两网、一站、四库、十二分别代表了什么?
5.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5个阶段。
6.种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信息系统管理师软考笔记 第一章 信息化和信息系统 1-信息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