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梦行动.阅读】
【目标】3年100本书
【书目17】《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作者】尹建莉
【版次】2009年1月第1版
【页数】共361页
【感悟】这本书是我二次阅读,第一次应该是在孩子2岁左右。当时在育儿上给了我很大的帮助。现在是时隔四年了,再次阅读,又有新的收获。这本书的作者是个教育专家,书中的案例主角是她的女儿——圆圆。是的,跟我重名。当然,不光有自己女儿的例子,还有其他许多事例,让人看到她的方法、观点的普适性。她的书参考了很多的教育专家的论著,比如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卢梭《爱弥尔》,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李镇西《民主与教育》等,让我看到了她的观点背后的理论支撑,让观点、方法更具说服力。想在孩子家庭教育上寻找突破的家长,推荐这本书给大家。
第一天(1-10)
【感悟】1.本书以作者教育女儿过程中的心得感悟为抓手,穿插了很多作者作为教育专家的理论知识,亲切与专业并存,读起来感觉不陌生,跟陈钱林的《家教对了,孩子就一定行》风格接近。
2.教育的美妙境界——有心而无痕。
3.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比如打防疫针,你跟孩子说一点儿都不疼,当针扎上去的时候,孩子往往会哭。如果你跟孩子说就像蚊子咬一口一样,孩子就很有可能不再那么排斥。我跟孩子说,会有一点儿疼,如果你想哭的话可以哭一下的,孩子对打针就没有那么恐惧。
第二天(10-30)
【感悟】1.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不一样的。陶行知“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以为小孩小,你比小孩还要小。”大人觉得出于好玩的逗弄会给孩子带来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
2.孩子磕到了墙,或者撞上了板凳,经常会有大人拍墙打板凳怪它们把孩子弄疼了。这样教不会孩子善良和豁达,会潜意识地让他学会推卸责任。一个摔倒了能给墙壁、小板凳揉疼的孩子,他对别人会有更多理解和爱心,遇到问题从不偏执于自己的理由和利益。
3.孩子不是为“长大”或“成功”“成才”活着,孩子首先是为“童年”而活着,我们要让自己的孩子有过做天使的经历,不要让她生来,只能做没翅膀的凡人。
第三天(30-44)
【感悟】1.人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包括成人在内。如果一个人总被别人暗示为品行端正、善良有爱,他就会在这种氛围里渐渐生发出自我肯定的意识,他的品行就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如果一个人总被暗示为有某个问题,他就会在这方面不断地自我否定,逐渐丧失自信,向坏的方向滑去。
2.家长一定要从内心认识到儿童成长需要“试误”。孩子从生活中汲取的经验与教训,比你口头讲一百遍道理都印象深刻。“犯错误”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只有修够一定“课时”,他才能真正获得举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
3.被古诗滋养的孩子,得到的不仅仅是诗情和文才,实际上也成为被生活和命运多一份垂青的人。在平凡的生活之外,他更有一个“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世界。
第四天(45-65)
【感悟】1.童年需要“试误”,需要“不听话”。不允许孩子犯错误,要孩子事事听命于家长,这犹如不允许学走路的孩子摔跤一样,是以暂时的、表面的完美取代长久的、内在的完善。
2.一个智力正常的人走到悬崖边上会自动停止脚步一样,一个心智正常的孩子也知道自由的边界在什么地方。他可能会由于缺少常识,有一些小过失却会自动获取经验,自动矫正自己的行为,使小过失成为积累经验的重要途径。
3.用开“小卖部”的游戏让孩子学习简单的运算,这个游戏好像不错哦。
第五天(65-83)
【感悟】1.凡从小有大量课外阅读的孩子,他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就会更好;凡缺少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一般都表现平凡,哪怕是写作业的速度一般来说,他们也比那些阅读多的同学要慢得多。
2.苏霍姆林斯基: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使它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善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
第六天(83-100)
【感悟】1.应该让儿童感觉到阅读是件有趣的事,除了有趣没有其他任何目的。恰是这种“没有任何其他目的”,才能让孩子喜爱这项活动。
2.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要他排斥什么,就去强迫他——这是非常有效的一招。
第七天(100-140)
【感悟】1.如果不关注阅读词,抱着教材学语文,那么学生进入中学后就会越来越力不从心。
2.苏霍姆林斯基:促进学生的脑力劳动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3.写作的最大技巧——说真话。
4.孩子是从哪里来的——不要把“性教育”做成“性启蒙”,这比不做还要坏得多。
5.只要没有诱因,孩子就没必要拿说谎来为难自己,孩子天生不会说谎。说谎原因:一是模仿大人;二是家长过于严厉。
6.鼓励孩子有独立见解,允许孩子质疑权威。
第八天(140-163)
【感悟】1.苏霍姆林斯基:我坚定的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
2.给予孩子比黄金还珍贵的四个字——实事求是。
3.“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
第九天(163-191)
【感悟】1.想让一个人喜欢和珍惜什么,就不要在这方面给的太多太满,更不能以此作为交换条件或惩罚手段,强行要求他接受,而是要适当地剥夺,让他通过危机感和不满足感产生珍惜感。这一招我用过,在孩子写作业上。她不想写作业,或者写的墨迹,我就索性把她的作业本拿走,不让她写作业了。后来,她就没在写作业上闹过情绪,基本都能独自完成。
2.弗洛姆: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它出于对孩子之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然而这样的操纵是错误的。
3.想让孩子做好一件事,首先就一定要让他喜欢这件事,至少不能反感,避免在这件事里掺杂进让他感觉不快的因素——学习不要“刻苦努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十天(191-204)
【感悟】1.杜威:“目的和手段分离到什么程度?活动的意义就减少到什么程度,并使活动成为一种苦工,一个人只要有可能逃避就会逃避。”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家长越要求孩子用功学习?孩子越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2.庸俗目标只能给孩子带来庸俗的刺激,不会产生良好的内在动力,从上小学就追求分数,会使孩子形成畸形的学习动机,变得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反而降低其学习兴趣,影响考试成绩。
3.不在教育上虔诚思考,不去用心理解孩子,只在分数上步步紧逼的家长,最后多半会沦为节节败退的家长。
4.在发展孩子各种良好品行习惯中,胡乱奖励不会对孩子的飞翔产生助力,反而成为挂在孩子翅膀上的石块。所以,“考好了不奖励”。
第十一天(204-232)
【感悟】1.家长在孩子婴幼儿时期多付出一些辛苦,往往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这个“付出”是天下最划算的投资,如果把这件事做反了,在孩子小时候不注意,不把教育孩子当回事,到孩子长大了,不知会有多少麻烦。有谁能把一张乱涂乱画的纸擦干净呢?
2.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
3.一个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他会逐渐从权威家长手下的“听差”变成自身坏习惯的“奴隶”。他的坏习惯正是束缚他的,让他痛苦的桎梏,不是他心里不想摆脱,是他没有能力摆脱。
第十二天(232-256)
【感悟】1.家长和孩子都不要去控制对方,都要做“听话”的人。而家长作为强势者和主导方,是局面的开创者——想有个听话的好孩子,一定要记住:在孩子面前,首先做个“听话”的家长。
2.家长要确立一个信念:不管孩子多大,在任何时候,因为任何原因,都不打骂孩子。要记住,凡通过打骂能解决的问题,通过态度友好的教育也可以解决。
3.苏霍姆林斯基:大声斥责,这是人们相互关系中修养很差的基本特征。凡是出现大声叱责的地方,就有粗鲁行为和情感冷漠的现象。用大声斥责教育出来的孩子,失去了感觉别人最细腻的感情的能力,他看不到也感觉不到周围的美,他非常冷漠无情,毫无怜悯,在他的行为中有时会出现往往是人身上最可怕的表现——残忍。
4.不是穿了西服就变成绅士,不是生了孩子就会做父母。做父母需要学习,需要学会如何爱。学会爱是个很大的问题,需要慢慢去学,最简单的第一步就是不再打骂孩子,不做穿西装的野人。
第十三天(256-278)
【感悟】1.儿童教育无小事,所有的小事对孩子来说都是大事。父母在小事上有正确观念,不误导孩子,就是帮孩子打下了成就大事的基础。孩子也会以做大事的气度回报家长。
2.美国著名儿科医生、心理学家本杰明•斯巴克先生: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吃不下东西?主要原因是喜欢催逼孩子吃饭的父母也不少。在吃饭的问题上同孩子斗狠比犟,父母没有不败的。
3.无菌舱里培养不出体格健壮的人,靠消灭周围正常声音来成全学习的做法也没有道理。在一个正常环境中备受打扰的孩子,他在安静的环境中同样容易受到打扰,真正打扰他的不是那个声音,是他寻找声音的习惯。
4.“睡觉不怕吵”在某种程度上它也是个教育问题。
第十四天(278-300)
【感悟】1.在所有的消极感受中,比如悲伤、焦虑、压抑等,惧怕是最折磨人的。人生“无怕”也是一种难得的境界,这需要从童年开始,从具体的小事上开始。不怕小动物,也不怕“大灰狼”,不怕“警察”,不怕“鬼”。
2.在孩子看电视这件事上,一味控制解决不了问题,用“培养”的思路——培养他的其他爱好,家里其他人不过度的看电视,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3.养育孩子是一件时间跨度长、问题层出不穷的事情,一旦有问题,必定意味着有一个问题根源。如果家长相信过失肯定不在自己这里,那唯一的过失者就是孩子自己,他的问题只来源于他自己,他天生有问题。这样家长就成了受害者、无辜者。社会心理学家A•阿德勒说,把儿童心理问题推给遗传或天性这种宿命论的抬头,总是发生在人们想要逃避责任时。
4.孔子,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如果家长能倾听自家孩子的意见,就不会作出错误的举动。——可以试试“提意见会”。
第十五天(300-328)
【感悟】1.教育孩子上安全无小事。教孩子防轻信,向孩子展示相关事件和案例,丰富孩子的经验。
2.呵护孩子的想象力。河水可以是蓝色的,也可以是粉色的。
3.暴力作业是“教育事故”——作业数量大、惩罚性、恶意评价。暴力作业会让孩子厌学,摧毁他们的上进心,吞噬他们的创造力,消磨他们的幸福感,甚至损害他们的道德品质。
4.孩子们写生字,每个字写三遍效果最好。
第十六天(328-361)
【感悟】1.尹建莉“怂恿”孩子玩电脑游戏。一个孩子如果长期钻在游戏里不肯出来,以至于成为一种病态,那是因为游戏外的世界让他感到枯燥、不快或自卑。一个孩子如果因为电脑游戏耽误了前途,那他即使生活在没有电脑的时代,也会有别的事情把他拉下水。使人堕落的不是游戏本身,而是心灵的空虚,或某些素质的缺失。
2.家长要治理孩子的某个坏毛病,第一要有诚意,第二要有耐心。
3.“儿童多动症”的真正“致病原因”是成人犯了两个错误:错误的儿童观,错误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