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刺猬效应

【优胜行动派️❤学习日记】

[打卡宝宝]:张雪

[打卡日期]:2019/2/21

[累计坚持]:这是我坚持学习的第124天

[学习内容]:5分钟商学院· 刺猬效应

[​​学习笔记]:

1999年12月,我以工程师的身份加入微软,然后经过两年的努力工作,2001年,升任为部门主管。升为部门主管后,我当然非常兴奋,表面的谦虚之下,心中一种“除了我还能有谁”的年少轻狂的心态,跃然纸上。

但是,这时候我注意到,我和同事们的关系,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我们本来是同事,是朋友,甚至是兄弟,现在突然,我变成他们的老板了。没有人挑明,但是我明显感觉到,我们之间的关系渐渐疏远了。我似乎能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到三个字:你变了。那时没有微信群,如果有的话,就相当于原来的群还在,但是他们又建了一个没有我的新群。

我非常不习惯,也不喜欢这样的状态。我很想和大家回到从前,但不知道如何是好。于是,笨拙的我,唯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常常下楼买冰淇淋给大家吃,进行“冰淇淋外交”。但是,效果依然不明显。那段时间,我非常痛苦。

为什么会这样?真的是我变了吗?还是他们变了?我们可以回到从前的状态吗?从员工到经理,最难的一课,或者说是最痛苦的一课,就是要理解,并接受,不是你变了,也不是他们变了,而是你们之间的关系变了。

要理解这种微妙,却非常强烈的关系变化,就一定要理解“刺猬原理”。

概念:刺猬法则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两只刺猬都冷得受不了,于是越靠越近、相依取暖,可是因为他们身上长满了刺,紧挨在一起,就会不小心刺痛对方。被刺痛的刺猬于是就分开一段距离。但是,分开后又实在冷得难受,就又彼此靠近,然后再被刺痛。最终,他们找到了一个最合适的距离,相互之间能够取暖,又能够很好地保护对方。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心理学家根据这一现象,总结出“刺猬原理”,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必须保持一个“合适的”距离,才能彼此依靠,却不互相伤害。

很多新晋管理者到很晚才意识到,一旦成为管理者,身上所背负的权力和责任,就像是刺猬身上一根根的长刺。亲密,但是不能无间,这是刺猬们伤痕累累后才获得的,多么痛的领悟。

案例

法国总统戴高乐就是深谙刺猬理论的人。他有一个座右铭“保持一定的距离”。这听上去有点冷酷,但是戴高乐认为,没有距离感,领导决策过分依赖秘书或某几个人,容易使智囊人员干政,进而使这些人假借领导名义,谋一己之私利,最后拉领导干部下水,后果是很危险的。两相比较,还是保持一定距离好。

听完戴高乐的简介,你是不是突然想起了韩国总统朴槿惠?朴槿惠让她的好友兼智囊崔顺实参政,引发“闺蜜参政”风波,遭到弹劾,简直就是正中了戴高乐的预言。最终,朴槿惠向国会提出了“有条件辞呈”。

商界也是如此。通用电气的前总裁斯通,就很注意执行刺猬原理。在工作上,斯通毫不吝啬对员工的关爱,但业余时间,他从不邀请员工到家做客,也不接受这样的邀请。与员工之间保持合适的距离,不意味着你要高高在上,也不让你和员工混淆身份,让权力和责任之刺,伤到彼此。

我到了很久之后才明白,长了“管理之刺”后,亲密,但不无间,才是与员工之间最好的关系。

运用:三个建议

第一,不冷漠。

千万不要误解,认为刺猬原理就是说,一旦成为管理者,就要从此板着脸,克制自己对员工的关爱,做一个铁面无私的判官。作为管理者,更需要关注、激励、帮助每一个员工。不冷漠,热爱你的团队和同事,这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的必备的态度和能力。

第二,不无间。

这是很多管理者最难接受的。难道,成为管理者,我就不能和员工做朋友吗?当然可以。但是,要注意防止过分“无间”的关系。最无间的关系,叫“家人”。家人犯了错,甚至是犯了法,你可能都会义无反顾地保护他,你的家人,也对你有这样的期待。“公司不是家”。过于无间的关系,就会让你和你的员工,在亲情和规则之间,面临两难。

第三,不偏袒。

比“无间”更可怕的,是“偏袒”。甚至因为如果你对一群人特别好,使得这群人经常围绕在身旁,那么自然就疏远了其他人。最严重的情况的就是“鲨鱼群”现象,一群人把企业的领导者团团包围住,隔绝领导者有抱负与雄心,但了解的信息却都是单方面的(甚至是被篡改的),就可能产生错误的判断。

小结:认识刺猬法则

刺猬法则,就是管理者要意识到,你一旦从员工成为经理,就被插上了“管理之刺”。权力和责任越大,管理之刺越密越长。

保持和员工合适的距离,不冷漠、不无间、不偏袒,是管理者的必修之课。

[坚持习惯]:

学习

[今日感悟]:

之前和员工之间一直以为关系好是关键。

今天学了这节课程,发现真正的关系是亲密却不无间。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笔记——刺猬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