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之所在即教育之所在——陶行知先生名篇《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导读

        “在吉祥学园里写了两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晓庄是从这样的爱心里出来的。晓庄可毁,爱不可灭。晓庄一天有这爱,则晓庄一天不可毁。倘使这爱没有了,则虽称为晓庄,其实不是晓庄。爱之所在即晓庄之所在。”这是陶行知先生写于1930年3月15日的《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先生的话很快得到了印证,同年4月7日,晓庄被迫停办,12日先生被通缉,晓庄更是被勒令解散。

        晓庄还在吗?

        是的,即使被迫停办、解散,晓庄依然还在,就如先生所说的,“晓庄一天有这爱,则晓庄一天不可毁。”

        爱是教育的全部意义,因为有了爱,教育拥有了生生不息的力量,去变革,去建设,去创造——“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等理论在艰难探索中日臻成熟,“自立与互助”、“平等与责任”、“自由与纪律”、“大同与大不同”等自勉方针掷地有声!先生流淌在字里行间的爱,即使穿过90多年的光阴,依然值得我们浅斟细酌,细细品味。你听——

        “我们试到一个花园里面去看一看:万紫千红,各有它的美丽;那构成花园的伟观的成分正是各种花草的大不同处。将这些大不同的花草分别栽种,使它们各得其所,及时发荣滋长,现出一种和谐的气象,令人一进门便感觉到生命的节奏:这便是大同之效。”教育何尝不是如此呢?尊重人的差异,让生命拥有各自独立而美好的姿态,又能和谐地共生,才能还原生命之美,创造多姿多彩的世界。而不是造就一批批统一的模板,那不是教育应该有的样子。

        “晓庄同志无论到什么地方去,如果只能办成晓庄一样的学校,便算本领没有学到家,便算失败。”既学晓庄,又不能办成晓庄一样的学校,矛盾吗?不,这正是先生的格局与智慧所在,也是教育的大同与大不同。那么,怎样才算学到家呢?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自己去领悟,去寻找。

        “今日是何日?当念三年前。愿从今日起,更结万年缘。”在晓庄三岁的时候,先生写下了这样的话。他未完成的梦想,能否一直被后辈们延续?他一手创建的晓庄,能否以另一种方式存在?隔着漫长的时光,细细品味经典,你会发现,原来生命所有的勇气、智慧和力量都来自一个字——爱。对国家民族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孩子的爱,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

        爱之所在,即教育之所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爱之所在即教育之所在——陶行知先生名篇《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