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2遇事先求自保

"明哲保身”是中国人普遍秉持的人生哲学。

曾仕强先生分析,中国人明哲保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深藏不露;

第二,以让代争;

第三,秘不外传。

深藏不露有三个要点:

首先,人怕出名猪怕壮。人愈出名,遭遇的麻烦愈多。越有能力,承担的责任越重。中国人比较喜欢打击有能力的人,同情没有能力的人;能者必须多劳,没有人会感激,而且容易招人嫉妒。因此,不如隐藏实力,凡事量力而为。

其次,不要夜郎自大。中国人对那些自我膨胀、把自己看得很伟大的人,大多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背后则嘲笑他们夜郎自大、不自量力,十分看不起。

再者,要知人上有人。即使自己的本领高强,也要明白人上有人,强中更有强中手的道理。所以要深藏不露,以免泄露自己的实力,招来对手的攻击,对自己不利。

深藏不露并不是永远不露,而是站在不露的立场,来求取合理的露,以免露得过分,对自己有害。

有能力必须合理地表现,凡事量力而为,才能恰到好处。

感想:

有实力,想让人看到,这是很多人的想法。

然而,没成名之前想要成名,成名之后发现弊处多多,“名”与“利”是一家的,有名代表有利,“利”后面牵扯无数的欲念与麻烦,也代表更多的责任与更少的私人空间。

“树大招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成名的好处不少,代价也不小。

成名之后,时刻把自己置于公众的显微镜下,不仅过去,现在,连未来全都暴露在别人眼皮底下。人无完人,很难不招惹些话题。

这个世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你有的,别人也会有,还有比你更厉害的。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你在明处,别人在暗处。不打起来还好,打起来就失了先机,落了下风,更不容易自保了。



以让代争

争是必要的,舍也是必要的。什么都要争,最后就会迷失自己,不知道自己争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争。

而一味地谦让,那是虚伪。让来让去,觉得自己最合适,这时候就应当仁不让。关键在于把握“当仁”的尺度,要从事情的性质、轻重缓急和大小来判断。

当然,当仁不让也要以“半推半就”的形式表现出来。“半推半就”就是指确实“当仁”,而且推辞不掉,实在没有办法,才勉强为之。

“半推半就”必须诚心诚意,另一方面表示“我虽然勉强接受,仍然随时准备交给比我更合适的人”,一方面让没有当选的人也有面子。

只有把“争”和“舍”融合在一起,该争的才争,不该争的就舍弃,争到好像没有争一样,才是圆满的做法。

感想:

中国人讲究“舍得”,有舍才有得,有“争”也要有“让”,这就讲究一个度,更讲究一个合理性。

所以这里存在一个“该不该”的问题。

什么时候该争,什么时候该让,是处理人际关系时的重要考量。

明白对自己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是关键,这必须要求人对自己有较深的认知。

如果争了的后果是要舍去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可以不争,让给他人。

反过来,如果不争会导致自己丢失很重要的东西,那就要尽力争一争。

而通常我们犹豫不决,是因为天秤两端的东西都差不多重,我们不知道要如何去衡量。

而不管是古今圣贤,还是书本典籍,都会让你去“问问自己的心”,也去问问时间。



秘不外传

“留一手”本身并没有好坏,关键在于“留得合理不合理”。

“年老慎择徒”就是这个道理。在这两种情况下,预先留一手,也是一种自保的方法。如果遇到忠良可靠的徒弟,师父自会倾囊相授,哪里会留一手?

儒家一再希望中国人“反求诸己”,徒弟发现师父秘而不传,实在不应该埋怨师父,而是应该自我检讨,为什么自己在师父眼中那么不可靠,弄得师父必须痛心地留一手?

而为师者,应尽可能将技艺发扬光大,并想办法找到合适的传人,教他、导正他,让他刚正不阿,这才是秘传的真义。

事实上,“留一手”跟“不留一手”,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异。想学的人,师父留一手照样学得很像;不想学的人,师父不留一手照样学不好。“留一手”不过是学得不像、学得不好的人常用的一种借口。

依据中国人的观点,以“师父留一手”为借口来骗别人,给自己留下面子,尚属可行。若是连自己都骗,真的把责任都推给师父,那就实在太不长进了。

留一手”是说给别人听的,不是说给自己听的。

感想:

中国很多技艺都是靠师门传承这样的方式,而“秘不外传”,“留一手”在现今社会被人诟病,因为它导致许多经验技艺失传。

然而,这样的传统一传几千年,是有其合理性的,有背后许多不可说的原因。

经曾先生这么一解释,感觉豁然开朗。

一门手艺到最后没有传承,师父肯定比徒弟更着急,因为那是一辈子的心血智慧,更何况,中国人最重视的就是传承和信仰。

而什么样的东西比传承更重要呢,那就只能是生命或是与之相若的某种事物了。

说穿了,就是安全感。

隐藏起来,不争不抢,还要留一手,这都是为了自保,为了比这些更重要的东西,为了更安全。

这是人的本性,也是本能!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3-02遇事先求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