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缺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
我写的不是正经文字,不能告诉人关于这世间的美丽,也没有走向成功或致富的方法论,只能告诉我自己,我喜欢用这种方式记录。
PART01
去年腊月翻看了汪曾祺《人间美味》,有句话印象深刻,“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原来是出自归有光的《先妣事略 》。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江苏昆山人,高中学过他的《项脊轩志》,尤其那段可爱的文字,一直未忘,“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还有那句对去世妻子的思念“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
“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这句话大意是,家里不缺吃食,先母却终日劳苦象是穷得揭不开锅,十分勤俭~
《先妣事略 》,是一篇回忆他母亲的短篇散文,看完翻译,不免有点感触。里面有我奶奶一个人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四个孩子的影子。
也有我外公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的影子。
PART02
今年春节回家的第二天晚上,我拉着老妈坐在床边聊天,让她聊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那个年代的事情。
外婆已经去世6年了,有时候记忆被唤醒,我就好想外婆~泪水止不住。
2018年春节,那陪给外公过得最后一个生日,家里的亲戚一年一次聚在一起,拍了好几张合照,外公八十多岁了,照片看得很精神。
只是,一年时间的吞噬,身子瘦如柴骨,我握过他的手,冰冷的,颤抖的人却是我。
外公外婆养育了两儿五女,谁知道那些艰难的岁月是怎么度过来的啊。
PART03
爷爷大概是生于抗日战争期间,当时爷爷的姐姐嫁得好,让爷爷在XXX有一份做“先生”的工作,婚后一儿一女,说不清也不记得为啥只剩下我爷爷一个人,好像是妻子病逝了吧。
我的奶奶,心地非常善良,听我爸爸和姑姑说,家里要是来客人了,好吃的好喝的能拿出面的好东西全部招待客人,自家小孩都尝不到。正是因为这样性格,奶奶的丈夫和她闹不和,而当时男女可以自由离婚,于是奶奶也离婚了。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4月13日颁布的《婚姻法》更是明文允许男女双方可以自由离婚”。
后来我的爷爷奶奶两个单亲家庭重组一个新家庭,生有两儿两女——我爸,我小叔,我三姑,我小姑。
PART04
我上学的时候问过我妈,为什么爷爷是先生,都不给老爸上学呢?就算交不起学费,也可以关门教学呀。
具体原因不知道,老妈只是说那时候苦啊,什么都没得吃,哪还有什么钱交学费~~
在我小时候,那时候学习成绩不好,中下等的那种,考试勉强及格,我爸经常在饭桌上对我和弟弟拿自己想读书的事情说笑,老子当年你们那般大的时候,想读书想的扯吼子(枞阳方言,表示想某个东西想的夜不能寐),我老子不给我读书,他说没钱交学费,除非你自己赚学费,于是我就上山捡柴,河里摸鱼拿去卖凑学费的钱。
可是钱到了爷爷手里,全拿去买粮了。我爸被骗了。
也不能怪爷爷,保命比知识更重要!活着才会有希望。但是爷爷的身体每况愈下~我爸不到15岁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家里也没有照片,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留下我奶奶一个人养活五口人。
回忆很多次,我对奶奶只有两个印象。某天的傍晚天黑,我妈妈才开始揭锅做饭,我很饿,然后眼巴巴滴看着奶奶的厨房,看她做什么好吃的,奶奶看见了我,招手让我来,至于我吃了啥东西,后续啥也不记得。
第二次是关于奶奶的葬礼,下着小雨,下葬的时候我也去了,我好像没有一丝丝的难过,也没缠着大人闹,只记得家里来了很多人,我还喝了好吃的米粥,吃得饱饱。
另外与平常不同的是,穿的布鞋上绣了一块白色的花。葬礼结束后一年我就开始上学了~
可是,我没有奶奶了。
PART05
小时候我就困惑为什么有两个大伯,长大了解后,便明白。
(奶奶那边的)大伯,在我很小的时候,两边还会走亲戚,后来那边的堂姐堂哥都成家立业之后,两边就很少来往了。
(爷爷这边的)大伯,现在一直来往着~感情很好,大伯年纪大了,几年前在地里干活中暑,倒在了田里,被人救回来后,两腿就必须拄着拐杖,行走很不方便~~
(爷爷这边的)大姑父,在我上中学的时候,经常在春节饭桌上见到大姑父,一表人才,帅气的很。吃过饭后听大人们唠嗑,时不时就听到大姑父夸我学习好,将来一定考个好大学~~大人们都是看了墙壁上的奖状 夸我的。
很久没见到儿时记忆里的那些人了~
时间,让爱你的人慢慢变老,离去~
时刻提醒自己,人在江湖,也别忘记多打电话给父母。
正如大表姐说的:父母老了,你要开始像他们爱你一样,去爱着他们了,别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