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6读《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岑参,世称“岑嘉州”,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他长于七言歌行,其诗意境新奇,风格奇峭,气势磅礴,想象丰富,词采瑰丽,热情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他的诗题材广泛,涉及到述志、赠答、山水、行旅等各个方面,而以边塞诗最为出色。岑参在两度出塞时期,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境界空前开阔,造意新奇,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突破了以往边塞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杜甫曾赞颂“岑生多新诗”(《九日寄岑参》)、“谢朓(喻指岑参)每篇堪讽诵,冯唐(自喻)已老听吹嘘”(《寄岑嘉州》)。而象《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这样的前人没有写过的反映西部边塞风光和战斗的诗篇,谓之“堪讽诵”的“新诗”是恰如其分的。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大约作于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或天宝十四载(755年),岑参时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这期间节度使封常清曾几次出征。为了给封常清壮行,岑参写下了这篇送行诗,与《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系同一时期、为同一事件、赠同一对象之作。这首诗奇而壮,风沙的猛烈、人物的豪迈,都给人以雄浑壮美之感。毛先舒曰:“嘉州轮台诸作,奇姿杰出,而风骨浑劲,琢句用意俱极精思,殆非子美、达夫所及”。

诗的开篇以“君不见”三字提领,用两韵五句描写了西部边塞秋冬之际惊心动魄的绝域风光,诗人着眼于风中的沙石,写得奇异壮美。“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何等雄浑的天空景象。“莽莽”二字,极写沙天同色,混沌一片,传神描摹出轮台附近沙域之广、风沙之多。“入”字力重千钧,写尽风势之强,弥望黄沙,迷茫无际,远与天接,大漠的雄奇景色尽被囊括其中,因此方东树谓为“奇句”。这一句与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句式相同,只不过李白写的是滚滚黄河,而岑参写的是漫漫黄沙。大漠上,如“斗”的石块称之为“碎石”,足见巨石之多。而如斗的巨石竟然“乱走”,表现出大风刮石的轻易,足见风势的强劲和不定向。而正因为如此,那夜空传来的风“吼”声就不显空泛,而是令人震颤。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草黄”“马肥”写敌人蓄谋之久、战备之足。狼烟滚滚战尘飞扬,可见敌人来势之急迫猖獗。然而将士们的反应敏捷而果断,义无返顾地“西出师”,敌人的强悍正衬出唐军将士的勇敢无畏,以及大将临危不乱、胸有成竹的气概和风度。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正面写行军情景。夜不脱甲,突出了将军高度的警惕,提防随时可能要出现的紧急情况的精神状态,行军至“半夜”仍未宿营,足见将士们征伐敌军、御侮与外的心情之强烈。“戈相拨”则不仅强调夜色漆黑,而且以有声写无声。试想,在“风头如刀面如割”的恶劣环境里,大军行进,不闻人声,不闻马嘶,只有兵器的偶然撞击声,足以想见唐军军纪森严,军容整肃,军行急速。这样保持着严明的军纪和高昂的士气的部队,取胜是完全有把握的。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诗人从细节入手,强调唐军将士们是在严寒中行军。“五花连钱”,指名马五花马、连钱骢,这里形容战马之强壮。既是在严寒中行军,无论人还是马都不会轻易出汗,此时居然汗气蒸腾,还能凝结成冰。人马如此,将军在帐篷中起草军令,却檄未成而砚水先凝,一动一静,一武一文,刻画出行军之急,气候之寒,将士之艰。但诗人气概豪迈,读来艰而不苦,正衬托出将士不避艰险勇住直前的战斗意志和英雄气慨,自然引出下文。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结尾紧扣“奉送”的题义。“车师”是地名,即北庭都护府的所在地。此次出征,岑参留守营地,等候捷报传来。“应”“料”,都是揣测,但在前面刻画出唐军师出有名、将帅作则、士气高涨、军纪森严的基础上,预判战争的胜利就显得切情入理,令人信服了。诗人在这里用“伫”字,传达出唐军必胜的信念,有力地强化了预言的不可动摇性。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巨笔写景,细笔记事,以自然劲健的语言写奇情异景,显得雄奇而不浮泛。全诗三句一转,句句用韵,别具一格,节奏明快,急切有力,堪称壮怀激烈,慷慨激昂,气势磅礴。沈德潜曰:“三句一转,秦皇《峄山碑》文法也,元次山《中兴颂》用之,岑嘉州《走马川行》亦用之。而三句一转中又句句用韵,与《峄山碑》又别”。

你可能感兴趣的:(026读《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