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潇潇风雨客
胡适之说:读书,是给你配一副眼镜,让你用来明辨是非的;不是给你穿一件锦绣华服,让你人前炫耀的。
这可能就是读书的真正意义了。
今天所讲,是以前没讲过的,大家权且一听,我也尽力一讲。
今天我要说一个大家一直存在、且普遍具有的误区。
读书之前,我觉得我们应该有“准备工作”。最起码,我们应该先把自己的装备“凑齐”。
先有读书装备(工具),而后才能更好地去读书啊。
比如我们上小学时,那还得买个新华字典呢;上了高中,还得买个“古汉语字典”呢,这都是你读书的工具。
而到了目前,我们要想读书,自然也离不开“工具”。
我通常把基础这个词,分为2类:一是语文基础,一是写作基础。
什么是语文基础呢?
就是你的基本语言能力与基本理解、思考的能力。
如果把这句话用一个词来概括,我翻了不少书,终于找到了一个,那就是在民国时期文人最常用、最常说的一个词——智识。
智识怎么来?
我们的启蒙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高中、大学,其实就是在创造与培养这个“智识”。
所以我觉得,大家所谓的“基础”,不应该是这个语文基础,因为语文基础本就是学生时代应该形成的产物。
就像我以前说的,中国人难道还没读过“四大名著”不成?这都是比基础更低的基础了。
那我们所说的“基础”是什么呢?
——写作基础
写作基础,是在语文基础的前提下形成的。
比如你说你是小白,那在我理解:你的意思是,你是没有写作基础的人;比如你说你是新手,那我的理解就是,你是说你完全不懂写作知识。
而以上种种,都和语文基础无关,因为那是你最最基本的操作,如果你这一点很薄弱,你就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学生时代是不是虚度了?
写作基础包含了习惯、方法、思维等要素,这些要素很有意思啊,因为他们都需要内外力的作用。
外力就是,外界的启发,可以是人,可以是书,可以是事件;内力就是,你自己长期的磨砺与训练。
正所谓:思想如同技术,非经过锻炼不可。
所以有同学问我:如何迅速形成属于自己的思维?
别做梦了,如果真能迅速形成自己的思维,那你将震古烁今。
那么,有同学又问了:我当年上学时,基础没打好,欠债了,现在咋办啊?
现在就赶紧还债吧!
脱离学校后,如果你还想有所进益,有三件套,必须要做到:
1. 任务
有任务才有动力去做,才有进步。
比如我自从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做自己给自己安排的任务。就像学校的课程表一样:比如今天我该读一篇什么,这周我该读完什么,这个月又该读完什么?
这都是提前自己安排好的任务。
有些人很牛,一年读书365本。那我不行,因为我在年初就制定好了任务——今年读书一本。例如前年,我就立了个任务,一年读完——明史。
2. 兴趣
有职业,必有非职业,有时候,非职业才是你最渴求、最向往甚至说比职业更重要的事情。
尤其是读书写作,如果没兴趣,那就和工作一样,深受煎熬。
当然了,没有兴趣也不是不能写、不能读,你可以单纯地按照工作来做,就把它当成工作上班了,你也能上稿,也能有进步。
3. 信心
努力不会白费。这是最人尽皆知的鸡汤,也是最真理的话。
我记得以前有人说过一句话(侮辱性极强)
他说,读书很溜的人,大多脑子不好(没有大智慧);读书很笨的人,反而具有大智慧。
比如曾国藩,虽然称不上什么大智慧吧,但出将入相,也还算个人物。而很多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之人,远远没有他成就大。
上面这三点,最适合我们这些脱离校园的人。那么,接下来,我就说一下——读书三境界,看看你目前在哪里?
三境界,不是我发明的,是培根说的。他用三种虫子,来比喻读书境界:
1. 蜘蛛:靠自己吐丝,虽然也很厉害,但太窄了、太少了
这种人属于:闭门造车,自创武功
我们有的同学写文时,就是这样;他想一个选题吧,他就自己抓耳挠腮/冥思苦想,全靠自己的大脑来思考。虽然锻炼脑力,但也很累,丝毫不懂得“善假于物”的道理。
2. 蚂蚁:搬运工,只知搬运集聚,虽然整理记录了许多知识,但很难用出来。
你说你读书破万卷,笔记一大摞,但我想知道,这些东西是你的吗?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你把这些书,都转化成日常的谈吐与气质了吗?你把这些书都化为知识经验了吗?
读书破万卷,提笔心茫然。
这种人不是没有,还不少,所以在古时,这种人被称作“书柜”。
啥叫书柜?
意思是你这个人,只是存放书的地方,书只是暂时放你肚子里,最后书还是书,你还是你,营养压根没吸收多少。
3. 蜜蜂:本能基础上+自己的创造
采花蜜+酿造蜂蜜。这是一种继承发展,这才是真正会读书的人。
如果把上述三种境界,比喻成武林高手那就是:
闭关苦思,自创武功;
照搬照取,偷师百家;
继承发展,取长补短。
大家可以对照着看看自己在哪个境界?
以上内容,现场发挥,在此特地鸣谢迅哥儿与适之两位,因为我以上所讲并非是自己胡编乱造,理论是他们的,经验是我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