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正己,且行且思——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感

        看到《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的题目,我在思考: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是什么?如何做到?带着问题读内容。

        第一:国文是语文学科,在教学的时候,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而方法方面尤其应当注重。国文教学除了技术的训练以外,更需含有教育意义,但是假如重视内容超过了相当的限度,以为国文教学的目标只在灌输固有道德,竟忘了语文教学的特有任务,那就很有可议之处了。道德必须求其能够见诸践履,意识必须求其能够化为行动,所以说国文教学的选材不忽略教育意义就够了,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担任在自己肩膀上,实在是不必的。

        这让我想起了《陈太丘与友期》这篇文章的教学。通过学习此文,让学生感受到元方的聪慧机智,为人方正是其教育意义。我们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结合从文中语句可以感受元方的为人?如若不去引领学生反复阅读体味,从细节处入手而一味的放在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上,就失去了我们语文教学的主方向,承担了思政课的任务。

        国文教学有其任务——阅读与写作的训练。这是其他学科承担不了的。这种训练,不只是学生拿起书读读,拿起笔写写,那么简单的事,它必须讲究方法。如何指导学生读,才能明晓文章内容,舍弃精华?学生如何写作,才能词顺意达?这些都得让学生明白它的原因。叶圣陶先生认为国文教学成功与否,就看以上两点。老师们常说多读多写就行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真的吗?叶老认为非也。他认为对于“怎么读,怎么写”中的“怎么”,如若不能切实解答,就算不得注重了方法。

        对比自己的教学,我总感觉自己在“怎么”上不够明确,也是对文章内容过多分析,而忽视了方法上的指导。叶老强调阅读一定不能缺少揣摩体会的功夫。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能轻轻放过,务必发现他的特性。唯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够养成用字造语的好习惯,下笔不至有失误。

        学了就要与实践相结合。记得在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一文时,和学生一起解读题目时,我就给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样都有想念的意思,为什么题目不起成“秋天的思念”或“秋天的挂念”等?我们一块谈论,“怀念”有对逝去的不能再回来的人和事的想念,文中作者思念的母亲已经去世,再也回不来,所以用怀念而不用“思念”等词。

        阅读方法不求唯一,用因文而定。叶老认为:单篇的宜做精细的剖析,整部的书却在得其大概。文体不同阅读方法也不同。多方面讲求阅读方法也就是多方面养成写作习惯。习惯渐渐养成,技术拙劣与思路不清的毛病自然渐渐减少。阅读与写作是一体的,阅读得其法,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从这点来说,我觉得依据课文为依托,进行写作训练是个不错的方法。比如:学过《春》一文运用触觉、嗅觉、听觉等感官描写春风的方法后,可以让学生试用词法来描写春雨。写过《七色花》《荷叶母亲》运用象征手法来写母爱,也可以尝试让学生用此法借助一项事物来写写母爱。

        第二:国文的涵义与文学不同,它比文学宽广地多,所以教学国文并不等于教学文学。国文所包含的范围很广,文学只是其中一个较小的范围。我们看到现在的语文教材也是这样,它不仅有文学,还有书信等应用文。

      看到《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一文,我的思考: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那还有什么?我依然是带着问题进行阅读。

        国文教学有着明晰的目标: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的技能。教师要做的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达到目标而非拿着精读课逐句讲解。否则,学生就渐渐养成懒得去仔细咀嚼的习惯。

        1、养成阅读习惯必须教学生预习。

        叶圣陶先生认为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并不是难能的事,学生能够按照读物的性质做适当的处理,能够翻查、参考、条分缕析、纵观大意、辩出言外之意、发现疏漏之处,这样阅读书籍的习惯也就差不多了。对于这种阅读习惯的养成,唯有学生亲自去尝试。一篇精读教材就是一个学生养成阅读习惯的凭借,必须教学生预习。

        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是在学生预习之后,给他们纠正、补充、阐发而逐句讲解,这样做学生在预习阶段既练习了自己读书,在讨论的阶段又得到切磋琢磨的实益,他们的阅读习惯才能渐渐养成。

        2、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全在随时的指点和诱导。透彻了解是欣赏的第一步,教师要在指点学生怎么看上下功夫。

        3、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以精读教材为范本。

        精读教材是挑选出来的,它的写作技能当然有可取之处。对于这样的文章第一步要有透彻的了解;第二步在体会作者意念发展的途径及其辛苦经营的功力。

        在叶圣陶先生看来就能否实现课程目标而言,逐句讲解精读教材是不能做到的。他建议教师自己,不妨在可省的时候省一点讲解的辛劳,腾出功夫来给学生指导,与学生讨论。

        读了这两篇文章,我感觉自己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功夫下的不够,有时候为了省事就直接开课了,自然呈现出逐句讲解的模式,自己讲给自己听,也不知道哪些是学生已经知道的哪些是学生急切想知道了,课讲给自己听了,偏离了学习的主体“学生”。单方面以为自己懂了就万事大吉了,似乎是完成的教学任务。

(字数:2057)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正己,且行且思——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