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经济》读后感

《江村经济》作为社会学的经典书目,终于有机会阅读,一览其风采。作者费孝通老师,更是中国社会学的开山鼻祖。当我刚开始读一半的时候,我觉得这部书很有趣,描述了很多江村的现象,让我感觉到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农村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当我阅读超过一半的时候,我发现我开始看不懂这些内容,对于这些描述的现象与事实,对于我来说,过于陌生,有的地方需要重新翻回来再看一遍,比如我看到贸易那个部分,讲船舶的发展,我是不能够理解的,所以我又重新翻看了一遍内容。整体看完一遍主体内容的感受,好像看了一幅画,一副江村的面貌图,一头雾水。

当我读完后记重读《江村经济序言》,我觉得我的思路才逐渐清晰起来。“任何变迁过程必定是一种综合体,那就是:他过去的经验,他对目前形势的了解以及他对未来结果的期望”这是作者在后记里引用的一句话,在我看来江村经济是中国社会的微型缩影,从这里可以看出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的变化。读完这本书,可以对于整个南方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都有所了解。
本书是由著名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基于对江苏省吴江县开玄弓村两个月的实地调查而完成的。开玄弓村(学名“江村”)是受当时中国传统文化模式与西方工业文明碰撞影响较大的典型代表之一,通过调查开玄弓村的基本生产生活情况,深入发掘其背后的文化底蕴以及这种文化对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作用力。全书分为16章,前言、调查区域、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的扩展、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用、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中国的土地问题。以小见大,反映中国农村的普遍问题。另外,这本书还展现了人类学研究调查方法,深入调查、收集资料、整理撰写成果等。 附录中带了关于中国亲属称谓的一点说明(因为这是作者在国外读书时写的毕业论文,需要对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进行解释),从江村农业经济、副业等所有经济来源进行描述,其中还包括穿插一些社会关系与社会文化变迁的痕迹。
本书属于微型社会学,描述的内容深入到人际关系的深处,可以将周围的生活表现的淋漓尽致,但是也有其限制性。首先,空间上的限制,一个农村所依赖一个城镇,内容还是受限制,其次,没有提及到行政关系,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个人不能独立生活,必须依靠社会关系。最后,时间上描述的变化,不能简单地运用在分析变动的人文世界中。
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最深的是关于女性地位的提高,主要还是源于女性经济能力的提升,导致了社会地位的上升。在传统的观念中,一个女孩的经济地位是依赖于父亲和丈夫的,女性的主要价值体现在传宗接代和养蚕缫丝,但是伴随着蚕丝业的改革,女性经济地位不断提高,从而在亲属关系中的地位也有了提高。再一个就是关于中国的土地问题,土地问题是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就是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所需的程度,中国农业要解决的是人民的饥饿问题,书中就此问题也展开了一系列的思考。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农村的问题也在得到解决。
《江村经济》这本书由小见大,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江村的情境,没有用文学的笔墨渲染,反而是写实性非常强,需要多读几遍,参考一些经典的读书笔记,才能理解的更为深刻。这是一部中国农村的微型社会缩影,从一些细小的地方,见证着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也见证者国家越来越好,工业革命的变迁所带来的重大变化。书中对于农村描写出来的问题,比如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下孩子和老人,劳动力的流失问题等等,在现在的农村社会也是存在同样的问题,所以是值得我们现在还去读这本著作来思考农村社会的一些问题。我在这里没有学到什么大道理,但是感觉看到了一段中国农村的发展历程,内心的感触,远远大于喝一些“鸡汤”,收获丰厚。

你可能感兴趣的:(《江村经济》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