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膑

人到中年,“年半百而动作皆衰”,其中主要的表现就是腿脚不利索了,这和膝关节有很大关系。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膑骨软化,年轻、健康的人肌腱硬化成骨头,而年老病弱的人骨头会变软磨损。


膑和髌的发音都是四声,两个字只是偏旁部首不同,一个是肉,一个是骨,现在的音和义完全一样。秦朝以前都用膑字,李斯统一小篆,改用了骨字边的髌。其实两个字含义区别还是挺大的,比如说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孙膑,你就不能让人家签名改成孙髌。

膑和髌作名词都是指膝盖骨,也就是髌骨、膑骨。有些地方称之为“玻璃盖儿”“菠萝盖”(音)。这块圆圆的骨头其实是由肌肉、肌腱长期受力演化而来,所以汉字膑变成髌,肉字边变成骨字边不是巧合,而是有内在道理的。医学上把这种肌腱硬化形成的骨头称为“籽骨”,而膝盖骨就是人体中最大的籽骨。

籽骨位于肌肉止点处的腱与骨之间,是由肌腱骨化形成的,能够改变肌腱抵止的角度,加大肌肉的力壁,增大肌肉拉力。籽骨的出现可以强化肌腱,避免在运动或重体力劳动过程中出现肌腱磨损,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除了膝盖骨,其他部位的籽骨是不恒定的,有的人有,有的人没有,一般而言,从事体力劳动或体育运动的人较多会长籽骨。籽骨多位于足底,肌腱通过关节的附近。一般多发生于足部第一跖骨头端处。

膑骨由股四头肌的肌腱骨化而成,借韧带牵持与股骨下端、胫骨上端构成膝关节。膑骨位于股骨下端前面,在股四头肌腱内,上宽下尖,前面粗糙,后面为关节面,与股骨膑面相关节。可以在体表扪及。

人到中年,“年半百而动作皆衰”,其中主要的表现就是腿脚不利索了,这和膝关节有很大关系。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膑骨软化,年轻、健康的人肌腱硬化成骨头,而年老病弱的人骨头会变软磨损。膑骨软化症的症状主要出现在半蹲位时,步行上下楼梯时,特别是下楼梯时膝盖疼痛最厉害。随着病情发展,软骨出现纤维化及滑膜发生炎症时,会因膑骨面的不平整,使膝关节突然卡死了不能屈伸(即交锁症状)。中西医都认为这是膑骨的软骨损伤引起的退行性变化,包括软骨的肿胀、碎裂、脱落和腐蚀等病变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最后股骨与膑骨相对应的关节面也发生同样的变化,并逐渐形成膑骨关节的反应性增生,后期将形成骨性关节炎。

究其原因,除了年龄和体质的因素外,绝大多数是不适当的、长期或剧烈运动造成的损伤。临床上的病例不胜枚举,患者大多是意志坚定的体育锻炼爱好者。最好发的人群有登山爱好者,尤其是不走缓坡坚持走台阶的人;中华武术爱好者,坚持骑马蹲裆式扎马步、站桩,而且时间很长的人;打太极拳闪展腾挪、跃起落地急停的人;在健身房练习杠铃,负重很大不停蹲起的人;中长跑爱好者,人到中年动不动就来个全程马拉松、半程马拉松的人等。总之,他们在把一个力量传导转换的关节变成了完全受力摩擦的轴承,假以时日,不磨损才怪。我见过膑骨几乎磨光还打着封闭针坚持锻炼的人,真是不作不会死的典型。

膑骨另外一种常见病就是膑骨骨折。年轻人出现膑骨骨折一般以外因为主,摔打、磕碰力度较大,角度又合适即会出现骨折,轻的出现骨裂,重的就会四分五裂。当然,膑骨周围的肌肉、肌腱、血管神经也不会幸免。历史上就有一个“举鼎绝膑”的典故,说的就是有人因此送了命。

话说在战国时期,秦国逐渐崛起,由公而称王,传到了秦武王嬴荡手里。此人孔武有力,却不好色。他喜欢角斗,争强好胜,同气相求,他看上的都是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等人均被他任命为达官显贵,他们之间经常进行决斗比赛,估计是骄横惯了,被拍马屁当真了。某日秦武王来到东周洛阳,看见大禹留下的九鼎,就与孟说打赌看谁能举起殿前的大鼎,孟说不行。秦武王亲自举鼎,结果绝膑而死,享年27岁。后世把“绝膑”有的解释成砸断膝盖骨,有的解释成砸断胫骨。其实他们都没有理解“绝”的含义,古人把筋骨俱断称为“绝”,所以绝膑也就是把膝盖砸了个稀巴烂。

老年人的膑骨骨折有外力的因素,但是年老气血衰弱、骨质疏松是内在主要因素。所以看似不经意的磕碰就会造成膑骨骨裂或多处骨折。很多老年人在磕碰后不以为意,因为膑骨骨折暂时不影响活动,直到膝关节肿胀,疼痛持续加重才引起重视。膑骨骨折后根据情况,需要固定或半固定膑骨,配合中药外敷内服,总得需要三个月才能痊愈。

膑和髌的最大不同是,膑在古代还当动词用,专指剔除膑骨刑罚。膑骨被摘除后,虽然腿脚还在,但是人失去了行走的能力。再狠一点叫作膑辟或膑脚,就是膝盖以下全砍了。著名的军事家孙膑是孙武的后代,被同门师兄庞涓陷害受了膑刑,被剜去了膝盖骨。后来孙膑含垢忍辱装疯卖傻出逃到齐国,帮田忌赛马一举成名,经围魏救赵、桂陵之战、马陵之战报仇雪恨。他继祖上所著《孙子兵法》后写出《孙膑兵法》,以残疾自名,搞得人们都不知道他的本名是孙伯灵。


作者:徐文兵

你可能感兴趣的:(44 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