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重教新时代】——写在教师节前

【尊师重教新时代】——写在教师节前

一、重视教育弘扬师道

人生在世,总不可能明白所有的事情,对于那些我们不明白的事情,我们就因该去学习。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不论高贵的,不论卑贱的,不论年长的,不论年少的,道理在哪里,老师就在哪里,就值得我们去学习。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谁都离不开老师,不论你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不论你有多么大的成就,多高的名望和地位,老师是你成功的阶梯,从老师那里得到的是我们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您是春天的雨露,夏天的凉风,秋天的甘霖,冬天的阳光。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作出的奉献;诗词歌赋,颂不完对您的崇敬。您是园丁,为祖国山川添秀色;您如春雨,润育桃李,神州大地尽芳菲。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乃国家昌盛,民族兴旺发达之本,是世界人类进步之本。所以全社会都应重视教育弘扬师道。

二、教师修养的三种境界

教师修养的三种境界:“经师”、“人师”、“能师”。作经师易,作人师难,作能师罕。

所谓经师是研究或传授儒家经典的学者。指严肃、严谨、严格地对待教育教学工作,做一个不“误人子弟”的合格的教师。经师是把教师职业作为一个种谋生的手段。

所谓人师是教人如何做人的师表。指教授经典学术的学者和培养人才品德的老师。为陶冶学生性格的导师,不但要有高深的学问,而且要有伟大的人格和高尚的修养。

所谓能师是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任何一门课程的授课效应和教育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的素质决定的,教师素质乃教育之本;不提高教师素质,素质教育只能徒托空台,奉献社会更是一纸空文。教师如果仅会传授知识,只能算作教书匠。教师应当以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以高尚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教书匠的特点是,比学生先知道某方面的知识或比学生懂得更多的知识,这种知识属记忆之学,他所能做到的就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和不同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师必须具备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就其实质而言乃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巧,其要诀是避其锋芒,欲扬先抑,欲进先退,变换角度,以智取胜。

“作经师易,作人师难。”是说传授学生以知识比较容易,给学生以人格的影响却比较困难。

教以言相感,化以神相感。二者相互为用和相得益彰。有教而无化,无以格顽;有化而无教,无以格愚。“教”与“化”在教育中都是必要的。言立不如默成,强人不如积感。

在人师与经师的关系中,直接关联身教与言教的问题。最好的教师应是言教与身教的统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当今信息社会,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知识教育方面,不仅要求教师要赶上时代,而且要有超前意识,因而要做好经师也实属不易。教师要给学生以新知,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和扩大知识领域,赶上时代的步伐,走在学术的前沿。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教学是进行思想教育和人格熏陶的基本途径。一个教师如果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能在学生中建立起威信来,在进行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时也必然是软弱无力的。为此,做好经师,应是做好人师的必要条件。

教师人格成为孔圣人道冠古今的“万世师表”,陶行知“爱满天下”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应当是也可以是向这个方向努力的。古今中外,在学生中树立起“德高望重”威信的教师,莫不是在师德方面是高尚的和在学识方面是厚实的。

要做好一个现代的教师,其要求是多方面的,但就其最主要的修养来说,大致是道德、文化和教育三大方面。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在师德方面,要有明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品质,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等;在专业方面,要有扎实的专业修养,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以及组织学生学习和活动的技能和技巧等;在教育方面,要有一定的教育理论修养和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技能,要有从事科研的知识和能力,要善于总结经验,不做“教书匠”,争做教育家。

三、新时代为师之道

1.爱是为师之道的起点

做一名具有教育生命力的好教师,首先就应做一个“乐教”之人,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永葆教育的理想、信仰与情怀。

爱是教育事业的灵魂,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金钥匙。

爱蕴含着宽广的含义,一方面指教师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只有热爱自身的教育事业,才会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工作,完成和履行教师的义务,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

另一方面表现在对教育对象也就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关爱。爱是相互的,是永恒的,只有教师将广博的爱无私的奉献给学生,才能涉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宽容与理解学生的行为,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取得进步。

因此,教师热爱教师职业,关爱学生身心,是为师之道的起点。

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需要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用爱心去消除学生的焦虑,选择适当的方法指引学生处理和解决问题,在无形中培养学生自行处理问题的能力,逐渐养成积极向上处事精神。

教师对学生的爱,既是一种教育手段,同时也孕育着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的爱包括接纳、关心、理解和期望等四个方面。具体表现在教师要理解他们身上的不足,允许他们犯错误,用真情的甘露滋润和感化他们单纯稚嫩的心灵,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简单地批评或者是粗暴地训斥,而应以“爱”为出发点,用心灵感化心灵,从关爱入手,体察谅解,使他们真切体会到老师的用心良苦。此外,教师要尽可能发现他们在生活、学习上的闪光点,因材施教,帮助他们点燃积极向上的信心,激发他们前进的勇气,将他们自身的天赋不断激发和扩大,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人生的道路。让学生时刻感到有一双关切的眼睛在注视着他们,伴随他们渡过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难关,伴随他们健康成长。这样才能将真善美融化到学生的内心,使其经历一个内化的过程,使学生的心灵得到质的升华。

2.道德是为师之道的基础

学生平日里接触最多的是教师。教师的言行都是学生争相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心灵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影响力,它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养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对学生的情感培养、道德升华、学业发展等产生巨大的示范和激励作用。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行为规范,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

教师应重视自身品德修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时刻以为人师表的高标准要求自己,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教师要用真理的力量去说服学生同时,更要用自身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使学生不但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如何做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自身的道德、人格极为重要,是为师之道的基础。

3.文化内涵是为师之道的动力

教师要肩负起时代赋予自己的重任,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文化内涵。渊博的文化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广博的知识,如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等;另一方面指具体的技能,如教育工作能力(语言表达、教学设计、指导学习、媒体运用)、教育科研能力、自我提高能力(学习、反思、改进)等。

教师文化内涵的养成是逐渐累积的过程,要求教师在不断学习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关注科学文化知识及工作相关的各类专业知识积累,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学习运用先进的技术为教学服务,如计算机多媒体的使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精神素质、知识素质,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只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有源源不断的泉水。因此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不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才能逐渐积累深厚的文化内涵,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才能对学生的学习具备指导能力和影响力,才能更好的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组织教学,促进和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4.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为师之道的核心

学校是创造知识,传授知识,传承人类文明,推动社会进步的场所。现在教育目标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奋斗者。要想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树立创新教育观念。

教学过程,是一个以文化育人的过程,是一个以人育人的过程,是一个引导个体生命觉醒并迈上自我成长之路的过程。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有其自身的规律。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无论哪一门学科的教师,衡量他懂不懂教育,有一个核心标准,那就是懂不懂心理学和教育学,懂不懂教育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热爱教育、懂得教育,还要善于实施教育,善于将崇高的教育信仰与教育理想满怀深情地落实到坚实平易的教育实践之中,善于将教育规律教育原则的遵循与把握体现在细致入微润物无声的教育生活之中。平庸的教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教师解释知识,好教师演示知识,伟大的教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教师应具有永不满足、执著追求的精神,严格要求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形成博爱之心和获取渊博学识,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具有追求新知和不懈探索的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与技能,与时俱进,时刻满足社会的需求。努力使自身符合教师修养的三种境界:“经师”、“人师”、“能师”。

丁俊贵

2020年9月5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尊师重教新时代】——写在教师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