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义——诗经.采蘩

图片发自App

她们的生命,定格在历史的某一瞬间。这一瞬间,她们在宫室与山涧之间穿梭,采摘白蒿,放置在公侯的祠堂里祭祀。然后,她们消失了。可是那些公侯呢?他们的面孔更加模糊,模糊到除了一个官职,连身影都没留下

这就是诗经.国风.召南.采蘩在我们面前展开的画卷。画卷是淡绿色的,因为有白蒿做媒介,这淡绿色也是生命的颜色。

一、诗经原文和我的翻译

诗经原文

于以采蘩(fán,白蒿)?于沼于沚(zhǐ,同渚,水中的小块陆地)。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bì,头发)之僮僮(tóng,茂盛),夙夜在公。被之祁祁(qí,首饰盛),薄言还归。

我的翻译

采蘩采蘩在沼泽,

采蘩采蘩在溪涧,

采蘩采蘩何所用?

公侯祭祀置上案。

公侯祭祀庄而重,

夙夜奔忙不得还。


图片发自App

二、劳动的意义

劳动的目的是什么?从个体的角度讲,大概也有几个层次:

1、获得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无论是古代的奴隶劳动、小手工业者的自给自足,还是今天的社会化大分工,劳动首先是为了获得生活资料,维持个体生存。

2、获得闲暇时间。获得更多价值也就有了闲暇时间,这个可能是今天劳动者们的最高目标。

3、个体存在感的需求。这个层次就比较高了,从劳动中获得快乐,获得精神需求的满足。

这首采蘩的诗,就是讲这样一种劳动的状态。没有抱怨或者欣喜的语气,我们看不出来作者写这首诗时候的感受,我们只知道,公侯家的祭祀,是很多人夙夜劳动的成果。

关于劳动的诗歌,中国古代很多诗人都有描写。有通过写劳动描述社会分配不公的: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谷。

四海无闲田,

农民犹饿死。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襟。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也有描写单纯描述劳动繁忙的: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还有感叹农民辛苦的:

蓑笠朝朝出,

沟塍处处通。

人间辛苦是三农。

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这些诗句中的身影如今都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这些身影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呢?或许,他们留给我们最大的礼物就是——我们今天可以坐在这里读这些诗句,去想象历史长河中这些背影高大或孱弱,坚定或游移。

所以,对人类这个种族来讲,“劳动是人类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

这句话,从历史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也许都是对的,但对于未来的未来会怎样?who know?

三、祭祀中的生命

那么,这些祭祀中的劳动者生命的意义何在呢?

祭祀,无论是对先人祭祀还是神灵祭祀,也许是先民对于自然敬畏的最大型公开活动。这种活动,不产生生产资料反而是对生产资料的极大消费。所以,只有生产资料有富足的时候才会有的活动。

不过,祭祀也许是人类最早的精神按摩手段,它对于人类在这个充满艰辛的自然环境中,充满信心,砥砺前行有着巨大的精神意义。

而这些在公侯家祭祀奔忙的宫人们,就是这个精神意义的劳动者。也许,一次圆满的祭祀,就是一个王侯(及其家眷,属地百姓)很长一段时间内的鸡血。

这样说来,2500年前那双灵巧的采蘩之手,也许就在无形中开启着你我他今天生命的大门。

所以,我们当然应该感谢采蘩者,感谢为采蘩者画像的作者,感恩大自然允诺我们的传承。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命的意义——诗经.采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