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任长箴学讲故事

让我来问你一个问题,

如果需要你向消费者传达一个“本公司的产品质量很好”这样一个理念,你会怎么做呢?

你可能会说:

我的产品用了最好的原材料,

经过了很多道严格的生产流程,

得到了质检部门的权威认证,

占了多大的市场份额......等等

但要注意,这只是些静态的信息罗列,对受众而言,这是说明书,而说明书是不具有魅力的。

再则,人们对于各种理念的灌输是有着天然的警觉,甚至是抵触的。

而对于故事的抵抗力就要弱很多。

那么,如何学会用讲故事的方法来传递自己的理念,影响更多的消费者心智,从而让人们记住你想传达的理念呢?

不妨让我们来向纪录片导演任长箴学学,怎么基于真实事件来讲出一个好故事。

我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舌尖上的中国》,这栏关于中国美食介绍的节目在刚刚开播就火遍了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

其实,任长箴在导演这部片子的初期,遇到了和我们一样的难题:面对美食介绍这个任务,不能存在任何虚构情节,怎么能让它变成一部受人欢迎的节目呢?

如果按照一般套路,无非是讲美食的历史,从古至今,

或者讲美食的地域分布,中国的八大菜系,

再不就是美食的构成,柴米油盐酱醋茶.......

但如果真这么做了,不也就成了罗列信息的说明书吗?

任长箴没有这么做,他生生从一堆毫无故事性的元素里梳理出了一条叙事线条。

从以下三个方面完成了这部纪录片的创新:

1. 抓住动作

美食可不会动,但与美食相关的人会动啊,食材不会自动变成佳肴,需要经历食材的获取、消费、加工、储藏、烹调、调味等过程,而这些过程都是由一连串的动作构成的,完成这些动作背后的都是人,人才是动作的主角,他们有情绪,有故事,把这些故事挖掘出来就能获得观众的共鸣。

比如其中有个获取食物的情节,在东北查干湖去拍摄渔民们在零下二三十度的环境里怎么获取湖里的大鱼。

冬天的渔民们趁夜色出发捕鱼,他们顶着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行进在结冰的湖面上,稍有不慎就会落水丢掉性命。

渔把头的压力更大,他必须准确判断鱼群在冰盖下的位置,命中与否,决定了他在众人中的威信。

这群渔民们努力了8个多小时,终于开始收网,把肥美的大鱼捞出水面,渔民们获得了丰收的喜悦。

查干湖上的大鱼

现在你应该明白,动作是推进故事的关键节点,所以,要是能抓住关键动作,就抓住了执行这些动作的角色,也就抓住了一个个叙事主线。

2. 借助负能量构建叙事张力

负能量指的是故事里的消极信息,人物的消极情绪和行动。

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挫折。

如果一个故事只包含了动作和一帆风顺的过程,那这个故事可能就是一个流水账,缺乏张力。

反过来,如果你的故事主角会遇到麻烦,遭遇挫败,会受伤,会消沉,在这些对比之下,那些努力、成功、实现目标,这样的正能量看起来才更可贵。

成功能引发崇拜

而成长能引发认同

克服消极因素的过程,隐喻的就是成长的过程,这样的主角跟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更像,因此也就可以最大范围内的引发读者的共鸣。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一集其中提到了松茸的采集。

这道在餐桌上无比珍稀昂贵的食材,其获取的过程也是极不容易的。

卓玛和她妈妈

影片里提到了一位叫卓玛的藏族小姑娘,采摘并卖掉松茸是她们这个家庭重要的经济来源。

这个故事的负能量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那些阻止卓玛达成目标的因素:

比如卓玛由于年龄小,因而经验不足,在严峻的竞争中没什么优势。而妈妈又身体不好,这让卓玛上山时总是有顾虑。

再比如村子里干这行的人多啊,如果别人走得早,那卓玛可能就捡不到松茸了,因而她需要每天凌晨三点摸黑就从家里出发;

再比如因为天气不好,卓玛前几天捡到的松茸质量都不够好,看着别人拿去卖的松茸等级比她高,这让她心理很焦虑,不能淡定......

当这些障碍被卓玛一个个克服,最终影片播出藏区及时的下了一场雨,让松茸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了保障时,观众的心也随着放下了。

你看,这时松茸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它作为食物的价值,让看过影片的人理解了美食背后的艰辛。

3. 多用细节

多用细节能够展现故事的情景,让它更生动。

精彩的故事一定充满了细节。

如果你想表达你的猫很活泼

你说,我的猫很活泼可爱,我特别喜欢它。读者很有可能没什么感觉。

猫和老鼠

但如果你说:“我的猫像狗一样好动,每天晚上我都要跟它玩儿猫捉老鼠的游戏。每次当我把玩具老鼠扔出去以后,它瞬间窜出去把老鼠叼回来,兴奋得两眼放光。

我们至少要这样玩儿上三十次,才会把它的精力耗光,这样晚上它就不会上蹿下跳,我也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你看,双眼发光,玩儿三十次,扔出去,叼回来,上蹿下跳,这些都是细节,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写,我们就获得了小猫好动的画面感,自然也就拉近了与读者的心理距离。

再比如,我们想说这个产品研发过程的艰难

我们可以说:“虽然是国际一线大牌的原料供应商,但他们提供的配方在实验室应用的过程中,却无论如何也解决不了成絮的问题。为此我们多次求助供应商,他们也没办法解决。

我们的研发工程师转换思路,尝试用另外的工艺替代乳化,在温度低于-3度的环境里,一待就是一天,为了观察测试时间内产品的性状变化,工程师经常是连续9小时不进食。

就这样经过了16个月,我们终于找到了解决这个难题的方法。当我们把方案共享给供应商的时候,对方亚太区总裁亲自来到我们实验室,握着工程师的手,久久不肯放开。”

任长箴在《舌尖上的中国》里运用的这三个心法,你是否学会了呢?

期待你讲出更多更好的故事。

(部分内容来自得到课程的分享)

你可能感兴趣的:(跟任长箴学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