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闲思2020-07-27

读书闲思

看到自己的公众号后台一个学生问我最近怎么不更新文章了,我突然发现自己也确实有一段时间没码字了。居然这个小小的公众号还有人惦记着,心情感觉不由得骄傲了几分钟。

最近没写东西的原因除了是期末的时间杂事多以外,其实我是遇到了事儿。对,就是遇到点麻烦,自己在琢磨事儿呢。用点高端的词语就是在思考一个严肃的问题……啥事儿琢磨(哦,不,是思考)了这么多天?

事儿不大,其实是跟读书有关系的。因为疫情居家学习,儿子要上网课,上网课之余就总要想着给他找点事做。总不能天天瞎折腾吧?估计很多这个年纪孩子的家长都跟我有同样的想法。我就按照学校老师的推进把这个年级阅读范围内的书给儿子买了好多。各种类型的都有,想着读书总是要博览群书嘛。我也以身作则,每天不忙的时候就拿本书坐在桌子前读书。说到这,大家估计觉着应该不错了吧,不少的家长可是说没时间跟孩子一起读书的。鲁老师咋还遇到问题了?

我发现放在儿子房间书架上的这些书有很多是儿子特别喜欢读的,当然也就有一些根本不碰的。比如科学类、地理类、工程类、旅游类的书儿子是非常喜欢,经常是反复看,爱不释手。而有些书,比如说文学类的,历史类的书他就很少碰,有些所谓的儿童文学书根本不看。即使是提醒了几次也不看。我其实不太干涉儿子的读书范围和具体内容,不过总想着学校的推荐总要去试试吧,试来试去效果不好。

所以,事儿就开始琢磨了……

我本身喜欢读书,是真喜欢,绝对不是那种为了显示在孩子面前非要做个榜样的那种花架子,也不是只看通俗小说的那种。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喜欢上读书一直到现在,每年还是给自己制定一个阅读量的目标的人。就这样,这些年读书的数量不算少了(跟普通人比哈,不敢跟那些大咖比),自认有点收获的。但是这件事情让我有了不同以往的思考,对呀,遇到事儿了总得想明白吧。

因为疫情居家,所以头脑算是比较冷静清晰的阶段。所以这一琢磨,吓一跳。发现自己读了这么多年书似乎效果不太好,收获感觉越来越小了。就以今年疫情这四个多月我就读了差不多17、8本书,还是各个领域里面都有的那种比较严肃的书籍。无论是阅读量,还是对一些问题的理解都算有点收获,但是似乎对儿子的阅读水平提高没啥帮助。苦恼吧?

对,有点苦恼。所以就开始琢磨了。正好给儿子买的书里有一本叫做《小学生如何阅读一本小说》,就是教小孩子如何读各种类型的小说的实用性书。我先睹为快,读下来发现这些指导孩子们读小说的阅读技巧似乎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比如讲到的泛读和精读,如何体验小说的细节……觉得自己要是小时候能够有人专门给讲讲如何阅读的话,那估计效果绝对的跟现在不一样。

做父母的如何做才能帮助孩子呢?当然了,如果您不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觉得读书就应该是学校语文老师教的事情的话那咱就不用往下聊了。我会读书吗?这一自我反问其实是很有杀伤力的。自己一贯以爱读书,多了很多书,喜欢思考自居。读书,还会吗?这要放前几年,估计有人要是这么问我,我能直接当场就怼回去。现在遇到了事儿了,所以还真的沉下心来琢磨琢磨。

细细的琢磨了下发现自己至少是读书属于方法比较混乱的那种。我从小读书就听过很多读书的格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要善于结合反思”、读书的三重境界等等。但是自己的阅读经验告诉我一直就没有梳理出一个比较清晰的读书方法或者叫做读书的基本规则。读了几十年的书突然发现自己似乎陷入了不太清晰的地步。因为,自己读了很多的书却无法影响儿子读书的选择。儿子喜欢的类型没有问题,我希望他进一步扩大阅读文学和历史类的书籍的努力现在效果确实不好的。

想起学校的校训中的一句话“知行合一”,这话太经典,以至于很容易记住却很难的深入理解体会的精髓。我阅读量不算小,但是很多时候都是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在知道了作者讲述的“书中的观点是什么,书里讲的是怎么回事。”这只能算是知行合一中的“知”,那“行”是什么?我觉得应该是“我想做点什么事,怎么利用书里的内容。”

进一步琢磨,发现很多时候读书是在“杀死时间”。怎么讲呢?说白了就是效率比较低下,效果不够好。更多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而不能算是阅读的理解收获的阶段。让外人看起来是在读书,自己也感觉自己在读书,但是效果不太好。这时候有人会说“不是说读书的十之八九内容都会忘掉,最后剩下的都会成为浸到骨子里的收获吗?”这话说的听着挺有道理,也很对我们的胃口,因为只要这样想问题就会很容易原谅自己读书的低效和肤浅。不过我总觉得读书的目标不就是为了做个明白人嘛,这越读书越迷糊肯定不行了。

读书其实就是跟一个缺席的老师在学习。我一直觉得自学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或许我的想法有些偏颇。不过我想到了工作阶段很多人还是会同意我的说法的,因为进入职场里真的没有那么多人去主动的教你,尤其是你不懂的事情还是更多的时候要靠自己去琢磨明白的,这也是我觉得读书就是一个自学的过程,也是一个跟不在身边耳提面命的老师(作者)学习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既然是学习的过程,那么肯定就是有目标还要有方法才可以,否则还真的就是那种杀时间的阅读。当然了如果纯粹就是为了打发时间的阅读那就算了,反正也是为了打发时间。不过我总觉得毕竟人只活这一辈子,如果不是想着早点退休回家遛弯的话还是想着怎么能够高效率的做点事情。所以读书的方法自然也是要与时俱进的不断突破,总是局限在自己的旧有的头脑小圈子里肯定是不行的。

现在的孩子们对于互联网可能比沉甸甸的书籍更熟悉也更热衷,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浅阅读和片段化、碎片化的阅读盛行。如果上网以微博为主就会发现跟风的评论和肤浅甚至明显是常规性的知识的错误还不以为意人比比皆是。我总觉得这样不好,毕竟最后是为了生活的高质量和生活的品质也不能每天都沉浸在迷糊当中吧。

所以,你看看这一琢磨是不是挺耗功夫的?

那最后儿子会因为我这些琢磨又收获吗?你看这就是读书的心得,要“知行合一”啊。我想说个小例子:有一天儿子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突然发问:“爸爸,为什么阅读理解要有标准答案呢?自己的想法就不行吗?”怎样?老几位家长们,不知道你们在家中有没有辅导孩子的时候遇到这样的灵魂拷问?我是这样回答的:“我觉得你说的有道理,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去读一定会有不同的看法。就像从前面看你是你,从背影看你也是你。这就是角度不同而已。老师要教你们阅读的技巧和方法是一种公认比较合理的角度,你的角度可能跟老师的不一样。但是按照老师的指导角度来看,自然是要有一个相对规范的答案了。就像无论怎么看你,大家总要是从正面看你吧。”儿子听完了我的解释,算是基本明白了自己问题。

所以,有很多时候琢磨琢磨还是有益处的,您说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闲思2020-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