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拿有声书与广播剧说事儿

前些天,一个微信公众大号发表了一篇关于广播剧,一年有很可观的市场这一文章。我就想起了一个质疑。

为什么有声市场现在这么好?而录书的小伙伴们都声称自己不赚钱呢?

还记得我说的浓度吗?

我只能说峰回路转。几十年前在电台上大火特火的广播剧而又重新重出江湖了。过去一段时间由于MP3的盛行,很多驾驶人员习惯于听的东西呢,叫做有声书。原因很简单,这种东西呢,制作的并不精良,但是他却可以在有限的时间给人一种排遣,拿来听剧情,听知识或者听评书,听广播,听相声。

所以有声书的制作本身也是以量取胜,而不是以质取胜的。拿终端市场的制作成本就能看得到。一本有声书抛出版权问题不算,但以生产成本喜马拉雅给到素人的价格,一小时只有80块钱到100块钱。按照1:4的录制比,也就是录一小时的书,需要4个小时工作时间计算。那么也就是4个小时才能赚到这80块到100块钱。算一算那么录,有声书的配音员劳动力是不是非常的廉价?这个价格相当于连锁快餐店的保洁服务人员的时薪。

那么再换一种角度讲,曾经认为自己先天条件能很好的,有一点骄傲感的这种艺术生产者拿着这样的一个实心的价格,他是否会觉得可以接受现实呢?

所以一边是泥沙俱下的巨大生产量需求的市场。另一边是爱露不露老死不相往来的有点骄傲,孤僻的配音员。劳方资方产生了浓重的矛盾不可调和。

说我觉得这个阶段没有什么可纠结的。因为就在在大家口诛笔伐的是讨论劳方还是资方的时候,市场的游戏规则又变了。

有声书确切的说是低端制造的,有声书越来越不吃香了。取而代之的使读书精读知识付费以及具有着很强烈的情景还原的广播剧。

趁着市场还好,我真的觉得广播剧应该值得所有的配音员去尝试。但是绝不要用生产有生疏的思维去生产广播剧,作为声音作品,那种高浓度的还原,应该真正的把它当作一种配音作品去做。

特别佩服央广的系列的广播剧,有一位制作神人叫小曾。不光产量高而且质量好。

因为广播剧相关的配音员还是要对作品加深理解,然后可能后期还要加以很多的情境音效。这样产出比绝不是1:4能完成的,而要在1:10甚至1:15。

与有声书自己录制,自己制作,自己剪辑相比,那么广播剧仍然是需要一个专业的系统班子。最起码应该有配音导演还应该有后期制作。

拿做作品的心态做广播剧。这个市场才会得到认可。有声书,嗯,当他有一定的更高的诉求的时候,也许才会有新的变化吧。

实在不想吐槽,关于有声书种种扒皮,最后到配音员的终端没有什么钱可赚的这种尴尬的境地。珍爱生命,远离有声书。

如果配音员真的对有声书感兴趣。建议去录一些好书,这样在录的同时,自己也免费对这本书进行了学习。

对,据说出版社和作家的关系也是一种层层扒皮的状态。不妨把作家和配音员直接联系起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27 拿有声书与广播剧说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