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学二年级,老师在黑板上留作业,填空方框狂草成了12的样子,不知道别人是如何交的作业,我比较笨,至少我从没有见过这样的方框,看见这么多12的不等式实在懵了,于是没交作业,并谎称自己不舒服请了假,原以为逃过去了,谁知道放学后,老师直接到家里了,我记得,我躲在另一个房间妈妈正在做的一堆换季被子里面,听老师跟妈妈谈论我,具体内容记不清了,只知道后来,妈妈说,老师和她都知道,我其实就在家里藏着,知道我不敢面对这样的结果,老师和妈妈心照不宣的保护了一个弱小孩子的自尊心,三十年过去了,当时说谎逃避时的心跳加速、屏住呼吸,透过缝隙看老师和妈妈说话的场景深深的刻在了我的记忆里。
十几年前参加国内的人力资源高级技师的会考,给我授课的是国内心理学专家,七天的授课,令我毛骨悚然,一种学科居然可以研究深入到仅仅通过眼睛、嘴唇、四肢动作以及瞬间的反应,判定她当下的意识或想法,而且,这些表现都是不受自主意识的,人的行为表现出的很多现象都能在背后找到很强的动因,比如,一个人在众人面前骄傲不可一世,往往是自卑或者心里不够强大的膝跳反应,又比如因为自小脑子反应慢,而生怕别人说自己笨的我持续的学习力,源于自强更源于自卑!
女人当了妈妈实在是一件上了“贼船”的事情,十二岁之前的孩子们还比较听话,过了十二岁,你和他之间的相处就变成了博弈的过程,他再也不会乖到你说什么就是什么,而是对你充满挑战与怀疑,他偷偷的观察你所说的和所做的,并在有一天直接把它们当作武器来和你对抗,这时候如果你暴怒了,你就输了,我曾经很多次被家里的“小贼”拿着我的矛击穿我的盾,这时候,我真的感谢心理学垫底儿,我立刻缴械,说:“妈妈错了”,然后,就地拿自己取材,告诉他:“成人都会犯可笑的错误,但你得承认,妈妈勇敢”!
人很多时候习得的知识,不到一定的维度是根本看不通的,而且,授课的体验感是微乎其微的,七天不可能学到心理学更深刻的内容,我不知道年轻时学习了心理学五花八门的现象,对于我是好事还是坏事,我只知道,那种学习对于我有两种改变,第一就是在后来相当长的时间里,我总爱观察人和人的反应,我的一个姐妹说,和你对视太有压力了,我想当时我一定目光呆滞,像中邪一般的病态后遗症。第二种属于良性反应,在此后的十几年里,我被驱使着尽可能勇敢和坦诚,勇敢是一种直视与面对,虽然这很难,但更难的是,我管控不了自己因为不够表里如一而瞬间飘忽的眼神,还有根本不受控制的、源自基因或大脑的反射动作,那种暴露如同裸奔!
事实证明,虽然我的勇敢与坦诚在很多人眼里曾经是“冒傻气”,遇到别人尤其是朋友和亲人的一些他们看不到的错误,我会直言相告,完全顾不了别人当下的感受,如果不说出来,会纠结好久,仿佛欺骗一样,这应该是情商低的反应,但我无法抵制内心里已被描刻的心理学“阴影”,每次和它博弈我都会败下阵来,最后缴械投降!
我渐渐发现,随着自己阅历和年龄的成长,经常会遇到那种瞬间激荡你三观的高人,一层高过一层,我运气很好,傻人有傻福,这些年一直遇到贵人提携,无论是精神领域还是物质领域,我发现了共性。
“裸”是一种回归!是经历复杂后的简单,从简单到复杂,再由复杂到简单,完成了一个生命周期的成长,积聚了复杂过程的能量“荣归故里”,那种简单充满了禅意,留白和从容!选择“裸奔”是承认了自己的无能,无知,因为,我们其实都在不同的维度上,被更高维度的人X光片一样透视,就如“皇帝的新装”,他赤裸裸的,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画面,最初的简单遇到了不同阶段的复杂,伤痕累累自动保护被带入复杂,享受谋算的成果,中华文化是内敛的,历史上那些褶褶生辉的故事更充满了阴谋得逞,比之,我更喜欢电视剧《大秦帝国》里赢渠梁的阳谋,那就是回归的简单,但是,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很多人被卡在了那里,永远回不去了。。。。。
我喜爱文学,但其实我是没有资格去评价那些灵魂散发迷人香气的人的,但我认真仔细的盘点了自己各方各面的癖好,不说历史上的,太宏大,很难展开,单从文学上来讲,我喜欢的人大都有一个共性,“辣”!鲁迅的“辣”,不呛眼的,不仔细品,感受不出来,每一句都是刀子,貌似温柔的刮着那个时代的骨头;李敖的“辣”,呛眼刺鼻,言语刻薄,霜刀寒剑,很难让人接受;屈原的《离骚》,充满着他的个人情怀,“辣”到极致简单,辣的不敢直视;而这里,我想更多的表达,至今我最爱的余秋雨的文字,因为喜欢,因为失望,年轻时的我却在新浪写过一篇讥讽他的文章,一边骂着,一边却一直珍藏他的书籍在枕边陪伴,直到20年后,我才读懂他,一个文人的无奈,他想发声,代表一代文人跳了出来呼吁着,表达着对中华文化的殷殷热血,但发觉有那么多糊涂的人出来责骂他,包括当时的我,于是叹一口气转头回去,静默默的辞去了某些身份,用行者的脚和厚实的笔趟开了中华历史的版图,苦旅在自己的心头,发表了《山河之书》《千年一叹》等等用情的力作,下面不妨摘一段07年我也尖酸的博文《安静吧,余秋雨!》中的文字:
【。。。。。。。后来的十年里,我没有再买过他的书,就像最深爱的人最好不要结婚的感觉一样,我封存了一个唯美的文人形象和一段绝妙的文字, 在这以前,我竭力抵制那些对余秋雨的评论文章,尽一切的可能在这些问题上进行辩护,直到我自己都无法说服自己!而最近余先生两会上的高谈阔论让我很不舒服,令我一个曾经的余先生的铁杆笔迷倒戈相向,虽然,最近从博客上知道,余秋雨先生“辞去作家”的文章,并一再强调“我不是‘作家’。”余秋雨认为,身份其实就是一个“圈套”,承认了身份,也就为“圈套”所束缚,因此他坚决要辞掉被冠以的“文化散文作家”的称号。但是,多年来,余先生一直给人以这样的“假相”,请辞之说,有点晚,早干什么来着?既然不愿意被人称作作家,那我就以文人来论述吧,回到正题,我要从哪里说起呢?
首先从这次人大余先生“阅读论”开始吧,因为这是引发我不快并想一吐为快的由头,余秋雨此言令人不解!他认为,在全民重视文化的时代,文化要有自知力,不要太张扬。这好像正好说到了余先生自己身上,我想,当今,喜欢阅读的人不在少数,而阅读带来的身心的愉悦又无法用文字去比拟,余先生的一番论调,着实让我吃惊不小!因为这是最简单的逻辑问题,这不是非此即彼的问题,这本来就是本末倒置!显然余先生有些逻辑混乱,否则不会说出“阅读更多的是浪费生命”这样偏激和不负责任的话?他说:“比之阅读,更重要的是考察、游历、体验、创造,听到这里我心里就怪怪的,难道他老余是没有通过阅读而不断丰富自己文化的内涵,单凭一些游历就能够写出了的引得一时"洛阳纸贵、惊世骇俗的《文化苦旅》?
每个人对同一事物都有不同的判断标准,也就是没有标准,我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么简单的道理不用我们这些后来的文学爱好者告诉他吧?胸无笔墨何来珠玑?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金庸先生笔下的武林高手,大多熟背武决,但并不能参悟,直到突然经历一件事或一个场景,茅塞顿开!如同打通了韧督二脉,从此练就真功!清代钱泳的《履园丛话》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不可偏废。我当然不否定体验游历的重要性,我只是想,没有那么多人有你老余这样雄厚的资本可以到处游历体验,阅读,毕竟是大多数人认识世界的基本路径。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阅读,没有先前知识积累,那游历、考察、体验等后面的一切都会在品质上大打折扣。试问?余先生一定认为现在牛生下来就能弹琴了,更不用说牛到底听得懂听不懂!】
现在看起来,鸡同鸭讲,我当时的义愤填膺是多么愚蠢和自以为是,他是多么“简单”的人,当时的我太复杂,根本读不懂一个文人的赤诚,但我又何其幸运?现在我读懂了他,于是自己的自媒体经常会诵读他的文字,可以心贴心的用20多年喜欢一个文人是多么丰盛的收获,是我的幸福,没有回归简单的话,我也将失去一种极致的快乐,更不会描绘着自己未来的生活,像他一样流浪,孤独,但,不寂寞。。。。。
不如“裸奔”。。。。。
感谢冥冥中的眷顾,我“赤裸”的走回了内心。。。
——李柏 於2017年 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