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强化能力,保持定力

“存心”之后的体现之一,则是“定气”。

气是什么?在张载那里,气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定是什么?王阳明说:“定者,心之本体,天理也”,凝神定气,即是存养本心。

佛家也讲定,通常会用“禅定”一词。

禅,为梵语“禅那”之意,译曰“思惟修”“静虑”。

定,为梵语“三昧”之译,心定止一境而离散动之义。

“禅”与“定”的意思,皆为让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的状态。

王阳明更高一筹,他讲的“定”,是让心定于天理、定于良知,而不是特指某一物、某一事

定气,是一种功夫,保持定力,则是一个具体表现。

我认为,有能力的人比比皆是,但有定力的人屈指可数。

六祖惠能初次拜访五祖弘忍时,弘忍非常认可惠能“惟求作佛、不求余物”的初心、“不离自性、即是福田”的悟性,但是鉴于寺庙复杂的人际关系,为了保护惠能,让惠能在后院做了八个月之久的杂工;后来惠能与神秀的两首偈语,让弘忍将衣钵传给了惠能。

惠能并没有立即开始传法(因为途中也遭遇恶人追杀),而是在广东四会藏在了猎人队伍中,这一藏便是十五年,他才开始出山传授法佛。

没有“存心定气”的功夫,岂能成佛?

存心定气的体验,其功夫和效果究竟如何?

恐怕就只有本人才最清楚、最深刻了,这就是所谓的“自得”功夫。

关于自得之说,《庄子·让王篇》曾说: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这是舜想让位于善卷,而善卷却不愿意,并说出了上面的这句话,并最终隐居于山中,表达自己不志于所谓的天下,而只在乎自得自乐之意。

在这一篇中,庄子还讲到一个故事,是孔子与颜回的对话。

孔子问:“颜回啊,你家境贫寒地位卑微,为什么不去做官呢?”

颜回说:“我在城郭外有五十亩地,足可以养活我家人了,在城里也有四十亩地,足可以种些桑树养些蚕,拨动琴弦又让我快乐,跟老师您学习道理也让我开心,所以我不愿意做官。”

孔子听了深受感动,说道:“颜回的自得之乐真好啊!我听说‘知道满足的人不会因为利禄而让自己受累,知道安宁自得的人明明失去了什么也不会痛苦焦虑,注重内心修养的人即使没有什么官职也不会焦虑’,这讲这样的话已经很久很久了,如今在颜回的身上终于看到了,这让我很欣慰呢!”

《中庸》有一段话说到“自得”:“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大意是说,君子无论在富贵、贫贱、夷狄等各种场景下,都能够泰然处之,自得其乐,无论在上位、在下位,都不怨天尤人,这是君子的自得。

《孟子·离娄下》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认为,君子所有的努力与深造,一定会遵循某种方法与规律,其最终的目的也是“自得”,即自己有所收获,而不要太在乎世俗的眼光。

保持自得,才能有所定力,学问积累和实践造诣才会越来越深,也才能达到左右逢源、“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所以,这个世界上,并不缺乏有能力的人,而是缺乏有定力的人,缺乏能够摆脱浮躁、存心定气、自得自乐的人。

或许,这才是生命真正的修为。

以上节选自《江波讲传习录》

注: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阳明:强化能力,保持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