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青少年心理学5-同龄人群体

工业化与现代化的进程使得同龄人群体变得格外重要,仅靠成年人的指导已无法让青少年对未来做好充分的准备。

什么造成了同龄人群体的变化?青春期期间同龄人关系的这些变化与青少年的生理、认知和社会身份等方面的转变有关。生理上的发育促使青少年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并且拉远了他们与父母之间的距离,正因为如此,青少年交际圈里的异性同龄人越来越多而成年人变得越来越少。青少年对认知的变化则使得他们对社交关系的理解变得更为复杂,这也使得他们产生了一种抽象的分类意识,将各种个体分类为许多不同的群体。社会身份的变化则会使青少年对与同龄人关系作出一些相应的变化。比如,进入中学后,学校变大了,社交关系也更复杂了,这迫使青少年不得不努力寻找与自己志趣相投的同龄人来重组新建一个像童年时期那样规模较小但是关系亲密的社交圈。与其在偌大的高中食堂里不知所措,他们宁可加入某一群体中,哪怕是啦啦队,甚至是书呆子,至少他们可以在餐桌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群体位置。

来到学校的时间越短,学生的受欢迎程度就越低,对于经常搬家的孩子来说,要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尤为困难。

大群体并不是小群体的简单组合,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形成原因各不相同。小团体是基于活动和友谊而组成的,是青少年学习社交技巧的重要场所。他们在小团体里学会如何做一名好朋友,如何有效地沟通,如何成为一名领导者,如何享受他人的陪伴,甚至包括如何从一段不满意的友情中脱身。而大群体则与此相反,它是以名声和刻板印象而非人际交流为基础的,它对青少年的认同感和自我意识的影响比对其社会发展的影响要大得多。

青春期末期,同龄人圈子开始分化。成双成对的青少年开始从大群体的活动中分离出来。规模较大的同龄人群体被关系松散的一对对情侣所取代。

青少年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最早是从与同性朋友的关系中得来的。

在还未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加入到大群体里可以让青少年初步找到一种认同感。

随着对自己个体身份的认知日益清晰,青少年对群体的归属感也开始减弱。到了高中,年纪稍长的青少年会认为继续待在某个群体内会影响他们的认同感和自我表达。青春期后期从群体中分离可能也预示和反映了青少年独特而清晰的自我意识。

造成性别隔离的原因:1小团体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共同活动和爱好为基础的。2青少年性别角色敏感。

在确定小团体成员属性和相处方式时需要着重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对学业的态度、对青少年文化的态度以及对反社会活动的参与程度。

学习刻苦、成绩较好并且希望上大学的青少年通常会和志同道合的同龄人交朋友。青少年花在学业上的时间会影响他们参加其他活动的时间。青少年通常和一起上课的同龄人交朋友。青少年的学习成绩发生变化,不论变好变坏,他们的朋友圈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反社会倾向相对较大的青少年仍然会聚拢在一起并相互影响,从而参与到情节更严重的反社会活动中去。

友情破裂最普遍的是原因是嫉妒、不协调、亲密关系的破裂以及攻击性。

即使是受欢迎的青少年也只能保持有限的朋友数量,她们会冷落其他想与之交友的同学。讽刺的是,这常常使得受欢迎的青少年变得不让人喜欢。

青春期时被同龄人排斥的人在童年的中期也曾遭受排斥,这些排斥是在小学低年级时行为和情绪上的问题所导致的。

被同龄人排斥和没有朋友往往伴随着继发性忧郁、行为问题和学习障碍。

受人欺凌的青少年会被破坏他学习的动力。

收到伤害或者目睹他人受到骚扰会让学生感到焦虑,但是目睹他人受到骚扰似乎能够减轻自己受到伤害后的一些负面影响。

提高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和被他人接受的程度。

家庭往往提供的是劳动或其他任务,家庭在责任和收获的社会化中非常重要。同龄人群体提供更多的互动和休闲的机会,这有利于亲密关系的发展以及促进青少年情绪和心理的健康。

你可能感兴趣的:(319、青少年心理学5-同龄人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