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攻击篇
1.什么是恶意软件?
2.恶意软件有哪些特征?
3. 恶意软件的可分为那几类?
4. 恶意软件的免杀技术有哪些?
5. 反病毒技术有哪些?
6. 反病毒网关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7. 反病毒网关的工作过程是什么?
8. 反病毒网关的配置流程是什么?
二、防御篇
1. 什么是APT?
2. APT 的攻击过程?
3. 详细说明APT的防御技术。
4. 什么是对称加密?
5. 什么是非对称加密?
6. 私密性的密码学应用?
7. 非对称加密如何解决身份认证问题?
8. 如何解决公钥身份认证问题?
9. 简述SSL工作过程?
答:恶意软件(俗称“流氓软件”)是指在未明确提示用户或未经用户许可的情况下,在用户计算机或其他终端上安装运行,侵犯用户合法权益的软件。恶意软件能够以多种途径感染计算机和设备,并且表现出多种形式,有些形式包括病毒、蠕虫、木马、间谍软件等。
答:恶意软件具有多种不同的特征,下面是一些常见的:
(1)自启动:恶意软件能够在计算机开机时自动启动,而且通常会深度隐藏。
(2)数据窃取:恶意软件可以窃取用户数据,包括银行卡信息、密码、文件和邮件等各种敏感信息。
(3)系统漏洞利用:恶意软件可以通过滥用系统漏洞来攻击计算机和其他设备。
(4)传播方式:恶意软件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社交媒体、P2P 文件共享等途径传播给其他计算机。
(5)多功能性:恶意软件可以同时具有多种功能,从删库到跑路,从远程控制计算机到恶意挖矿等等。
(6)反检测:恶意软件通常会使用各种技术来反检测,以避免被防病毒软件识别并删除。
(7)攻击性质:不同类型的恶意软件有着不同的攻击性质,例如勒索软件强制加密用户数据,要求用户支付赎金才能恢复数据;间谍软件则通常用于窃取敏感信息而不会对系统造成明显破坏等等。
答:(1)病毒(Virus):是一种可以通过感染可执行文件、文档或其他数据文件等方式来传播自身的恶意软件。
(2)蠕虫(Worm):是一种可以通过网络连接来传播自身的恶意程序,它可以自我复制并在整个网络中蔓延。
(3)木马(Trojan):是一种与正常程序捆绑在一起的恶意代码,它通常会以欺骗用户的形式来获取系统权限,然后进行各种破坏性行为。
(4)间谍软件(Spyware):是一种用于监视用户计算机活动的恶意程序,包括窃取个人信息、键盘记录、浏览器历史等。
(5)广告软件(Adware):是一种会弹出广告窗口或者在网络浏览器中注入广告的恶意程序。
答:常用免杀技术:
加密:将恶意代码进行加密处理,使得杀毒软件无法识别和检测。
代码混淆:使用各种技术对恶意代码进行混淆,使得杀毒软件无法轻易地识别出来。
反调试:利用各种技术来防止反汇编、调试和监视,在杀毒软件进行分析时会受到阻碍。
进程注入:通过将恶意代码注入其他进程中来绕过杀毒软件的检测。
免杀工具:使用一些专门针对杀毒软件的免杀工具,从而绕过杀毒软件的防御。
特定免杀技术:
JsLoader:一种使用js免杀shellcode并绕过杀毒软件添加自启的技术。
JSPHorse:一种结合反射调用、Javac动态编译、ScriptEngine调用JS技术和各种代码混淆技巧的JSP Webshell生成工具。
LazySign:一种通过利用Windows二进制文件和批处理文件来创建假证书,从而绕过杀毒软件检测的技术。
MeterPwrShell2:一种生成完美Meterpreter Powershell Payload的自动化工具。
答:(1)病毒特征库:即病毒库或病毒数据库,是一种将已知病毒样本的特征保存下来,并对未知文件进行匹配和比对,从而识别出可能含有病毒的文件的技术。
(2)启发式分析:是一种基于程序行为和功能的分析方法,通过检查文件内部的行为、修改系统文件以及网络连接等行为,从而推断出该文件是否可能是恶意软件。
(3)行为监控:是一种基于动态分析的技术,通过监视程序在运行时的行为,如文件操作、注册表修改、网络连接等,从而检测出可能的恶意行为。
(4)沙箱技术:是一种将可疑程序等置于隔离环境中运行并进行检测,防止恶意行为对真实系统造成影响的技术。
(5)主动防御:是一种基于预防的技术,包括更新系统补丁、限制用户权限、加强口令管理等,从而减少恶意软件攻击的可能。
(6)云端分析:是一种将可疑文件上传至云端进行分析的技术,通过利用云端资源和大数据技术,检测出恶意软件并及时更新相应的病毒特征库。
(7)人工智能技术:是一种类似于启发式分析的技术,但使用最新的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等技术,可以更加准确地识别恶意行为。
(8)小红旗技术:是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人工智能反病毒技术,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恶意代码进行训练,从而实现高精度、高效率的反病毒能力。
答:(1)病毒特征库:反病毒网关内置有病毒特征库,通过对病毒样本和恶意代码的分析和收集,不断更新特征库中的病毒特征信息。
(2)流量过滤:反病毒网关可以监测网络流量,并根据规则对流量进行分析和过滤。它可以识别和拦截传入和传出的数据包,并通过特征匹配技术检测其中是否携带病毒或其他恶意软件。
(3)协议解析:反病毒网关可以对协议进行深度解析,例如HTTP、FTP、SMTP等常见的协议,从而检测出嵌入在协议中的病毒或恶意代码。
(4)行为分析:反病毒网关可以对传输的文件进行动态分析和沙箱检测,以便发现新型的未知病毒或恶意代码。
(5)阻断隔离:反病毒网关可以对检测到的恶意流量进行隔离和阻断,以避免它们继续传播和危害网络安全。
(6)报警提示:反病毒网关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恶意行为或攻击,发出不同级别的告警提示,以便管理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网络的安全。
通过图解详细理解:
答:(1)流量监测:反病毒网关通过对网络流量进行全面监控,实时记录网络流量的源地址、目的地址、端口等信息。
(2)流量解析:反病毒网关对监测到的流量进行协议解析,识别流量中的协议类型,例如HTTP、FTP、SMTP等。
(3)病毒特征匹配:反病毒网关通过内置的病毒特征库,将流量中的数据包与已知的病毒特征进行匹配,以识别出病毒和其他恶意代码。
(4)行为分析:对于无法识别的未知病毒或恶意代码,反病毒网关会对其进行动态分析和沙箱检测,以检测出其行为特征和攻击方式。
(5)阻断隔离:对于检测到的病毒和恶意代码,反病毒网关会采取相应的隔离和阻断措施,防止其继续传播和危害系统安全。
(6)告警提示:反病毒网关会及时发出告警提示,提醒管理员注意网络安全,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答:(1)部署位置选择:根据网络安全需求,选择防病毒网关的部署位置,一般建议部署在入侵防御和汇聚交换机之间。
(2)网络拓扑结构设计:根据企业的网络拓扑结构设计防病毒网关的网络拓扑架构,包括网关接口、IP地址规划等。
(3)启用网关功能:启用网关的各项功能和服务,例如病毒扫描、恶意文件过滤、违规内容过滤、应用控制等。
(4)制定策略规则:根据需求制定各种策略规则,例如病毒扫描策略、文件过滤策略、网站过滤策略、应用控制策略等。
(5)配置更新:定期更新反病毒网关的病毒库和其他安全组件,以确保其能识别最新的病毒和恶意软件。
(6)监测与管理:建立完善的监测和管理机制,对反病毒网关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及时处理告警和异常事件。
图解大致流程:
答:APT是一个用于在Ubuntu、Debian和相关Linux发行版上安装、更新、卸载和管理deb软件包的命令行工具,它将apt-get和apt-cache工具中最常用的命令结合起来,并使用一些选项的不同默认值。APT是为交互式使用而设计的。 APT是一组工具,使用apt包进行分发。 APT的重要部分是在C++函数库中定义的;APT还包括用于处理软件包的命令行程序,这些程序使用该库。三个程序是apt、apt-get和apt-cache。
答:APT(高级持续性威胁)攻击的过程如下:
(1)确定攻击目标:攻击者首先选择攻击目标,确定攻击目标的位置和类型。
(2)获取目标信息:攻击者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目标的相关信息,包括业务流程、系统运行状况等。
(3)制定攻击计划:攻击者制定详细的攻击计划,包括攻击形式、攻击途径、攻击工具等的选择和使用。
(4)进行渗透攻击:攻击者利用漏洞入侵目标系统,获取更多的信息并控制目标计算机。
(5)安装后门程序:攻击者在目标系统中安装后门程序,以便在后续的攻击中重新进入系统。
(6)收集信息:攻击者利用后门程序收集有关目标系统的信息,包括登录名密码、文件目录结构、文件内容等。
(7)持续监控:攻击者利用后门程序在目标系统内监视和控制所有活动,并在需要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8)数据窃取:攻击者从目标系统中窃取商业机密、政府机密或其他机密信息,并将其传输到攻击者的服务器或邮件地址中。
综上所述:APT攻击是一个集合了多种常见攻击方式的综合攻击。综合多种攻击途径来尝试突破网络防御,通常是通过Web或电子邮件传递,利用应用程序或操作系统的漏洞,利用传统的网络保护机制无法提供统一的防御。除了使用多种途径,高级定向攻击还采用多个阶段穿透一个网络,然后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这使得它的攻击更不容易被发现。
答:主要有以下技术:
(1)威胁情报共享:通过购买、订阅或参与威胁情报共享平台,获取来自多个来源的情报数据,以便及时发现和应对APT攻击。
(2)安全策略调整:制定和执行更加严格的安全策略,如访问控制、数据加密、日志审计等,限制未授权的访问或数据泄露。
(3)行为分析:基于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分析网络流量、应用程序、终端设备等行为数据,识别潜在的威胁并提供实时响应。
(4)虚拟局域网技术:将网络划分成多个虚拟局域网(VLAN),实现对不同安全域的隔离,防止攻击者利用广播或ARP欺骗等方式发起攻击。
(5)防火墙技术:设置网络边界防火墙,限制来自外部网络的访问,同时对内部网络流量进行检测和过滤,以确保安全策略的执行。
(6)入侵检测与响应:增加入侵检测系统(IDS)和入侵响应系统(IRS),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威胁,减少攻击造成的损失。
(7)终端安全管理:对终端设备进行加固、漏洞修补、恶意软件检测等措施,保障终端设备不被利用作为攻击入口。
答:对称加密是一种加密方式,指的是使用同一个密钥(也称为对称密钥),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将明文转换成密文,使得只有持有该密钥的人或者设备才能解密出明文。从通信安全的角度来看,对称加密算法的核心就是秘密密钥。
常见的对称加密算法有AES、DES、3DES等。相比于非对称加密算法,对称加密算法通常加解密速度更快,但因为密钥需要在双方进行传输,如果密钥被攻击者获取,就可能导致信息泄露或篡改。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采用非对称加密配合对称加密的方式来实现信息的保密性和完整性。具体地,对称加密主要用于消息加密,而非对称加密则主要用于密钥交换和数字签名等。
答:非对称加密,也称为公钥密码,是一种消息加密方式,与对称加密不同,它使用两个密钥进行加解密,分别是公钥和私钥。公钥是可以公开的,而私钥是保密的。相比于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更加安全可靠。
在非对称加密中,需要使用接收方生成的公钥对明文进行加密,只有接收方的私钥才能解密密文。发送方只需要事先拿到接收方的公钥,就可以对信息进行安全传输,即使被攻击者截获密文,由于没有私钥,也无法读取其中的内容。常见的非对称加密算法有RSA、ECC等。
非对称加密主要应用于数字签名、身份认证、密钥协商等领域,它解决了在对称加密中密钥交换过程中可能导致的密钥泄露和被篡改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对称加密中双方需要共享同一个密钥的弊端。
答:私密性是指信息在传输或者存储过程中只能被授权的对象访问,密码学的应用可以保护信息的私密性。其中,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都可用于信息的加密保护,从而实现保护信息私密性的目的。
对称加密是利用同一密钥对明文进行加密,不同之处在于加密和解密的过程使用相同的密钥,因此需要对密钥进行安全保护,避免被攻击方获取。对称加密比较适合在安全性要求不高,且加解密速度要求较高的情况下使用,例如加密通信过程中的数据。
而非对称加密则使用一对公私钥来进行加密和解密操作,通过非对称加密可以避免密钥传输过程中的风险,同时可用于实现数字签名、身份认证等功能。例如,HTTPS协议使用公钥加密私钥解密的方式实现了通讯内容的安全传输。
总的来说,密码学应用可以实现数据传输过程中的私密性,确保信息只被授权的对象访问,对于保护个人隐私,商业机密等有重要意义
答:非对称加密可用于身份认证,主要是因为其具有数字签名的特性。数字签名是基于非对称加密技术实现的,它不仅可以保证信息传输的私密性,还可以证明信息的来源,防止信息被篡改。
具体而言,数字签名的实现步骤如下:发送方使用自己的私钥加密需要传输的信息,得到加密后的数据,并发送给接收方;接收方使用发送方的公钥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解密,得到明文信息并验证发送方的身份。
答:公钥身份认证问题一般可以通过认证机构CA(Certificate Authority)来解决。CA是具有权威性、公正性的第三方机构,负责颁发数字证书,用于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和真实性。
在公钥身份认证过程中,用户需要将自己的公钥和身份信息提交给CA,CA会对身份进行验证,并把用户的身份信息和公钥一起存储到数字证书中。其他用户在与该用户进行通信时,能够通过数字证书中的公钥来验证该用户的身份是否合法,从而保证通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保证公钥身份认证的安全性,需要选择具有良好信誉的CA机构,并且数字证书的私钥需要妥善保管,避免被恶意攻击者窃取。同时,还需定期更新数字证书,以确保身份认证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公钥身份认证的解决方案一般是通过CA机构来实现,在数字证书中存储用户的身份信息和公钥,并在通信过程中验证用户身份来保障数据安全性和可靠性。
答:SSL(Secure Socket Layer,安全套接字层)是一种安全传输协议,主要用于在互联网上对网络通信加密。在 SSL 握手协议的基础上,客户端和服务器可以使用 SSL 协议进行数据加密传输。
SSL 工作过程大致如下:
(1)客户端向服务器发出 SSL 请求,即告诉服务器需要建立一个 SSL 连接,并且告知支持的加密算法列表。
(2)服务器接收到 SSL 请求后,会回复一个 SSL 响应,发送自己的数字证书。
(3)客户端浏览器验证服务器证书是否可信,如果可信,则生成一个“随机值”作为“会话密钥”,并使用服务器的公钥加密这个随机值。
(4)服务器接收到包含会话密钥的请求之后,使用自己的私钥对其解密,得到了客户端随机生成的会话密钥。
(5)客户端和服务器双方使用“会话密钥”对加密后的信息进行通信,从而达到保密性和完整性的目的。
以上就是 SSL 的工作过程,简单来说,SSL 主要通过证书验证、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等方式,确保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传输的数据不被第三方窃听、篡改或伪造,提高了通信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