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五

诗词讲解: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文学家,中国田园诗派第一

人。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称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

陶渊明生于四分五裂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祖辈曾是东晋开国元勋。年轻时

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的志向,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他

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为了养家糊口,陶渊明曾先后做过江州祭酒、镇军、

建威参军等职务,但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就过

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最后一次,已过“不惑之年”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来到离家乡不远

的彭泽当县令。上任不久,郡太守派督邮来检查工作。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

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坏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

的人,他一到彭泽的驿站,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

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

且束上腰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

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

“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说罢,就辞掉才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回家去了。这次辞官,是陶渊明此生最后

一次辞官。从此,他隐居在庐山脚下,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生活,

当然,他也乐此不疲。在这期间,还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被后人称为“千古隐逸之宗”。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注释: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

思。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尔:如

此、这样。

悠然:自得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真意:从大自然里领会到的人生真

谛。

相与还:结伴而归。

音频手稿:上一期我们聊到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一气之下就辞官不

干了,从此归隐田园。没想到,隐居的生活那是乐趣多多,比如闲来与朋友喝酒,

比如高卧在南窗读书,再比如兴趣来了,拿起笔写诗作文。陶渊明隐居20多年,

写下了大量表现隐居生活的诗歌,甚至一个题目能写好几首。《归园田居》写了

5首,《杂诗》12首,《饮酒》,那可是大爱了,干脆一口气写了20首。他的饮酒

诗字字珠玑,每首都有着诗酒话人生的真意不管是借酒消愁也好,解酒助乐也罢,反正,借着酒,陶先生为我们赋出了许多的千古绝唱。

陶渊明爱喝酒的名气是很大的。他经常和好友结伴到庐山南麓虎爪崖下饮

酒。崖下有一条名为醒泉的溪涧,涧中横卧着一块巨大的黑褐色花岗岩石,石面

非常光滑,乃是天然的酒桌。陶渊明和朋友每次都在此饮酒作诗,不亦乐乎,喝

醉后的陶渊明索性睡在石头上。长此以往,石头的中间竟然凹了下去,留下了枕

痕。因此,这块石头便被人命名为醉石,现在已经成了江西庐山一处非常著名的

景点。

作为影响巨大的田园派大诗人,陶渊明的饮酒格言是,“我醉欲眠卿且去”。

他平素极为好客,一旦自己酣饮将醉的时候,便会对客人说这么一句话,我喝醉

了,要睡觉了,你自己离开吧!率直、洒脱的酒国豪杰形象跃然纸上。

喝醉酒的陶渊明也常常诗兴大发,那赫赫有名的20首《饮酒》大概就是在

这醉意朦胧中写出来的。

这首诗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结庐”,建造房屋;“人境”,人们聚集的地

方;“车马喧”,车马的喧闹,意味着上层人士间的交往,用以指代人世间的各种

纷繁杂尘。诗人将住所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声。“问

君何能尔”你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呢?然后自问自答“心远地自偏”。意思是我的

心远离了尘俗,超脱世人的功名利禄,所以不管住在什么地方都是偏僻和宁静的。

宁静在心,心不动,外边的世界就不会动。这一句表达了作者超脱自在的生活态度.

一个归隐之士的高雅情志跃然纸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百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

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陶渊明才会趁着酒意,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

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

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

“淡远”,为后世所称道。“悠然”和“见”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

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此时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陶渊明采菊时悠然自得

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他似乎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他的

心已变成山间的雾气正与夕阳共舞,或是回巢的鸟儿正在自由自在的飞翔。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二句是对全诗的总结。

“此中”,此时此地,

此情此景;“真意”,即人生之理,造化之趣,这是全篇之精髓。在这里可以领悟

到生命的真谛,可是刚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诗人在物我两

忘中领悟到了一种“忘言”的“真意”,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你们看,这归隐的

生活多么美好啊!又何必要去为官,去为“五斗米”折腰呢。

整首诗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千百年来,大家都非常喜爱他在诗歌里表现出的率真自然,元好问就评价

他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辛弃疾评价他的作品:“千载后,

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无外后人要尊他为“田园诗人之祖”、“古今隐逸诗

人之宗”。

最后,让我们再来诵读一遍这首诗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饮酒》其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