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

写作于我,一直都是很尴尬的存在。

这个尴尬不在于我写不好它,而是我有很长一段时间弄不明白它的意义所在。

part1

小时候就喜欢看书,喜欢认字,因此从小到大我的语文成绩都比较优秀,作文成绩理所当然不会差。

小学时候叙事作文,只要做到两点就可以,第一语句通顺自然,第二内容紧扣主题。只要做到这两点,作文一定是平均水平以上,要是再有一些好词好句或者思想闪光点,那就是一篇范文。

行文上编几个半真不假的故事,多用些修辞比喻,实在不行就拼了命往细节方面写,力求看到你的文字老师的脑海里就浮出画面那就再好不过了。

主题呢挑一些老师喜闻乐见的思想感悟,什么人生哲理,什么成长励志,塑造一个随时都有所顿悟的积极阳光五好少年,分数必然不会低。

后来上中学开始写议论文了。善于应试的我又总结了一下。议论文无非先引出论点,然后把这个论点的主要矛盾掰扯清楚,抛几个或真或假的论据,什么居里夫人司马光,迦叶佛陀莎士比亚,要是真的没话了,弄几句自己想出来的看起来很有逼格的话套到鲁迅张爱玲沃兹基硕德夫斯基上也可以。

这些诀窍一直到初高中都没有变,甚至大学思想总结也用得到。可谓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了。

即使我高考的时候脑子里一片混沌地写,写完自己都不知道在说些啥,然而靠着这些应试技巧,居然还是刷到了很高的分数。

part2

然而即使我对于这种文章驾轻就熟,我并不喜欢这样,甚至一度对于自己迎合评判标准而写出来的文章不愿意看第二眼。在这些作文中,我看到了一个矫揉造作的自己,一个经过粉饰无比符合主流价值的自己,一个曲意逢迎的自己。

步入中二期的我对于这样一个规矩的自己十分不满意。怎么说呢,觉得自己很不清高。

基于上面这个心态,除了考试练习要写的这种作文以外,我常写的随笔往往言语随意(不用修辞),思路随意(写到哪儿算哪儿),主题随意(想写啥写啥),因此常常写着写着就扯到另一件事情上去了,还给自己的随笔起了个名儿叫“虾扯蛋”。现在想想真是不忍回顾的中二往事。

然而这种随笔,当时写的时候是很爽,觉得思如泉涌,下笔千言,过几日回头一看,全是废话,也没有什么文辞上的可欣赏度,也没有内容上的可读性,可谓是满纸荒唐言。

然后我就迷茫了,写作写作,我到底写了些啥,又有什么用?那种应试文章我觉得它不真,这种随心所欲的文字我又嫌它无用。

于是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愿意再写东西。

part3

再开始写东西是大学以后。

那时开始玩微博,微博上常常有奇怪的新闻和话题,针对这些我可以和几个室友讨论争论一个多小时。这种油然而生的表达欲压抑不下去,就和室友们一起搞了个公众号,也不费心经营,想起来就写点评论。

一吐为快,确实开心,但没有多少人看,渐渐那个公众号也就荒废了

后来接触了一位喜欢写文章的长辈,他是一个老师,将自己和学生,家人相处的点滴和自己的感悟写成文章,发在他自己的公众号上,动辄上万字,写起来非常辛苦,也没多少人关注,他却乐此不疲。

我其实是一个很实用主义的人,我总认为文章承载的思想应当具有影响他人的力量,比如我中二时期最推崇鲁迅。在我看来,若是思想不是发自内心,则让人膈应;若文章没有力量或是无法影响人,则无用。

我不愿意浪费自己的时间做一件让人膈应或者无用的事情。

part4

日子那么慢慢过去,我依旧喜欢看书读小说,却不再动笔写东西。

去年外公和爷爷相继去世,初时只觉得无措,后来一次翻阅自己文件的时候看到当时对外公和爷爷的描写,顿时悲从中来,痛哭出声。

我那时以为是平淡的描述,再读时却字字千钧,每字每句都能让我想起他们的音容笑貌。这里按下我对两位老人的思念不提,只说我竟发现,我原本以为没有力量的文章却在此时给了我如此的感动。

那时起,我才感受到了自己文字的力量。你说可笑不可笑,我这时才明白,原来世间真有顿悟一事,不止是应试作文中为了强凑感悟而附会出来的。


最后,还是做个总结吧。

写作这个事,对于我现在来说又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了,但也不敢保证什么时候我又会看山不是山。

只是趁现在有着乐趣,还是该尽可能地表达一下真心想表达的,万一有朝一日我又能从一堆无用中发现力量了呢,也未可知。

你可能感兴趣的:(谈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