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气桥思考

                          “争气桥”思考

                                  王华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辽河油田人没有不知道总部西边有一座桥,叫“争气桥”谁起的名,已经不可考,但是跨过争气桥就算进了油田地界,两个世界两种文化那谁都知道。现在这座著名的桥早就灰飞烟灭,真令人感慨唏嘘,天若有情天亦老啊!

      最原来,桥东虽然建筑简陋但房屋林立人声鼎沸,桥西村稀野荒稻田无际似乎沉睡不起。这一切改变起始于盘锦市的建立,桥 东 桥 西 开始比着繁华,桥西好像一夜间换了人间换了天地,争气桥于是湮灭到历史的长河里去。旁的不说,就说吃饭这件生存大事就折射出争气还是泄气。

        虽然早已没有了桥,我们还是习惯于把两个地界称为桥东桥西,去饭店用餐就会说是上桥西还是留在桥东。至于桥两边的饭菜质量,好吃赖吃,服务水准,装修档次,收费是否合理就越来越说不好了,反正“鸭子过河”随大溜儿,哪儿人多往哪挤。 但是渐渐地,桥西繁华,桥东冷清似成定局。当年的“争气桥”变成了现在璀璨明珠,桥下的下水线填成平地长出了个“翠林洲”,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区。可惜,桥东人在“吃”上本该也增添一道风景了却未能实践,让“地方人”抢了先机拜了下风,于是,吃饭“走西口”,休闲逛“翠林洲”竟然成了自然习惯。我这个凡事喜好较真思考的“桥东人” 却对这个习惯非常地不习惯。

      众所周知,盘锦市的餐饮业,虽然还处于发展时期,但国有的、集体的、个人的各种招牌五花八门,城头变幻大王旗眼花缭乱,竞争已是相当激烈,加之盘锦就这么大块地方,本地人口流动人口数量有限,说它服务业竞争进入了白热化也没有夸大之嫌。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对这个行业的水准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苛刻,面对这样一种现实,“桥东”餐饮业,如果还不居安思危,还没有强烈的生存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那可真要又一次面临无可奈何花落去啦!依靠辽河油田良好的外部形象和现有完备的存量资本积极参与到竞争中去,弯道超车开拓占领盘锦市餐饮市场,让就餐人流变由东向西为由西向东,应该不是梦想。 有人说,餐饮业的竞争实际是文化品位的竞争,是特色的竞争,是服务质量的竞争,这话是有道理的。每一位去饭店就餐的人,所追求的不外乎是一种由各自味蕾传导的精神享受,身心愉悦的观感享受。那些环境优雅、服务体贴、品位上乘的酒店 必然会顾客盈门。可叹,“桥东人”历史上“老大”当惯了,所以普遍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总觉得放不下架子。我们为什么不能,客人到我们的饭店吃饭,我们就像对待上帝一样,一句温馨的问候,一张灿烂的笑脸,一杯清香的热茶,坦诚的做好每一项服务呢?这就是所谓,难能可贵罢!服务的水平如何,客人的心里是有数的。本来么,吃并不是惟一的目的,如果只着眼于胃,大可不必上餐馆去,主要还是换个环境,听听音乐,休息休息,找个说话的地方和交流的机会。有的饭店入夜就有人弹钢琴、演奏古琴的优雅服务,或者有轻松的古典音乐放送。好的餐馆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催客人,除非你特别提出要求,否则人家总是不慌不忙地请你点菜、为你倒茶,连同上菜一丝不苟的程序都会引起你真诚的赞叹。 说到文化品位,我不免想起中餐里的“三鲜锅巴”,把金黄的热锅巴端上桌,把桃花色的调料当众一冲,“滋啦”一响,那可叫有声有色香味沁鼻,也算是个游戏。据说这道菜抗日时期在重庆叫做“轰炸日寇”,吃菜抗日,这样的命名就带有文化品位,最起码给客人一种新鲜的感觉。 其实,就盘锦而言,辽河油田餐饮业的优势比任何一家都强大,天时、地利、人、财、物等,还有一些别人不具备的保护措施。就连到盘锦出差办事的流动人口中,来油田洽谈生意,联系业务,走亲访友的就占了60%。说白了,我们“桥东”的前期投资是地方“桥西”不具备的;我们的厨师大多出自名门传承有序;我们的服务人员很多都经过专门训练素质优佳;我们的职工家属来自四面八方,多地区、多民族、多风味,本身就形成了辽河油田得天独厚、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只要我们加强管理,利用好我们的环境,发挥好我们的优势,油田的餐饮业就会有一个大的飞跃,餐饮这个窗口就会亮起来、火起来。

        争气桥是没有了,那是历史的进步,争气的精神不应该被忘却,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桥东人”还是应该争气、争气、再争气!

你可能感兴趣的:(争气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