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尔曾讲过:我思故我在;个人建构论大师凯利也说过:人人都是科学家。
爱思考是天性,做为一个内倾直觉型的我,更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喜欢心理/文学哲思这种能带动思考的书籍。
我也思索过,喜欢阅读的人会带来什么样的思考呢?如果再爱写点心得,它和我们平时的胡思乱想有何不同?看多了,写过了,就知道二者的区别挺大的。
1.想利用写作,将输入“倒出来”
看得多
我是一个书虫,从小学的童话传说,传奇故事,到初中的金古梁系列(金庸,古龙,梁羽生),再到成人之后的专业书籍和类型小说,数不胜数。
翻看上个月微信读书的记录,我阅读时间41.5个小时,做了103个笔记,浏览过242本书,这只是一个APP的记录。
平时早起第一件事就是读书,现在正在读的纸质书有生涯类4本,故事类2本(做为写作素材),娱乐类2本,我的咖啡桌上放一摞书,随便阅读,随手翻看。
参加3个读书小组,1个读书小组的挑战者,需要每周收集资料2次,周日线上讨论。其余2个小组做为参与者,打卡输入一段读书心得就可。
做为一个书虫,我也很强壮。
写得少
从今年开始我写了8篇,还有几个不错的主题,动笔写了提纲,就不了了之。
有人参加写作课,是为了输出倒逼输入,俗话说1000字的文章后面有100000字的输入,可以看得出,看得多才能写得多。我则是输入多,输出少,看了不少,写得不多。
我就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我想利用写作,将输入“倒出来”
2. 我想利用写作,将思考“说出来”
想得多
我是一个爱思考的人,体现在阅读上是酷爱悬疑向,探秘风。
悬疑向
P大的《默读》读了几遍,
《犯罪心理》长洱著的,二刷中,
现在正在看刚雪印的《犯罪心理》最新卷。
《漫长的告别》钱德勒的经典,以类型小说进文学殿堂,树上春树特别推荐。
总爱问个为什么,总想知道答案。
探秘风
何马的《藏地密码》系列, 一部关于西藏百科全书式小说,
天下霸唱的《鬼吹灯》系列,一部关于极为经典的悬疑盗墓小说,作品多次被搬上屏幕,最近豆瓣评分8.3,中年版的胡八一、王胖子在《龙岭迷窟》里面被村民编造的绣花鞋的故事所骗,前往陕西古蓝县,开启了“龙岭迷窟”系列探险,潘粤明版的胡八一,姜超版的王胖子挺有意思,贴近原著在我心中的样子。
《古董局中局》从电视剧追到原著,推荐看原著。
喜欢思考的我,根本停不下来。
激动时,会列一些提纲,琢磨着怎么把这些想法,思考提炼出来,提纲列完了,有事一忙,一打岔,这些思考就还在笔记本里面睡大觉。
像上次,5.4青年节,B站有一个视频刷屏了,何冰的《后浪》,如果你是一个60/70/80后,一定发现,5.4当天的朋友圈会被《后浪》来一浪。
但是有个现象挺有意思,70/80的孩子们正是00后,做为《后浪》的主人翁,做为B站的常住民,很少关注这个,虽然它在父母的朋友圈铺天盖地,其实在00后对此并不感冒,甚至有点反感。
我也是觉得好,安利给孩子的,反馈就是还行吧!并没有激起什么浪花。我问她B站的推广这么大,在如此显耀位置,她为什么没有点进去看一看?《后浪》象征着B站做为一个二次元世界向主流世界靠拢的一个信号,在二次元的世界不理想,当天晚上,B站的原住民,推出《非浪》,其实就是吐槽《后浪》是有钱版,而更加接地气的是《非.浪》,非这里指的是非洲的简称,浪这里是剑指后浪。
还有一个《前浪》,是按照B站之前的风格做的,我和孩子一起看了这几版《浪》,可以说各有各的角度,各有各的优势,孩子们觉得还是后面的俩版更有意思,更符合他们的口味。
其实以这几朵浪花为线索,讨论一下70/00,做为父母和年轻一代之间,价值观,生活方式等等有,正好借2代人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做为受益群体的思想,冲突,对立,颠覆……
思考过程中有好的想法,灵机一动的点子,不写出来,时间一久,就烟消云散了。想的多,写得少是我目前的卡点。我想利用写作,将思考“说出来”
3.我想利用写作,将生命“活”出来
阅读带来快乐,思考带来敏锐
把阅读中的思考表达出来,生命就会活出来。
比如说,疫情过后,复课不是带给学生们快乐,而更多的是压力,听闻复课,周围就有学生们自杀的,从小学4年级到14岁的青少年。
紧随而来的是摸底考试,周围又有7个学生,自杀的,1个自杀未遂的,好多人不理解这个现象,有的说,这点小事,怎么能放弃生命;有的说,现在孩子就是自尊心太强,骂不得,说不得。
大家不明白,为什么现在吃穿不愁,孩子们怎么尽作妖?家长小时候考试不好,老师说一顿,老妈打一顿,这不正常吗?大家经常会感慨,这些学生怎么了?不让玩手机,就死,考试不好,也死,现在怎么都是这种极端方式呢?
殊不知,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现在的孩子满足了基本生理需求和安全需要,(这不就是刚家长困惑的原因吗?)但是爱与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三大需求,试问有多少家长可以给到孩子!
下面节选一点马斯洛的分享:“我们试图让一朵玫瑰成为好玫瑰,而不是寻求把玫瑰变成百合……这就要求你能够对一个或许与你大相径庭的人达成自我实现一事感到愉悦。它甚至意味着,你应当对每一种人的神圣性和独特性抱有终极的尊重与承认。”
欣赏他人的本质,而不是试图将他们改造成符合我们自身目的的某种事物。
现在学校都停止了考试排名,就是不想背这个锅,考试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草。可是高考的压力源还在,成人世界里唯成功论,自杀文化的渲染,心理健康教育缺失…
前浪的老旧观念不迭代,只追求高配版的人生,不接受后浪的新的活法,新的观念,前浪对于安全感的执着,就像后浪对于多样性向往,虽然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却活成了平行世界。
是时候该反思,100年前大家都想拥有受教育的权利,现在的孩子们,为什么要放弃这得之不易的权利呢?受教育权是不是可以大于生命权?受教育是权利还是义务?怎么能在保障生命权的前提下,提高教育质量?
总之,自我实现是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最终需求,也是我所为之苦苦追求的,要不然不惑之年的我还报什么写作营!带好娃,上好班不就行了吗?所以,我想利用写作,将生命“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