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

    前前后后几个月的时间,又重读了一遍罗素的《西方哲学简史》。好多人名,细节,专有名词又忘了,但是觉得还是有收获,我觉得如果不把收获记下来,过几天要把仅有的一点思考也要彻底忘干净了。

  首先我要震惊于罗素的知识量和阅读量。要读多少书,才能把西方的哲学史缕成脉络,更何况哲学还不是罗素的本职工作,除了哲学,罗素的研究还包括数学,历史,逻辑,这是何等人才。虽然罗素依靠著作《婚姻与道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是如果拿西方哲学简史这本书获奖,我也觉得实至名归。

读了这本书,才有那么一点点明白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哲学理念为啥不同。西方哲学的起源时间与中国大体相同。但是西方的政治制度经过城邦,贵族,民主等多种制度的变迁,中国的政治制度变化相对较少。西方的哲学演变与宗教息息相关,中国由于没有纯粹的宗教,所以哲学思想体系春秋战国定型之后,往后的数千年没有本质的变化。

黑暗漫长的中世纪对西方哲学思想的演变是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人们迷茫,苦闷,抗争,经过千年的演变与沉淀,终迎来文艺复兴,随之而来的是民智的开启,若干年后工业革命到来,欧洲成为世界的中心,当然随着而来的也是中国苦难史的开始。

    西方的哲学思考物质与精神,或者说宇宙与内心。在思考的过程中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逻辑体系。哲学是门基础学科,看过罗素介绍那么多哲学人物,很多都是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心理学家。说明哲学是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工具。虽然每个人都有认识世界 认识自己的方式,但是罗素认为其实是有科学的方式,经验,实践,逻辑推理都是科学的方式。尽管很多东西受制于科学的发展,目前还无法用科学来解释。

在看本书的时候,多次看到善即是幸福,恶是痛苦的讲法。这种说法也许与宗教有关,虽然我没有宗教信仰,但是我也觉得很有道理。善会让人平静,平静是一种幸福的状态,在目前的中国也是一种很难得的状态。似乎每个人都很焦虑,欲望又多。我不知道这个阶段对标欧洲的哪个阶段,改变这种心态又需要靠什么良方,还是说随着发展会自愈?最近复旦博士陈果在网络上很火,支持她的人觉得她的哲学理念就是一剂良方,反对她的人就觉得简直是精神鸦片,自我麻醉。我没有看过她的课程,但是两面性到是符合哲学辩证的本质。

这本书也讲到哲学与阶级,国家意识的关系。我印象深处的有两处。第一是尼采。尼采大意是说历史是由民族推动的,也是由英雄推动的,所以尼采格外尊重拿破仑,历史上也把这两个人齐名。后来的希德勒也深受尼采哲学的影响。当然也给世界带来了灾难。第二是提到马克思。罗素认为马克思本质上不是哲学家,是黑格尔哲学和英国经济学的结合体。马克思代表受雇佣的阶层说话也不是出于道德或者道义的本意。马克思主义在俄国落地,经过若干年发展,形成专制政府与国家资本主义,貌似发展的也不好。如果罗素有幸活到现在,真想听听他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评价。

    罗素在书中提到的很多哲学大家,比如卢梭,洛克,尼采等等,都是年少成名,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写出了很有影响力的作品。反倒是年纪大了以后再没有惊人之作。也许年轻的时候爱思考,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行走江湖多年后,被社会同化的太厉害,或屈尊于权贵,或苟且于温饱,反倒没有了思考的穿透力,泯然众人。这是我看过此书后一个肤浅的发现。

哲学的发展,与经济政治密不可分。美国建国时间晚,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不像欧洲历经几千年变化,所以近代出现的哲学大家不多。罗素只提到了威廉詹姆斯和杜威两个人。可是最近一百年世界的中心在美国,我相信在哲学史上应该有新的影响力的人物出现,后续在深入研究一下。

这应该是我第二遍看这本书,中国哲学史也看了第二遍。每看一遍都有收获。收货有如下:1.我的困惑是千百万人,千百代人中都经历的,即使是暂时无解的困惑也不过如此。2.国家,民族的发展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点,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兮兮相关,却又根本利益不太相同。3.如果按照西方哲学史中的逻辑推理,浪漫主义思想,自由主义思想,现实主义思想等等思想想不明白的事情,请参照中国哲学的老子和庄子的做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