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2

1.观课议课是以课程、课堂为载体的致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n2.观课议课关注全人(信念与积极性、思维与选择、行为与效果)的教师发展;\n3.观课议课是以教师为本、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自组织的文化系统;\n4.观课议课简便易行,是得到一线教师广泛认同和接纳的研究成果。


观课议课”的一些实践问题与思考\n(刊于2007年3月21日《中国教师报》)\n陈大伟\n编者按:本文作者长期从事教师培训工作。2005年,他开始以“观课议课”,而不是“听课评课”的方式与中小学教师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于是,在2006年4月出版了《怎样观课议课》一书,提出并详细阐述了“观课议课”的概念。他认为在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中,传统的“听课评课”应该改为“观课议课”更合适,后者强调的是一种平等民主的教学研究文化。\n  “观课议课”是一种研修活动。与我们熟悉的“听课评课”比较,具有以下特点:“听”指向声音,“观”强调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在多种感官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的观察,除了语言和行动,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都将成为感受的对象,观课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评”是对课的好坏下结论,作判断;“议”不是为了下结论,它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议”是对话和反思,议课谋求的是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课只是交流和探讨的平台。如果说评课是把教师看成等待帮助的客体的话,议课则把教师培养成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和行动者,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解放。“观课议课”主要适用于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学校是最适宜的场所,教师是其中的主体和主角。日常性、普遍性、一线老师参与,这既是 “观课议课”的主要特点,又是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n“观课议课”的追求\n  首先,“观课议课”要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教学研究文化,这种文化需要解放教师,需要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自身实践经验的意义和价值。它立足改变传统教研文化中,教师单纯接受专家、教研员的观点和意见,只是被动的执行者的角色。\n  其次,“观课议课”致力改变教师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方式。这种态度是积极主动的参与态度,从接受到参与,从被动到主动,从天天如此到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致力改变。在同事关系改善方面,“观课议课”强调开放,促进互助,致力建构教学中互助、生活中彼此关心的人际氛围。\n  第三,“观课议课”是学习课堂教学的研究方法,并在研究中改进和发展。这种方法就是不再孤立地看待教的行为和建议改进教的行为,而是通过现象观察、对话讨论等方式对观念、行为、效果进行整体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发现自己,不断改造自己,不断成就自己。\n  上述三者既是目的,又是彼此的手段,它们之间是一个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但在实践中,应该先把改进课堂教学放在突出位置,因为它看得见,摸得着,教师容易感受。只有感受到对自己有实际帮助以后,教师才能以更为积极主动的方式参与,“观课议课”的综合效益和目标才有可能最终实现。\n观课如何“观”\n“观课议课”过程中,“观”是基础。“观课议课”借助了“案例教学”的思想,可以说,“观”是选取案例,“议”是对选取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没有了“案例”,“案例”教学也就失去的靶子。\n和很多老师交流,大家都同意这种观点,观课比平常的听课累得多。为什么呢?\n

观课议课,走向系统,走向专业\n陈大伟(成都大学师范学院教授)\n经修订刊发于《星教师》2020年6期,谢谢编辑黄春霞老师。\n  感慨:一直收到《新校长》《星老师》的赠刊,封面的头像让自己畅想:“如果是我的头像,会是什么样呢?”这次头像上了,结论是:头像损害《星教师》封面了;不过自以为文章还是极好的。\n一、课堂观察需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n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观察研究课堂对教育和教师都有着多重意义,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从动机和目的看,可以对课堂观察做出以下分类:\n一是基于调查的调研性观察。参与观察者为教学管理工作者或教学研究者,被观察者或是特定区域、特定学校的教师,或者是某一类教师,比如新教师、骨干教师等等。调查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课堂教学的现状,找寻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趋势。调查研究的课堂观察,可能和授课教师交流,也可能不做交流,只要对区域、学校、或某一类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做出总体研判就完成任务。\n二是基于评判的鉴定性观察。这一类观察主要用于课堂教学比赛,参与观察者主要是评委,评委需要用一个标准公正客观地区分出参赛者哪些可以得一等奖,哪些可以得二等奖。一般情况下,评委不用也不会对每一位老师的课进行讨论或者指导。还有一种情况是在平时教研活动中,有的学校和组织者要求观察者说出“两条优点、两条缺点”,这种要说优劣的课堂观察总体还是属于评价性的。\n三是基于磨砺性质的磨课。又大致可以有这样几种可能:或者是学校、区域有教师要参加优质课比赛,要找同伴或更高水平的老师来对参赛教师(或者是他要上的课)观察打磨;或者是重点针对某一对象的重点观察和培养,比如培养骨干教师、名优教师;或者是一个研究团队对某一教学内容的反复打磨,比如现在时兴的“课例研究”。磨课的对象是具体的人也好,具体的课也好,主要目的都在于打磨精品,具有多中求一(多位参与者共同打磨一节精品课)的特点。\n笔者针对一线教师日常教研活动提出了不同于以上目的的观课议课。它是参与者以课堂教学活动为依据,围绕共同关心的教学问题和有价值的课堂现象进行对话交流,以发现和理解教学,改善和创新课堂,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研修活动。观课议课的主要目的既在课的改进,更在于课堂上的教师专业发展,是借助课堂观察发展教师,通过教师发展实现课程变革和教学改进。观课议课主要适用于日常教师研修,日常生活性、普遍参与性、平等探讨性,这既是观课议课的主要特点,又是它单独存有的意义和价值所在。\n做出上面的分析和区别,一方面是要说明,对于课堂教学的观察应该“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有必要对课堂观察做出区分,由此找出相应的方法、手段和工具;另一方面想强调,“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笔者提出观课议课,其目的不在于取代,而在于丰富,在于形成课堂观察的更多选择。\n二、观课议课课堂观察的两种基本范型\n观课议课强调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性。教师参与的课堂教学研究有两个关键词:一是“问题”,每一次观课议课活动应该针对一个或几个问题,这样的问题应该是真实(来源于实践)而有价值(解决这样的问题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改进有帮助)的;二是“现场”,教师研究课堂教学不是在书斋里、文章中做学问,研究的主要场所在教室、在现场,而研究的主要方式则是课堂观察、对话交流和实践反思。\n基于“问题”和“现场”两个关键词的把握,笔者建构了观课议课课堂观察的两种基本范型:从现场到问题的案例研究,从问题到现场的行动研究。\n(一)从现场到问题的案例研究\n从现场到问题的案例研究具有教研性。比如,观察者上午8点半到一所学校,授课教师9点上课。在只剩下半小时的情况下,观课参与者最好不要再和上课教师做过多的交流讨论(这样的交流可能打乱上课教师的准备节奏)。这样,走进教室之前,观察者就没有明确的问题聚焦和指向,观察活动也没有预先的规划和计划。走进教室后,在教学现场,观察者可能发现一些特别有讨论价值的课堂现象,找出了有讨论意义的教学故事,这种蕴含教育启示、教育疑难、教育问题的课堂故事就是教学案例。在教育现场挖掘出教学案例后,议课的任务就是抛出这样的案例,然后对案例对蕴含的启示、疑难和启示进行交流、讨论和研究,从中提炼教学的经验、思考认识的疑惑、解决实践的问题。\n因为从现场到问题的案例研究用得较多,这里提供笔者设计的一份“观课议课讨论表”并加以说明。\n观课议课讨论表\n记录者:\n\n\t授课教师:\n\n\t学科:\n\n\t课题:\n\n\t时间:\n月日\n课堂上有讨论价值的教学故事或教学现象\n\t故事和现象中蕴含的教育启示、教育问题或教育疑难\n\t观课教师对相关启示、问题、疑难的见解和创造\n\t授课教师就相关问题的思考与回应\n\t对话交流形成的建构\n\n\n\n\n\n\n\n\n\n\n\n1.该表设计的核心理念:(1)尊重教师,成就教师。本记录表不是用预定的自己的教学标准去框定教师、限定教师和评价教师,而是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主权,通过观课议课帮助教师,成全教师。也就是不带预定标准,而是课堂上老师想研究什么,我们就观察什么,课堂上他们做过什么,我们就讨论什么。通过观课议课,让他们把想做的事情做得很好、做得更成功;帮他们研究和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因此,本观察表不设诸如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关注内容的具体框架(但可以讨论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内容)。(2)集中焦点,深入研究。一节课不期望解决所有的问题,本记录表不求面面俱到,而是集中一到两个焦点,深入思考,深入对话,通过研究有所发现,有所改变。(3)平等对话,相互学习。作为观课议课的讨论表,本记录表特别设置听取授课者对相关问题的说明,以促进深入理解和对话,追求参与者作为学习者的平等定位,以及有所成长的过程;同时设置“议课的建构”追求、表达观课议课的实际效果。\n2.表内各栏目的设计说明:\n(1)关于“有讨论价值的课堂现象和教育故事”:观课议课要基于现象,基于事实,面向现象,面向现象。基于现象而不是基于标准的观察和讨论体现对教师专业劳动的尊重,也使彼此之间的交流讨论心平气和,同时也避免相应的对话交流因为“空对空”而流于形式(这使观课议课追求实证研究的品性)。有讨论价值的现象可大可小,可以是教学整体结构、教学的思路与逻辑,也可以是学生的一次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作品……\n(2)关于“蕴含的教育启示、教育问题或教育疑难”:观课议课讨论的现象要有意义、有价值,这种意义表现为现象中蕴含了有讨论价值的教育启示、教育问题或教育疑难,也就是要回答“你为什么要说出这些现象来讨论”,里面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有什么启示值得总结?有什么疑难需要讨论?提出具有典型的、有价值的、参与教师感兴趣的课堂现象来讨论,观课者需要不断修炼一双能发现有讨论价值的教育现象的“慧眼”,善于进行课堂观察的教师首先表现为修炼出了这样的“慧眼”。\n(3)关于“对相关启示、问题、疑难的见解和创造”:“人因思而变”,观课者对有研究价值的教学现象要先行进行研究,具体表现为要发挥教学洞察力理解教学,同时发挥教学想象力创造教学。先行思考为参与对话做好准备,为参与对话创造条件;没有先行的思考,没有自己先行思考的东西在对话中就会处于“失语”状态,就可能失去存在感。其中的“见解”可以说对相关现象的认识、是对相关问题和现象的理性思考,是对实践原则、实践策略的提炼与抽象;而“创造”则是“假如我来教”,是思考和提供较为具体的实践方案与方法。\n(4)关于“授课教师的认识和回应”:“观课议课记录表”要记录对话,“看而不说,道义何在”,观察后不进行分享交流有点不讲道义;在观课者自己表达相关认识、见解之前之前一定要先听取授课教师的依据、意愿和自我反思,这是走向平等、走向理解、走向相互学习的前提条件。“毋意,毋固,毋必,毋我。”观课议课讨论表强调听取授课教师见解的必要性,强调要有对话讨论的议课特征。\n(5)关于“议课的建构”:议课是一种互动,但议课要避免无建构的互动,要致力围绕“有价值的现象”进行“有建构的互动与对话”,这是提升议课质量的关键。要把相关建构落实在纸上,实现从教研经历中获得相关教学经验。相关建构表现为可以落实到实践行动的策略、方法上,以及落实到观念变革和思维方式的调整上。要力争从中抽象出有价值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以形成新的教学常规,推动教学实践的真实变革。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