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段)
【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维、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普眼汝当知,一切诸众生,身心皆如幻,身相属四大,心性归六尘,四大体各离,谁为和合者?如是渐修行,一切悉清净,不动遍法界,无作止任灭,亦无能证者。一切佛世界,犹如虚空华,三世悉平等,毕竟无来去。初发心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入佛道,应如是修习。】
佛对观世音菩萨说:善男子!菩萨及众生于一切法无染无杂,平等清净,如如不动,这是圆觉性圆满成就的缘故,是这个缘故,应当知道,菩萨修此圆觉法,首先是不与法缚。什么是不与法缚呢?不与法缚就是不受一切法的捆绑。
法指的是世出世间一切法,在世间,如果贪享五欲,就会被世间法捆绑,昏昏然不知自己生从哪里来、死到哪里去,终生劳碌,烦恼不断,随缘造业,轮回不休;在修出世间法中,如果贪享涅槃之乐,就会被声闻缘觉法所捆绑,不能得大自在、大涅槃。
明白了不与法缚的道理,就要不求法脱,什么是不求法脱呢?不求是不要有求法脱的欲望,为什么不要有这样的欲望呢?因为所谓的法脱指的是从一切法里解脱出来,而本心圆觉本来就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从来就没有被任何一法所捆绑过,既然没有被任何一法所捆绑过,那么还求什么法脱呢?当然不用求了。所以,能作这样的理解,就是不求法脱。
懂得了不求法脱的道理,就能做到不厌生死。什么是不厌生死呢?不厌是不嫌弃、不厌离的意思。一个人如果不知道生有不生之理、死有不死之义,就会贪生怕死、喜生厌死;如果一个人知道了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生死轮回犹如水中月、镜中花,无一真实,自当跳出生死,跳出生死的人,看生死皆是风花雪月,过眼云烟,还会厌离生死吗?当然不会,能作如此悟解者,就会不厌生死。
明白了不厌生死的道理,就会不爱涅槃。那么什么是涅槃呢?涅槃是梵语的音译,意译为“灭度”、“寂灭”、“安乐”、“解脱”、“不生”、“无为”等。“灭度”意为灭除生死因果,度脱生死瀑流;“寂灭”意为灭生死之大患,寂静安稳;“安乐”意为安稳快乐;“解脱”意为远离一切业果;“不生”意为生死苦果不再续生;“无为”意为不再造作因缘惑业。
“涅槃”原指火的熄灭或风的吹散,之后出现一种崭新的气象,有新生的意味,所以人们就借用凤凰涅槃的故事来说明新生的道理。但于佛教中则是指通过真修实证所达到超凡入圣的最高境界,是一切学佛人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
既然是学佛人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怎么会不爱涅槃呢?因为涅槃和生死是二法、爱与不爱也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用二法去理解不二法,是背道而驰,其结果必然是事与愿违。所以,佛法只能在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中才能得到。能作如此悟解者,就会不爱涅槃,再舍掉这个不爱的念头,涅槃才会自然现前,因为涅槃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每一个众生,这就是不爱涅槃而涅槃本有,从未丢失的道理。
明白了不厌生死、不爱涅槃的道理,就能悟入“不敬持戒、不憎毁禁”的境界,这不敬持戒是什么意思呢?不敬就是不尊敬、持戒就是持有一切戒律。戒律是佛教的核心,没有戒律就不会有佛教,受持戒律的人,不仅能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还能受到诸佛众菩萨及天龙八部一切鬼神的尊敬,那么不敬持戒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还有就是“不憎毁禁”,不憎就是不恨的意思、毁禁就是毁犯禁戒;毁犯禁戒就是破坏佛法,在佛门中是一种令人憎恨的行为,但为什么要做到“不憎毁戒”呢?其实这个道理与“不厌生死、不爱涅槃”是一样的,敬与憎、不敬与不憎都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用二法去理解不二法,是背道而驰,其结果必然是事与愿违。所以,佛法只能在“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中才能得到,能作如此悟解者,就会在“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中悟入中道不二之圆觉境界。
悟入圆觉境界的人,已见无生法忍,此时的心境是:心中空空无大千、月落水中无波澜。既不重学佛学了很久,修习上很有成就、很有功夫的人;也不轻视任何一个初学佛的、什么都不懂的人。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有成就的人与初学佛的人,都在自性圆觉中的缘故,自性圆觉对这两种人都是绝对平等的,那么重视与轻视也自然都是平等而无分别的。
这就好比通过眼光看见并知晓了眼前的一切现象,眼光所见之处,都是非常清楚而圆满的,得到这圆满的眼光才能看见一切现象,那么眼光的本身有没有憎爱呢?当然没有。这又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光体无二”,光指的是眼光、体是能生眼光的圆觉本体,没有体就不会有眼光、没有眼光也就不能知晓圆觉体的存在,这光和体,都是清净明亮,无染无杂的,既然无染无杂自然就不会有憎爱,这就是光体无二,没有憎爱的缘故。
佛对观世音菩萨说:善男子!有以上体悟的菩萨及末法时期的一切众生,修习如此心得有成就的人,真正悟入了圆觉境界,但此心得实际上是“无修亦无成就”的。也就是说:这种证悟不是靠修行得来的、得来的成就也不是成就。
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修行和成就都是二法,而圆觉就是寂灭、寂灭就是圆觉,圆觉寂灭是不二法,不二法中自然就不会有修行和成就这二法的存在,一切都空空如野,清清静静,却又了了常知,这就是“寂灭无二”。
在寂灭无二的圆觉中,有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那么多得不可说又如恒河沙那么多的诸佛世界,全都“犹如空华”,就是这么多的诸佛世界全都像空中之花一样,都是乱起乱灭的幻相,对这些幻相如果能做到“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就是对这些幻相不亲近、不远离;没有缠缚、也没有解脱就对了。
这个时候的体悟才开始知道“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就是在诸法实相中,看见了一切众生的本来面目,他们的本来面目就是在一念未生之前,全是佛,根本就没有众生;进而彻悟到生死不是生死、涅槃不是涅槃,生死涅槃就像昨天晚上做的一场春秋大梦,醒来才知道,梦毕竟是梦,生死涅槃都在梦中、都是幻相。
佛对观世音菩萨说:善男子!是因为生死涅槃犹如昨梦的缘故,而应当知道生死与涅槃,在圆觉心中,既没有生、也没有灭;既没有来、也没有去。其有所证悟者:对所谓涅槃,是既没有得、也没有失;不需要取、也不需要舍。
其能证悟者:对所谓涅槃,即无需作意、也无需修止;既无需任运、也无需修灭;如此于这样的证悟中,既没有能证、也没有所证,因为毕竟无证,毕竟无证是因为根本也没有一个能证的人。这是什么道理呢?这个道理就是一切法性即圆觉性,本来就是平等不坏的。这平等不坏的法性,本来就没有生死、本来就是涅槃;本来就不需要修、本来就不需要证的。
佛对观世音菩萨说:善男子!诸多菩萨能按以上所说作如是这样的修行、作如是这样的渐次法、作如是这样的思维、作如是这样的住持、作如是这样的方便法、得如是这样的开悟、求如是这样的圆觉法,就不会迷惑烦闷。佛作完如此开示后,准备重新宣说以上所说之义,用古印度诗歌形式的偈语叙述于下:
佛说:普眼!即观世音菩萨。你应当知道,一切众生,身心非实有,皆如幻化。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身相属于地水火风这四大,并没有一个真实的身相;而心性即第六识归于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中的法尘。四大构成的体相各自分离后,谁为和合者?这说的是身相是由阿赖耶识与四大和合而成,四大分解后,阿赖耶识失去了和合的外缘,自然就没有了身相,所以说“身心皆如幻”就是这个道理。
明白了身心皆幻的道理后,就应该去妄证真,依此道理逐次渐修,通过渐修,达到身心内外一切清静,于清净中顿悟圆觉之心如如不动,遍满法界,这个时候,已没有了“作、止、任、灭”这四种禅修中的通病,此刻得到的“作”就是没有了种种造作、“止”就是止住了自己的念头、“任”就是一切随它去什么也不作、“灭”就是把一切都灭除断掉,一切永寂。
于永寂中,根本就没有一个能证得菩提或所证得圆觉之能证者,因为永寂就是涅槃,涅槃中的一切诸佛世界,全都犹如虚空之花,乱起乱灭,虚空之花乱灭后,虚空重归清净明亮,前世、今世、来世这三世在清净明亮的虚空中一律平等,因为这三世就犹如虚空之花一样,毕竟无来无去,都是幻相。这里说的虚空,比喻的是圆觉。一切初发心学佛的菩萨,及未来世的一切众生,有想求入佛道的人,就应当按以上所说的道理作如是体悟修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