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开始在微信读书上阅读此书,当时给自己设定的目标之一就是每月精读一本,最后一周做导图及读书笔记分享。
按照目标完成了阅读计划,也做了导图,但迟迟没有写读书笔记分享,今天算是交个迟到的作业吧!
以前总是抱着买了一本书就要一字不差的看完,十分享受这种阅读完一本书的成就感,可是读完之后的收获呢,落到实际上的应用及改变呢,就少之又少了。而这本书就是打破传统的规范和思维的限制,告诉我们一个不同的看书之道。
这本书一共九章,80%的篇幅都在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成年人的自主学习以及“便签法”的应用。
如何选书,如何选择学习课题,如何善用移动阅读来学习
以及如何自主的学习,如何更好的应用,如何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
“便签法”则是这本书的核心所在,它从“前因后果,适用边界”这8点为基轴,把一本书分为七步拆开来阅读、实践、应用及内化。
而工具就是三种不同颜色的便签纸,分别为I、A1、A2.
对应的是书上的主要涵义、个人的经验反思以及未来如何调整规划的行动。
利用此方法把书读深、读透,最重要的是要联系自己的经验加工分析再深一度的内化,最后落实到行动上。
有点像我们之前打卡的模板:GOOD 、BETTER、NEXT〜
成长思维、批判思维、系统思维对应的就是追问与反思经验、分析与整理信息、内化与应用知识的能力,当拆书法阅读成为习惯模式,以后在生活中或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也会以此惯性思维去思考前因后果、适用边界,想问题、解决问题就更全面更系统更有办法了。
打破之前观念的几点是:
书不用都看完
知识与信息之别
搭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和萌姐的很多理论也有共同之处,打造属于自己的知识宫殿
需要加强的是:
每一个行动发生后的追问与反思,我做的怎么样,为什么好为什么坏,原因是什么?
二次思想创造也是欠缺的,做一件事情之前我的目的是什么?
内化及应用,这个知识我学完了我应用了吗,我实践了吗,效果如何?下次如何改进?
如此一轮形成闭环不断重复才是一个良好的循环系统。
在这之后阅读了《高效能家庭的七个习惯》已经全部阅读完了一遍,但拆书只做了一小部分,目前的问题是:拆书法需要安静、专注的环境下拆解效果更佳,但实际生活中阅读时间只能抽空,并经常会被打断。
没看这本书之前的思维定式就是到此为止了,等待有专注的时间再去拆。
看了这本书之后的打开模式是:
我如何能创造出安静、专注的环境?
为什么安静、专注的环境对我很重要?
是怎么出现这个问题的?
都有哪些关于不能安静、专注的假设?
有其他人能帮我思考,给出更多选择或可能性吗?
若这个问题解决了,最好的结果是什么?
有没有不同意我的假设的方面,比如说不安静、被打断的环境下拆书?
要解决在不安静、被打断的环境下拆书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这件事可以用其他什么方式来完成?
有没有可供借鉴的情况?
可借鉴思路和我的思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
另外在拆书时把“前因后果及适用边界”完整的应用进去还是有些困难,这也可以看出自己的思维是不严谨的,及需成长的。
如果能按照此方法来不断的刻意练习,三种思维是一定会不断提升的。
最难的是行动!〜〜〜
惯性思维真的是很难改变的,刻意练习真的是必须、必须、必须的!
希望以后在生活中能更好的应用起来,不做知识的搬运工而要化知识为内力,突破“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