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发生了什么?

对于万历,我只知道他是明朝年号最久的皇帝,却不记得他有让人印象深刻的事迹。他比不了自己的叔祖——在阵前叫嚣着“北朝小王子”的正德。在老同志眼里中正德极为出名,因为京剧《游龙戏凤》里唱着“任你上天把地下,为军的赶你到天涯”正是这位自封大将军打赢仗还给自己升官的荒唐皇帝。万历在知名度上也比不了他的祖父——“家家干净”的嘉靖。至于其父裕王则因为强势的嘉靖时时刻刻都想立景王,废了自己的太子之位,忧思之下只能碌碌无为一辈子。万历的母亲李氏因为跟张居正的史诗级八卦让我也无法忽视。这么多耀眼的人物环绕在万历面前,足以让他无光。针对万历我只记得一件事,《龙门客栈》《龙门飞甲》正是发生在万历年间的故事!(ps:已被读者指正,影片发生于成化年间)

万历十五年就是普普通通的一年,但黄仁宇以这一年为切入点。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风云人物来剖析万历前后几十年的历史。

我最感兴趣的是军事部分,因为黄仁宇与普通历史学家不同,抗战伊始他愤而当兵,作为国军参谋去过缅北、云南,而在内战前夕赴美读书。所以虽然他毁誉参半,但对于军事的了解,他胜过那些科班出身的历史学的教授。所以对于万历年间的军事,他是很有发言权的。明朝万历年间名将不少,有铁岭名人——李成梁(去铁岭博物馆时,我发现有好几面墙都陈列着李成梁相关的资料)、有抗倭名将俞大猷、谭纶等。跟万历十五年相关的正是当年去世的戚继光。

戚继光的威风与治军不必多说,黄仁宇让我耳目一新的发现是战略上的。当年倭寇犯我东南,在杭州几十人烧杀抢掠杀了四千官兵。明朝军队多是掉河里淹死,或者被踩踏而死。他们很害怕,因为倭寇极其懂得人心,他们装扮如同鬼神,让明军丧失斗志。且擅长配合作战,几无可敌。我们都知道戚继光后来也是运用团队配合来抵抗倭寇的,但戚继光只是见招拆招,更高明的建议来自于俞大猷。俞大猷提议用两个兵的军饷养一个兵,兵贵精不在多。还要造大船,比倭寇船更大,量更多。跟倭寇在海上决战,利用装备优势打击对手。黄仁宇说俞大猷的建议极其有战略眼光,有现代军事的味道。只是因为诸多问题,朝廷驳回了他的条陈。因为这些需要更多的统筹,更多的资金,甚至要改革制度。明面上这需要户部的统筹,但实际上户部只是个会计机构,没有办法去指使下边具体的单位。妄图改革的张居正已经被挖坟,所以制度不可变。

按照“明朝宪法”来讲,户部应有指挥下级单位的权力,但“法”形同虚设,因为维护明朝运行的不是“法”,而是道德。(因此我认为明朝文官集团把持政局,一是因为统治者阶级认为武官可能形成唐末的藩镇,另一方面是因为维持社会运转的“道德”催生了更多的文官或者伪道学。文人又用道德扯大旗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但武官作为“匹夫”恐怕弯弯绕绕要少上很多。为了迎合文官集团,即使如戚继光,也要学得文武双全。他吟的诗也只是中规中矩而已,但已经足够文官集团接纳他。)更多的时候,明朝并不是武将来统兵,而是文官,比如胡宗宪、谭纶等人都是文人领兵。此容易形成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情况——倭寇入侵,明朝军队溃不成军就有这方面的原因。(当然文人要比宋朝枢密院一群太监领兵要强很多啦,前面的谭纶更是号称战绩有两万“冤魂”)明朝“法”规定民间是不能海上通商的。但仍禁不住沿海人民的经商热情!倭寇之所以来劫掠,便是因为中国海上走私交易很多。加上汉奸走狗,倭寇在东南沿海为祸一方,他们的武器比如火器还是捡明朝军队的。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自然是要跟同时期的外国相对比的,那时火器已经在欧洲普遍使用,而戚继光的军队,火器不过是辅助使用,因为军士不愿意这随时炸膛的玩意伤了自己人。而将星陨落的万历十五年,西班牙已经派130艘船上万门大炮的无敌舰队去打大英了。

       但无论怎样,大明终于清除了倭患。戚继光的成功离不开张居正的支持,这位大明阁老利用职权帮助戚继光扫除一切障碍,把能够影响戚继光的省内官员全给调离出去。张居正是个极其聪明的人,当时万历年幼,张居正又不能直接把自己的方案以皇帝的名义推行。于是他就利用做皇帝老师的身份,给万历写信,然后万历再把这些建议当成自己的意见交代给内阁,内阁自然通过,这样张居正的任何政策都变成了皇帝的命令,这在制度上合理,文官集团也就说不出来反对的意见了。

       张居正扳倒高拱等政敌后,成为元辅,在内阁之中说一不二,开始推行一条鞭法。(我脑子里是《雍正王朝》里雍正西北大捷后在祖宗面前哭泣终于可以整顿吏治的画面)可惜张太岳正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丈量完土地刚刚完成的时候就与世长辞。中国人讲人死才能盖棺定论,但他刚死就有人开始要给他钉棺材板了。一方面他的政策打了土豪,另一方面他独断专行的让文官集团站到了他的对立面。当高拱痛斥张太岳的遗书出现,成了文官反攻的号角,万历最终以张居正专权乱政的理由清算了他的老师。年仅二十岁的万历踌躇满志摆脱老师的控制意图亲政。

       张居正对万历的培养也尽心尽责,不仅亲自给他授课,而且当万历的书法上道儿以后,给他建立了防沉迷书法系统,将书法课从每日的功课里删除,对于帝王而言,书法不过小道尔,瘦金体乃前车之鉴。皇帝经常批复也就写几个字而已。(关于上折子,我记得一个很好玩的事情。雍正披红就经常写“知道了”,一个官员天天给他上折子问安雍正都回“知道了”,却有一次他破天荒上的是政务折子,雍正却还是回知道了!雍正时期,折子禁止外传,他人决不能知道雍正的回复或者折子的内容。)万历发现即使是将爱妃郑氏升为贵妃自己都做不了主,更遑论立后了。这些文官以祖宗、法律的名义让成为了一个傀儡。万历只有给自己修建坟墓这些人才没有阻拦,他虽然是活着的祖宗,却忘记了,祖宗是给人看的,不能动。万历决心与文官对抗,立储是他最后的抗争,他要立郑氏的儿子为太子。文官集团自然说没有废长立幼的道理。无数的反对声音让万历绝望了,他直到死亡都不再立储,反对他的官员,万历的处理方法是给他们升官,而原有的官职不再任命官员。一个萝卜坑里拔了不再种萝卜,结果满地都是坑。他又是在位相当长的一位君主,所以我们能感到那些官员内心的绝望。

      他们也许会想此时会怀念海刚峰,怀念那个敢于“骂醒”自己君父的海笔架。可是他们不会记得是他们亲手扼杀了海瑞,海瑞不仅看不惯嘉靖,也看不惯这些尸位素餐的官员。这个性格倔强古怪的老顽固正是因为他们的排挤而愤然辞官。他并不是一个政客,不是一个改革家,海瑞在我心里是一个跟“可达鸭”一样是一个专门跟有钱人过不去的人。

       政治、军事人物已经讲完了,只有一个首辅申行时没有提及,因为他远不如他的前任——夏言、严世蕃、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出名有能力,他仅仅是因为当过皇帝的老师而一步步成为首辅,在我心里,他的形象与《雍正》里太子的老师王师傅高度重合。这是偏见,但我并不傲慢,只是认为他的某些作为或者说不作为让万历的行为发展到了文官们把握不住的程度。才不配位有时候不是自己的悲哀,而是制度的悲哀。每个公司都有这样的困境———人努力工作——升职——努力——升职——直到升到一个他自己无法胜任的职务。

       明代的思想绕不过李贽,黄仁宇却不该写李贽,因为很多人批评他就是因为他曲解李贽。事关思想、哲学,这不是头脑简单、见识浅薄的我所能明了的,也就不误导诸位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万历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