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之欲

 

图片发自App

在欲望的讨论上,我们应该理性的注意到佛学的精神分析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在精神现象的探索上,佛教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供我们思考。

欲望的近因是感受,各种欲望都包括在爱欲中。贪心、渴望、欲求、肉欲、燃烧、怀念、热望、嗜好、爱慕、家庭爱,是许多术语中的几个,但这些术语概指爱欲,佛陀说是它们导致转生的。转生本身就表明是苦,挫折、痛苦、刺激,不尽如人意,这些是我们亲身所体验到了的。

爱欲从何处生起?在何处扎根?何处喜悦呢?

  从 眼、耳、鼻、舌、身、意中有喜悦和快乐。因为通过这五根的媒介,人才认识到外境,通过第六意根(能对概念思想作出反应的为意根)缘到法境(概念和思想)。色、声、香、味、触、法是喜悦和快乐的外境。因此,爱欲生起并从而扎根。

如果面对感受,失去如实的观察。作意思维感受的可爱之相,他感受到贪着的侵袭,努力地粘着感受。 如果,在你看见时,你只见到它;在你闻到时,你只闻到它;在你觉时,你只觉到它;在你知时,你只知到它,那么你将会认识到,你所感知的感官对象和你脱离了关系。见到所见之色时,禅修者只是见色,只是感受他见色,没有构想色的概念。如此,苦熄灭。用这种方式禅修的人,将会灭尽烦恼,消除欲望。

    佛学中的五欲,又名五妙欲、五妙色,即财欲、色欲、名欲、食欲、睡欲;系指染著色、声、香、味、触五境所引起的五种情欲,是人在世上都会有的五种欲望。

  在佛教里面,人乘的佛教讲究节欲,声闻、缘觉乘讲究离欲,大乘菩萨不是离欲,也不是节欲,而是对五欲——财、色、名、食、睡,加以化导,叫做化欲。

一般人总认为必须吃苦才算有修行,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佛陀对修行的态度是主张“不苦不乐”的中道。因为“苦”容易使人心生烦恼,“乐”又容易使人散乱放逸,心力不集中,所以偏苦或偏乐的修行是大忌,佛教主张的是中道的生活。

即八正道:

①正见。正确体见真理而不谬误。

②正思维。又称正志,专注,离杂念。

③正语。正确的话语,说话应该诚实可靠,不说谎。不说妄语、绮语、恶口、两舌等的话;

④正业。正确的行为。以不作杀生、偷盗、邪淫等恶行;

⑤正命。过符合佛陀教导的正当生活;

⑥正精进。精进意味着燃烧掉烦恼习气,而非时间多少;

⑦正念。觉知:学会觉知自己。

⑧正定。即禅定

  对于出家众来说,绝对断除淫欲有三种原因:

(1)、佛陀对出家人说绝对的禁欲,是因为佛陀的根本思想是,爱欲为生死之根本,它是人间最大的束缚,所以必须远离;

(2)、如果出家人也贪五欲,娶妻生子,他的主要精力就会被分散,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修道,而是如何养家糊口;

(3)、出家人禁欲是为了有更多的时间研究经典,静坐习观,成为信众的修行导师。

尽管佛教主张出家人完全断淫,但对占大多数的在家信徒来说,佛陀则主张他们应当过正常的夫妻生活,杜绝邪淫。

  在芸芸众生中,有的人喜欢独身梵行的生活,觉得很自在,这部分人就成为长期出家修道者。当然,适合修梵行断淫的人自古以来便只占少数,所以,能出家的人数不可能多。如:中国总人口是十多亿,佛教出家人不过二十余万人

另外,出家人对爱欲也并非采取压抑的手段来处理,而是通过学习佛法、修习禅定后,使他们深深地体会到禅悦为食、法喜充满,远远胜过世间五欲之乐。正因为如此,出家人能正确对待世间的五欲之乐,对待爱欲像大禹治水那样,疏导它,使它升华并转化成有用的能量,为修习禅定和利益大众服务。佛学的妙用即在于此。

你可能感兴趣的:(佛学之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