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面上那些声称在做社群的,99%都是伪社群。你经常被朋友莫名其妙地拉到了一个微信群里,没有人出来介绍这个群是做什么的,也没有人关心你的加入,在你进去的几天里,要么一直是一片死寂,要么就是被广告刷屏。这些所谓的社群除了人多以外,一无是处,没有情感认同,没有价值认同,没有信任,成员之间没有连接。与其说是社群,其实只是传统的渠道流量而已,这样的社群又何谈变现。
既然说他们是伪社群,我们就来讨论一下,真正的社群是什么。
真正的社群并不是人群的简单聚合,它需要积极创造成员之间的连接,建立信任和认同,保持强关系。真社群努力的目标是最大范围的社群成员满意度,如果满意度和规模产生了冲突,那么宁可选择满意度,而不是认为规模越大越好。
真社群必须满足3个元素之一:要么是大家在一起产生极强的情感依赖,要么在一起极为快乐,要么在一起有现实的利益。比如,病友群互相安慰鼓励,以情感来维系。发烧友们聚在一起讨论自己喜欢的东西,因此极为快乐。微商群则是利益维系的典型。只有存在以上3种元素之一的社群,才能算是真社群。
在了解了真伪社群的区别之后,作者提出了“好社群应有的5个元素”,也就是ISOOC原则,即同好Interest、结构Structure、输出Output、运营Operation、复制Copy。
首先是同好,也就是Interest,对某种事物的共同认可或者共同行为,是社群成立的前提。因为社群的形成需要纽带,同好往往就是这个纽带,正是这个东西,让社群成员找到了自己的同类。
那么,怎样的同好适合做社群呢?回到前面说的3个元素,要么你能给成员带来情感慰藉,要么他们在这个群体里能获得极大的快乐,要么他们在一起是因为现实利益,三者满足其一,这个同好才有连接力。比如品牌会员群有会员特权,这属于用利益来维系。蛋糕店也可以通过做蛋糕,给妈妈和小朋友带来快乐,通过快乐来维系。
另外,还要求同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从而能产生话题。比如手机发烧友,赛车发烧友,因为手机和赛车都可以改装,它们都有很多周边可以交流,从而产生了复杂性,因此可以持续产生话题。而比如微波炉就很难具有复杂性,因为实在没有话题可聊。
所以,同好是社区得以存在的连接点,它必须能满足人们的情感、快乐、利益3种需求之一,同时要有一定的复杂性,才能持续产生话题。
其次是结构,英文Structure,它决定了社群能不能存活,如果没有合理的结构,就算成员因同好而被吸引过来,也会愤而离去。结构包含了4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组成成员,也就是谁能加入这个社群。其次是交流平台,也就是人们在哪聚集,比如微信群,还有QQ群和YY等。接着是加入原则,也就是一个筛选机制作为门槛,来保证社群的质量。最后是管理规范,也就是群规,防止社群氛围被破坏。
接着,是运营,也就是Operation,它决定了社群的寿命。在建立了相关的结构后,就需要通过运营把它实现出来。一个好的运营需要具备“4感”。首先是仪式感,比如要有申请流程,接受群规,以及奖惩等,仪式感会给人庄重的威仪,让人遵守社群规范。接着是参与感,比如有组织的讨论,以及活动,让成员们产生互动,否则就不能称为社群。再次是组织感,比如对某个主题事务进行分工协作。最后是归属感,通过线上线下互动,保证凝聚力,让成员们意识到自己是这个社群的一份子。
接着是输出,即Output,社群的价值需要通过输出来反映,能不能持续输出价值是考验社群生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输出可以有很多形式,如自媒体、课程、直播、出书、活动、咨询、实体产品等等,只要是能进行有价值的产出即可。
最后是复制,即Copy,一个社群能不能壮大,能不能扩大规模,是由复制决定的。社群的复制有3种模式。
首先是俱乐部制,跟线下俱乐部一样,约定起止日期和服务内容,到期续费可以继续加入,比如作者的知识IP大本营,半年一期,每期3000块钱,以此类推。其次是加盟店制,就是在各地形成分舵,跟加盟店一样,但这需要强大的管理能力。最后是旗舰店制,它不追求规模的复制,而是和一批成员长期连接,不断向他们提供新产品和新服务,做深做透。
以上我们学习了社群的基本概念,真正的社群具备3种元素之一,要么是情感依赖,要么能给成员带来快乐,要么是因为利益而连接在一起。真社群要达到的目标是最大范围的社群成员满意度,而不是没有情感一味追求数量和规模的连接。同时,一个好的社群,必须符合ISOOC原则,这也是接下来,我们讨论如何打造一个社群的切入点。
我们来看看如何从0到1打造自己的优质社群。这里分两大步骤,定位和构建。
首先是定位,可以理解为动手执行前的策划。在着手开始之前,要先把很多事情想清楚,否则后面会出很大的问题。那么,需要考虑哪些方面呢?在这里,我们采用5W1H原则。
首先是Why,为什么要建立这个社群?建立社群肯定是为了有回报,可能是卖产品或服务,也有可能是为了拓展人脉,也有可能纯粹出于兴趣。但不管怎么样,任何行为背后都有动机,一定要明确建立动机,否则事后想要改变社群的基调就难于上青天了。
其次是What,你要给成员带来什么价值。别人要加入你,一定是因为你能满足他的需求,这里记住4个原则。首先,你提供的价值要抓住他的痛点,否则别人才懒得加入进来。其次,要具体描述你的价值,不能泛泛而谈。比如“来这里可以共同成长”,这个共同成长就太泛了,如果说“一起减肥10公斤”就具体多了。接着,要有回报的载体,也就是具体形式,比如是课程,还是书籍,还是分享会?最后,价值要有互惠互利的共生点,不能只是当做服务群一味地输出,要让运营者和成员之间有相互的回报,互相帮忙,产生互动。
接着是Where,你要在哪里建立你的社群?我们可能会自然地想到微信,但除了微信以外,QQ、YY、论坛,都是很好的载体,关键是考虑目标成员的习惯。你知道吗?95后不喜欢玩微信,他们喜欢玩QQ,如果你在微信上建立社群,目标群体是95后,那就很尴尬了。
然后是Who,你的社群成员是哪些人?一个社群的成员,必须志同道合,是同好者,才能产生连接。但是,如果都是一个模子出来的也很没意思,也要考虑成员的多元化,才能为社群带来活力。我们建议,社群成员必须包含以下7类人:创建者、管理者、参与者、开拓者、分化者、合作者和付费者。
创建者要有人格魅力,在某个领域让人服气,具有号召力。管理者能以身作则,顾全大局,维护群规,公正奖惩。参与者是多元化的一群人,他们的共同作用是激活群的活跃度,可以是牛人、妹子或者别的活跃分子。开拓者能深挖社群潜能,在不同平台对社群进行宣传和扩散,甚至和外界谈合作。分化者,可以理解为将来大规模复制社群时的超级种子,他们学习能力强,深刻理解和认同社群文化,熟悉构建社群的细节,是将来的“封疆大吏”。合作者是认同社群,有匹配和互补资源的人。最后是付费者,因为社群的运营是需要成本的,所以需要一些给予经济来源的付费者。
接下来是When,什么时候开始建,持续多久?一个产品都有生命周期的,社群也不例外,按作者经验,一个群的生命周期大约3到6个月,短的只有一周,即使是出于商业目的主动管理社群,而且运营非常好的情况下,通常生命周期也就两年。所以这里有2个启发:首先,在群死掉前将产品销售出去。其次,一旦群走到生命周期的尾声时,不要过度投入,不骚扰别人就是美德。
最后就是How,怎样变现。我们建群总是有目的的,实现商业价值就是变现,那么怎样变现呢?有很多种方法,比如提供产品或服务,收会员费,搞电商,卖流量收广告费,针对群成员的小众产品众筹,让群成员成为智库,和社群成员一起创业做产品写书等等,方法很多,不一而足。
通过以上5W1H原则,可以想清楚做社群的目的和计划。想清楚后,就可以开始构建自己的社群了。同理,构建社群,我们就要遵循ISOOC原则。
首先是找同好,即Interest。我们在前面的环节,已经想清楚了自己社群要吸引一群什么样的同好,现在我们要落实它,那么如何落实呢?首先想好一个社群名称,以及能打动目标群体的口号,也就是Slogan,然后设计一套适合自己的视觉系统,也就是VI系统,凸显一种仪式感和统一感。基于以上基础,可以考虑持续不断地输出,来吸引你的目标群体,比如制作推广海报,在朋友圈转发,或者跟罗振宇一样的60秒语音,以及输出周边产品、课程、电子书等,或者可以是某种活动,通过这些方式,你的目标群体就会嗅到同类的气味,从而被你吸引而来。最后还要懂得洗粉,不是什么人都让他加,一旦发现不是同类人就把他们请出去。
通过以上方法找到自己的同好者之后,就要着手构建社群规则,即Structure。
首先,入群要设置门槛,可以是收费制,可以是邀请制,可以让他写入群申请,总之一定要让他有所付出,知道这个社群来之不易。其次,入群之后,就要设置和告知你的群规、群礼仪,比如不能发广告,不能惹事,不能谈敏感话题等,群规用得好,能保持向心力。接着,对方入群了,应该做好社群用户信息收集,这样可以充分了解对方的状态和需求,作为改进社群运营的重点,以及某些服务跟进。接着,社群步入正轨后,需要建立运营团队,一些规模大的社群可以建立专门的运营小群,甚至建立全职团队,通过专业化的组织架构来管理。接下来,社群必须有淘汰规则,就像生命体需要新陈代谢一样,无论社群本身还是运营团队,没有淘汰机制,把鱼龙混杂的人留在群里,就会缺少约束力。
然后就是Operation,运营,只有持续的运营才能激活社群氛围。社群的运营是很需要成本的,精力也是很大的问题,而且不能急功近利想要变现,所以,运营需要耐心。那么在运营过程中有哪些注意点呢?
首先,要设计自己的运营计划。运营计划包括招募阶段、运营阶段和解散阶段,从招募开始,要招多少人,成本多少,这些是需要详细核算的,然后在运营阶段,要做好每周每个月社群活动的排期和实施,可以用Excel表格做出来,谁负责,什么时候,做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一目了然。最后在解散阶段,主要是做好社群资料归档,对成本进行统一核算,万一下次还要搞社群,就有现有的积累可以用。
其次,新成员加入社群后会有陌生感,所以下一步是打破陌生感,也就是“破冰”。如果新人入群7天内还没有说话,后面就很难再融入社群了。所以,建群的第一周就要鼓励新成员主动参与群聊,自我介绍是比较常见的方法。
在成员们破冰后,下一步,我们要试着创造不同成员之间的交叉连接。作者认为,判断一个社群质量的指标之一,就是成员之间交叉连接的程度,如果大家只是加了群,成员之间却没有两两连接,那么这就是个伪社群。所以,社群里面应该鼓励大家互相连接,除了浅层的连接如互加好友,朋友圈互赞等,也可以尝试一些深入连接的方式,比如一起去旅游,一起写一本书,线下见面参与活动等。
当群里的成员开始有交叉的连接后,我们还需要激活群里成员们的参与感。接下来我们谈谈增加成员参与感的方法。创造参与感有3个关键要素,时机、形式和互动。首先是时机,线上时间是碎片化的,不能保证每个时间大家都会有关注度,所以时机的选择很重要,比如上班前、中午午休时间、晚饭后等,大家比较有精力关注社群动向。其次采用难度低的形式,比如让人发语音念句英文诗句,乍看之下好像很简单,但谁手头能找到英文诗句呢?谁又能保证他当下所处环境,方不方便呢?所以这类形式是高难度的,也会影响成员的参与度。最后是互动,不能让某些成员自己唱独角戏,他们一旦觉得自己在自嗨,就马上没了热情。
当一个群的成员开始深度连接,并且逐渐产生参与感后,成员之间就会活络起来。接下来,经常举办一些活动,就是运营中的常用方法了。常见的活动,就是请大咖或者牛人来进行分享。这个嘉宾不一定要多牛,只要他有一技之长,有干货,能为成员带来价值即可,可以是群主自己,或者群里的牛人,或者外部邀请嘉宾,甚至就是成员自己轮番分享均可。在分享过程中,运营团队要做好策划和主持工作,保证环节畅通,给成员带来良好体验。
在运营过程中,我们会用到不少工具,其中最常见的工具,就是红包和打卡了。
首先我们来讲讲红包。红包是个非常好用的运营工具,但是如何使用红包,也是有技巧的。关于红包,这里有5个建议。
首先师出有名,不能任性,否则大家习以为常,就麻木了。有的群主每天早上发一个红包,美其名曰激活气氛,结果大家抢完就走,也不说话。反而在节日的时候,或者某个人有喜事的时候,或者为了特地奖励某个有贡献的成员,发个红包,才能真正地激活气氛。
其次要么够多,要么够大,不要只发几个包,一包1分钱,会引起成员的反感。我们建议发够多,但不要发大包,因为无缘无故让人抢大包,对于有底线的人来说是一种负担,还不如多发点,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第三是可以在群里发定向包,比如有的人默默做了贡献,或者刚好今天生日,与其私信发给他,不如群里给他发定向包,也有活跃气氛的功效。
第四是发红包注意时间,比如早上发红包效果就不好,大家抢完红包,就赶着上班,没时间跟你互动。反而午休时间,节假日,下班时间等,效果就比较好。另外,正常休息时间也不要发,比如睡觉前,你一发,大家兴奋了,就更影响休息了。
最后,红包可以用做奖惩的工具。比如某个人做了分享,完成了群任务,给其他成员做了贡献,就可以给他发红包作为感谢,而有的成员破坏了群规,比如在禁言时间说话,也可以让他发红包,不仅起到惩罚效果,还给大家带来欢乐。
除了红包,另外一个常见的运营工具就是打卡。打卡的目的是全体群成员为了养成一个好习惯,而承诺持续努力,于是通过打卡来互相激励,这种方式很有利于调动社群的积极性,并带来正能量的氛围。打卡的玩法繁多,没有定式,但也有一些注意事项。
首先,打卡要有大家能达成共识的主题,比如一起晨练,一起学习,一起背单词等。如果主题都不明确,何谈形成打卡氛围。
其次,动作要有可操作性,比如你让每个成员早起念英文,这就很难,因为早上赶着上班,还得准备英文,你还让他念出来,你让旁边的人看了怎么想?所以,这种打卡其实是缺乏可操作性的,理所当然地也影响到成员的执行。
接着,打卡要有交互性,而不是自嗨,成员才会乐于参与。
再次,形式多元化,不一定非要强调人人打卡。尤其高素质人群都很忙,让他们天天打卡更不现实。
最后,打卡需要互相鼓励,因为打卡的目的在于坚持,培养一种习惯,这其实是很难的,而打卡的意义也正在于此,与其一个人来,不如一群人来,所以互相鼓励很有必要。
以上是运营的环节。运营起于计划的设计,然后招募成员进来,让他们破冰,帮助他们创造深度连接,并获得参与感,还可以举办群分享给他们提供价值,这些是社群运营的主体内容。我们还特别提到了两种常用的工具,那就是红包和打卡。
说完了运营,接下来就是Output,输出。社群积累了自己的品牌后,就要有对外输出,才能体现社群的价值。有3种输出方式可供参考,分别是品牌媒体、品牌活动和品牌产品。
首先是品牌媒体,不仅仅是微信公众号和微博,还有头条号、大鱼号、百家号等等。还有的社群有自己的表情包,这是一种很潮的品牌媒体。
其次是品牌活动,比如“吴晓波读书会”就是典型例子,品牌活动可以让社群的名气越来越大,然而目前最大问题是,很多社群的活动没有沉淀,每次都是跟风,做一次内容爆款,或者每次都要重新策划,其实是没有效果的。
最后是品牌产品,可以是课程,可以是书籍,可以是其他产品。
构建社群的最后一个环节是Copy,复制,也就是将小社群做到大社群。然而,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社群的最重要目的是实现成员的满意度,纯粹想要扩大规模是不正确的想法。所以,在打算扩大规模之前,首先要问自己一个问题,做大规模的时机到了吗?那怎样才算时机成熟呢?有2个问题值得思考。
首先,是否做好了扩大运营的人力、财力、物力准备?社群运营是有成本的,扩大更是要有成本的,最大瓶颈是运营人才的难得,没有合适的运营人才,扩大规模会马上引起失控,导致口碑下降。
其次,是否形成了自己的亚文化?比如前面提到,大家的表情包,以及聊天语气,一些内部的梗,都是亚文化的体现。资源是会枯竭的,只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这是社群生命力的核心。否则在复制过程中,就容易走形。
所以,只有准备了足够的运营人才,以及相应的财力物力支持,才有社群复制的物质基础。而社群有自己的亚文化,才能保证社群复制过程中不走形,不会影响社群的口碑。
除了线上的复制,我们可以考虑线下的复制。其实,线上社群必死,是一个难以破解的难题,而延长社群生命周期,打通线上线下必不可少。线下见面带来的温情、互动、粘性,也是线上所无法代替的。
那么,如何举办好一场线下沙龙活动呢?
线下沙龙分为5个步骤。
首先是筹备期,搭建线下团队,撰写规划方案。然后是启动期,确定嘉宾并与之对接,确定嘉宾的时间,以及活动需要的流程、物料等一切准备。接下来是宣传期,如微信、微博、豆瓣同城等,均可发布活动信息,甚至可以邀请媒体一起参加活动,增加后续报道。接着是进行期,也就是活动当天,需要做好场控。最后就是复盘期,复盘很重要,看看自己哪些地方没做好,哪些地方要改进。线下的连接更为紧密,内容更为丰富,一旦线下活动在试点城市做得成熟了,就可以复制到更多城市,这也是社群复制的方法。
以上,我们通过5W1H原则完成了社群的定位,并通过ISOOC原则谈到如何打造自己的社群。最后,我们要想办法将社群变现,通常来说,有5种变现模式。
第一种是产品导购,比如在社群里卖东西,卖课程,卖服务等。要采取产品导购方式变现,要注意3个前提。
首先是你要导购的产品必须足够好,如果低于社群成员的预期,你就要以透支社群信任度为代价,久而久之,就会引起社群成员的反感,从而会离开社群。其次是社群要有足够的凝聚力,才能进行有效转化,否则,他们会觉得这个社群就是用来发广告的,抵触心理就会比较强,所以,运营好社群是变现的前提,只有维持社群的向心力,并提供优质的产品,人们才会接受一定程度的产品变现。最后就是要先诱导出大家的兴趣,而不是一上来就推销,比如先分享有价值的内容,在社群里引起关注,比如分享某个免费的课程,有兴趣的可以继续购买课程进行系统学习,再比如组织一场免费的研讨会,大家意犹未尽之际,再推出收费的研讨会,这样的购买率才会高,否则一上来就推广,人们就会觉得你就是来发广告的。
进行产品变现,不一定要在自己的社群里进行,比如你是卖动漫周边的,你不一定需要自己搞个动漫爱好者社群,你只要能加入相关的社群就行了,加入之后,成为社群里的活跃分子,今天跟大家聊聊最新的动漫作品,明天发起一场动漫角色人气投票,久而久之,你就能融入社群,获得大家的信任。
那么,我们如何找到别人的社群呢?
第一种方法是线上搜索,比如搜索动漫的QQ群,微信群,相关的微博和贴吧等,第二种方法是线下活动,比如动漫展,cosplay展等等,你可以认识很多社群的铁杆成员,和他们成为朋友,有了这些朋友的引荐,你进入动漫圈子就更容易了。
第二种变现方法是众包能量。所谓众包能量,就是利用社群粉丝的力量,集众人之力,帮助你完成某个任务。
比如,不管你开发了一项新课程,还是写了一本新书,还是一个新APP,你总是需要第一批用户的,这就是所谓的种子用户,种子用户的特点是能够与你深度互动,给你足够的支持,他们愿意帮你在微博和朋友圈中分享,从而引起裂变推广。
再比如,一个知乎上的大V刚在得到开专栏的时候,他的粉丝就会帮他点赞,粉丝团的黏性可以轻松帮他在新平台进行卡位。你想要在微信群里刷投票,认可你的人也会义不容辞,纷纷集赞,试想,如果没有这种情感维系,只是在群里发个链接就讨要投票的话,轻则没人搭理,重则剔除出群。
所以,为了在需要的时候有足够的众包能量,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平时多为大家提供价值,多为大家服务,在需要别人帮助你之前,先帮他们点赞,帮他们转发。只有和社群成员之间的情感维系,才能引发具有能量的传播。
第三种叫创意孵化,社群就像你的智囊团,当你要开发一个知识产品的时候,或者遇到困难需要大家群策群力的时候,就可以在群里面咨询大家的看法。由于社群的情感纽带,成员们愿意给予中肯的建议,也能容忍产品的缺陷,否则,没有经过智囊团的反馈就匆匆忙忙对外发布,那代价就太高了。
创意孵化有3种模式。
首先是头狼战术,一只狼的战斗力比不上狮子老虎,但是狼群协同作战能力很强,一个社群总有一些能力强,三观契合的成员,在这些成员里,就会产生头狼的角色,比如这个事你主导,那个事我主导,其他人都会配合,平时就要注意培养这些“头狼”,并积极支持他们发现社群里的其他人才,一旦需要,就能冲锋陷阵。
其次是攻城战术,一个与社群主题相关的挑战,会引起高手的兴趣,比如,作者曾经接到某个节目的PPT制作任务,对方只提供了3张照片和一段文字,结果,正是这种自由发挥的空间和高手过招的兴趣,引起了社群成员的响应,一个晚上的时间,作者就收到了108份PPT的创意。
最后是悬赏战术,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直接给奖品,给报酬,也能引起大家的参与。
接下来我们再看第四种变现模式,能量互换。也就是说,当你的社群运营得不错的时候,你可以和别的组织一起举办活动,甚至资源整合。
比如,传统的图书价值链,是作者写书,然后出版社出版,然后拿到书店去卖给读者。而现在,有的出版社就会和能够输出的社群合作,比如PPT高手社群,通过送书给社群成员,由社群成员输出为精美的读书笔记PPT,随着这些精美PPT的广泛传播,书籍和社群都得到了宣传,成员得到了免费赠书,还因为PPT作品的传播打响了个人名声,这是一个多方共赢的合作。
第五种变现方式是生态孵化,指的是社群参与到不同的产业链中,从而发展出一个商业模式。
比如社群负责人本身就擅长服务和运营,但是没有产品。一些知识型人才可以创造课程,但是没有听众。一些大咖有流量,有粉丝,但他们没有时间去创造课程。那么,社群负责人就可以联合一些能打造课程产品的老师,并通过自己服务粉丝的经验,制定课程标准。老师们只需在这个标准下开发课程。而大咖们可以把自己的流量进行变现,却不用费神自己运作。这个社群就发挥了平台的作用,整合老师、大咖,共建了一个课程品牌。这就是通过资源整合,打造生态链的例子。
好了,说到这里,今天的内容就差不多了。我们学习的是《社群营销实战手册》,这本书教你如何打造自己的优质社群。
第一部分,我们讨论了社群的定义,只有给成员带来满意度才算真社群,而那些一味扩大规模,贪图流量的是伪社群。社群必须通过3个元素之一来维系,分别是情感依赖、快乐或者现实利益。同时,我们还介绍了作者原创的ISOOC原则。
第二部分,我们讨论了如何打造自己的优质社群。在着手打造之前,要先做社群定位,我们通过5W1H原则,讨论了建立一个社群的目的、价值、交流平台、成员、时间和变现方法。在策划好社群后,我们又讨论了如何通过ISOOC原则,从0到1打造自己的社群。
第三部分,我们讨论了社群变现的5种模式,分别是产品导购、众包能量、创意孵化、能力互换和生态孵化。
好,以上就是《社群营销实战手册》的主要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同时也欢迎把今天的内容转发给你的朋友,帮助他们也掌握打造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