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阅读》第一次预习作业

在第一次预读完《教师专业阅读》这部分内容后,我感觉收获颇丰,以前曾经困扰自己而不得解的几个问题,都在这里面大致找到了症结所在。

书中,魏智渊老师提出了“教师专业阅读五大根本假设”,分别是:

1、与任何一个具体的专业领域而言,存在着一个最合理的知识结构。

2、专业发展必然会经历一种“浪漫——精确——综合”的有机过程。

3、一门类知识的掌握都存在着一条由浅入深的路径。

4、对每一个教师而言,都存在着一条独一无二的阅读路径。

5、在特定的发展阶段中的具体老师,面对特殊的场景,一定有一本最适合他阅读的书。

这五条假设分别强调了阅读的时间性、空间性、个性与共性以及其变化性,既突出其不同特点,又相辅相成,有共通之处。

对于这五条假设,我觉得第二条“专业发展,必然会经历‘浪漫——精确——综合’的有机过程”是我感受最深,也是可以将此假设一以贯之的重要内容。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生中说道:“生命本质上是周期性的”。我觉得这是生命体的一个根本特性。魏老师曾把教师专业阅读专业地图比作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有自己“大脑”和“四肢”,有自己的“记忆”或“经验”,是全息的,且不断处于更新变化中,那么,受这份阅读地图指引的专业阅读也因此形成了一定的周期性。

这种内在的无法逃遁的发展结构或者说节奏,用教育家怀特海的理论,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一种“浪漫——精确——综合”的有机过程。

浪漫阶段是专业发展的第一个时期,对事物(知识)的整体的直觉的把握阶段(感受信息)。这个时期的特点丰富,惊奇和热爱。精确期是掌握精确的知识细节进而领悟原理的阶段(掌握知识),综合期是摆脱知识细节而积极运用原理阶段(形成智慧)。

自己在师范之前,接触到的书并不多,所以,一直觉得自己读书的“童子功”有所欠缺,当然,所幸的是当时处在浪漫期的自己虽然阅读视野比较单调贫瘠,却没有丧失对阅读的热情。

我从师范毕业以来,一直教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忆起自己初登讲台时,热情有余而理智不足,虽然还不清楚课程理论与授课技巧,但是每次上课都全力以赴,尽可能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希望可以吸引孩子们,常常三四个课时才讲完一篇文章,会不自觉地把很多和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都补充进去,一股脑儿地和学生分享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直观感受,总是侃侃而谈而少节制,有时候跑偏也不以为意,只要师生尽兴,就觉得满足,对学生也是真诚以待,每天都充满了惊奇。这个时期自己完全对教学的热爱和文学青年的背景去上自己的语文课。

这一阶段的阅读也集中在文学作品上,因为毕业后紧接着报名参加自学考试,在取得了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科及本科文凭的同时,也更系统地学习了相关的本体性知识。很多外国文学作品是在这段时间接触的,《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简爱》等都是这段时间接触的。

不过,我看书全凭喜欢,本身自认为有一定的阅读习惯,到一个地方,如果有书的话,那么最先吸引我的肯定是这里的书,不管是否认真去看,总爱翻一翻,先挑喜欢的读,当然如果没有,随便一本杂志,一份报纸都看的进去,聊胜于无嘛!

后来选调进城后的一段时间内,一下子接触到了更多的书籍,因为获得信息的丰富性与碎片化,再加上自己的甄别鉴赏能力有限,忽然感觉自己读到的很多内容,有时候观点是相悖的,而自己读到这个觉得说的有道理,再读那个觉得说的也不错。自己觉得就如金庸的武侠小说里面描述的有两股真气在体内乱窜,而自己却无法将它们调动汇聚起来。

现在想想,那段时间,把自己当成了容器,只是堆积却没有沉淀,经过反思,逐渐有了“少即是多”和精读的概念。

后来通过预习课程资料,我觉得可能是自己任由信息在头脑中堆积,却没有给他们以意义的选择和组织,只有当知识以合一的方式被组织起来,形成系统性,看似某一小块知识,却有一个宏大的背景,也正因为有这个宏大的背景,这一小块知识才能够发挥最大的功用,才能真正去解决问题。

现在加入了新网师之后,也慢慢开始啃读一些语文课程理论和学科教学理论,开始从文学性作品过渡到专业发展类作品,如《陶行知教育名篇》《56号教室的奇迹》等作品,也愿意涉猎一些根本性书籍,近期,很期待读王荣生的《语文课课程论基础》一书。

自己觉得现在正处在浪漫期向精确期过渡的时期,当然,这不是严格的界限,因为我知道,它们是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每一个阶段其实同时又都包含了“浪漫——精确——综合”这一过程,每一个大的阶段中同时有包含了若干小的有机过程,循环不已地向前发展,贯穿职业生涯始终。

我希望自己拥有足够丰富的浪漫时期,并能够进入足够清晰和深邃的精确时期,最终进入足够丰富和开放的综合时期,形成足够卓越的专业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0036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师专业阅读》第一次预习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