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话说有一天,诸葛亮到东吴作客,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其实,这是诸葛亮先生要掂掂东吴的分量,看看东吴有没有能人造塔。那宝塔要求非常高啦,单是顶上的铜葫芦,就有五丈高,两千多公斤重。孙权被难住了,急得面红耳赤。后来寻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铜葫芦模型的人,便在城门上贴起招贤榜。时隔一月,仍然没有一点儿下文。诸葛亮每天在招贤榜下踱方步,高兴得直摇鹅毛扇子。那城门口有三个摆摊子的皮匠,他们面目丑陋,又目不识丁,大家都称他们是“丑皮匠”。他们听说诸葛亮在寻东吴人的开心,心里不服气,便聚在一起商议。他们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终于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个葫芦的样子。然后,再用牛皮开料,硬是一锥子、一锥子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在浇铜水时,先将皮葫芦埋在砂里。这一着,果然一举成功。诸葛亮得到铜葫芦浇好的消息,立即向孙权告辞,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三个丑皮匠,胜过诸葛亮的故事,就这样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谚浯。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三个普通的人智慧合起来要顶一个诸葛亮。其实,臭皮匠和诸葛亮是没有丝毫联系的,“皮匠”实际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第“副将”这句俗语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竟把“裨将”说成了“皮匠”。

组合自己的经历谈变对“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三个认识层级。

第一阶段:看山是山

上小学时学会此谚语,老师说这是表现“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

后来看《地道战》等敌后游击抗战剧,发现我们可敬的毛主席也提出要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打一场人民的战争。

听了老师与伟人的话,我对此谚语深信无疑,同时做为普遍群众的我,内心也充满了无法的骄傲与自豪呀。


第二阶段:看山不是山

毕业参加工作,通过不断努力,从一名小程序员,慢慢成长为一名企业高管,从之前只关注具体的业务工作,到开始关注产品创新、企业发展。

这时突然发现一个现象: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一个无比牛逼的老板(CEO)。

如苹果的乔布斯,华为的任正非、阿里的马云、360的周鸿祎、海尔的张瑞敏、微信的张小龙等。

最近最牛的故事是:稻盛和夫拯救日航

2010年1月,日本航空公司因为经营陷入困境,不得不向东京地方法院递交了破产申请。为了拯救日本航空公司,日本政府邀请了有“经营之神”之称的京瓷公司创始人稻盛和夫出任日本航空的董事长,年近80岁的稻盛和夫先生欣然应诺。在他的领导下,日本航空公司在实施一系列“重建计划”后,在宣告破产重建的第二年,就实现了扭亏为盈。 

日本航空公司是日本乃至整个亚洲规模最大的航空公司,世界第三大航空公司,世界500强企业之一,拥有3万多名员工。

说好的“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呢,为什么3万人顶不了一个80岁的稻盛和夫!

第三阶段:看山还是山

各种打怪升级之后,终于有点顿悟的感觉。

人类社会的进步本质上有两股力量:伟人的力量 + 群众的力量

伟人的力量:进行重大知识与认知的革新(哲学、科学领域),如亚里士多德、达尔文、牛顿、爱因斯坦等,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

群众的力量:进行工具、方法的创新与应用(技术领域),如中国民间不断发展的印刷术、瓦特根据牛顿力学完善前人的蒸汽机等;同时守护人类发展的正确方向(防止伟大但邪恶的人对人类的破坏,如希特勒)。

回到“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它本身强调的是群众的力量。

毛主席是一代伟人,他在抗日战争时期力排传统军事专家(以苏联专家为代表的正规军事打法)革命性的提出游击战做为作战方针大计,但具体如何因地制宜的开展游击战,就需要发挥群众的力量,这样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等各种创新型的战法都被群众创造出来了。

同样回到企业组织中,一样需要两股力量共同作用,才能把一个产品、一个企业做好。

企业中发挥群众的力量的形式有:结构化研究、扁平化管理等

培训中发挥群众力量的形式有:行动学习等


总结

谚语还是那个谚语,我们对它的认知形式上是我们知识了事物或规律的内涵与外延,优点与缺点。

但本质上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能力(认知能力)不断提升的结果,我们由一个普通的谚语,不断向上追问思索,才会发现更多的知识空间。

有了更宽广的知识空间,才会尽量避免我们的认知局限:你有一把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的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