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之爱情:既然不是你,那么是谁也无妨!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犹记小桥初见面,柳丝正长,桃花正艳。

这或许就是老白的初恋吧……

这两天读了白居易的《长恨歌》又刷了一遍《妖猫传》真是感叹他的情感会如此层次分明!可以写出普通老妪都能读懂的写实诗,抨击现实社会的动荡,残忍。也可以写出那种至深至情的诗歌

长恨歌-有种叹息帝王情的无奈但是确是弥足珍贵的爱情,也许是我们每个凡人心之向往的爱情吧。唐明皇和杨玉环的相遇如果不是在帝王家该有多好。帝王的宠爱到极致时就是悲剧的开始!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他们终究错过了。

我们知道白居易是做过官的,官至刑部尚书,历任杭州,苏州等地刺史,曾要求革除弊政而遭权贵记恨被贬。白居易有一个故事传得很响,就是他写好一首诗后,会拿给村中的老奶奶听,老奶奶能够一字不差的听懂诗的意思,这首诗才算创作完成。所以我们现在去看白居易的诗,用词都非常朴素,不像李白、李贺那样动不动就天地鬼神,浪漫奇诡,反而有点偏向于王维,只是和王维又不一个风格,一个是红尘之内的民间疾苦,一个是红尘之外的桃源风光。

我们先来看看白居易的最被人传颂,津津乐道的一首诗《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天宝之乱以来,杨、李故事成了文坛的热门话题。特别是白居易的《长恨歌》问世以后,唐宋两代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对这段历史进行反思……到金元易代之际,剧作家们对杨、李故事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其实我也有想过为什么杨李悲剧总是被后人探寻不止。从前人的种种作品到现代的《妖猫传》,人们会诧异为什么一个皇帝保不住一个美人,会好奇这其中是爱情还是权利。

毫无疑问地,乱世来临,一个美人只是,也只能是牺牲品而已。至于什么爱情,要不是白居易的诗写的太好,我真的从来不信杨李悲剧作为爱情大加传颂的那些诗文的。

这里还有一点:《长恨歌》某些句子凄清幽怨确实动人,但全诗多重结果性描述,也许会造成每个人读出的感觉都不同。(就比如有人看出国政治乱,有人看出什么无尽哀痛……)

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


诗的主题是“长恨”。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起第一部分,叙述安史之乱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终于得到了杨氏。而杨氏由于得宠,鸡犬升天。并反复渲染玄宗之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

  “六军不发无奈何”起为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眉马前死”是悲剧的形成。这是故事的关键情节。杨氏归阴后,造成玄宗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诗以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

  “临邛道士鸿都客”起为第三部分,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渺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渲染了“长恨”的主题。结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


到底诗人恨的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是诗人他自己的爱情!

所有的文学作品,所表达的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说,既是写别人,同时也是写自己,也是自己内心的一种想法。剧各种史料分析《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前因后果如下:

白居易是“唐代三大晚婚诗人”中,结婚最晚的那一个。究其原因,是与他自身的经历多少有些关系。白居易是一个钟情的人,他和李白,杜甫都一样,他是晚婚,在这三人里他结婚最晚,他与他的初恋的坎坷爱情故事持续了大半生。他在11岁在宿州符离居住的时候,认识了领家女孩(正应了这句: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这个女孩叫什么呢,叫湘灵,这女孩姓什么还真不知道,这名字听着就特别像神话里的人物,湘灵不仅长的可爱还懂音律,这一点很重要!所以她跟白居易是青梅竹马的爱情,持续到什么时候呢?持续到白居易19岁,湘灵也15岁了,他们俩之间差4岁,那么白居易曾经做过一首诗,就叫《邻女》,说的就是这湘灵,他说:

娉婷十五胜天仙,

白日嫦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

碧纱窗下绣床前。

他表达了对这个女孩的爱意,这首诗很有意思,他说她白日姮娥,说她是白天的嫦娥,旱地莲,一般莲花都长到水池里,都长到水中,他说她长在陆地上,就是少见的意思,尽管白居易这么认为,但是白居易的妈妈反对,然后觉得门不当户不对,湘灵也是这样,怕高攀不上白居易,就没有跟白居易谈婚论嫁,结果这白居易就赌气,一直耗到多大呢?耗到35岁,35岁不要说在唐朝,就是在今天,一个男人到35岁没有结婚也已经很爱晚了,甚至有的资料说他到37岁才成亲,在这期间白居易至少为这个青梅竹马的湘灵写过三首诗,其中有一首叫《寄湘灵》,还有《寒闺夜》,《长相思》等等,后来白居易结婚以后,到了44岁的时候,又碰见了湘灵,据说两个人抱头痛哭一场,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见过湘灵,就是搬家了,这些事也是时过境迁,这个20多年的感情历程,白居易这个没能修成正果,湘灵后来也不知所踪,就不知道到哪去,也找不着,44岁,白居易44岁以后就再也找不到湘灵了,那么可能正是这种情感才能使白居易在《长恨歌》的创作中找到共情。

所以才会有了最后两句: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此处的“恨”,点名主旨,此恨非彼恨,它不是国仇家恨,也不是诗人的愤世嫉俗而表现出来的恨意,而是无尽思念之恨,无法长久之恨。恨自己再也无法遇见湘灵,就像现在影视剧中很多男主一样为了等待自己儿时的玩伴,一等就是二十甚至三十年,这份纯粹美好和单纯的初心,我想是大多数真正懂爱,深情之人的共性,比如近代的徐志摩,金岳霖与林徽因的爱情故事也是如此,发展到最后往往都是悲情收场。当然也有才子佳人相敬如宾,琴瑟和谐,相守一生的美好例子,如《凤求凰》的作者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所以面对求而不得的人或事情的时候我们也没必要强求,尽力就行,只要自己努力过,争取过就不会后悔,生活还在继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白居易之爱情:既然不是你,那么是谁也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