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读书笔记(十三)

      此记第六十七至第七十三篇。此记中名篇名句较多,所以偏长,《古文观止》中的周文(含战国)共73篇,后面便是汉文、六朝文、唐文、宋文、明文等大一统之后的文字,与周文相比少了些稀奇趣味,也少些晦涩。

      第六十七篇《鲁共公择言》,鲁共公在梁惠王宴席上说的一番话。从前,禹喝了仪狄酿的酒,觉得很甜美,于是疏远了仪狄,决定戒酒,并说后世必有因饮酒亡国的人。齐桓公吃了易牙做的美食,饱食而睡到天亮,说后世必有因贪图美味亡国的人。晋文公得了美女南威后,三天忘记上朝,就推开南威并疏远她,说后世必有因贪图美色而亡国的人。楚庄王登上章华台,看见远处的崩山大江大湖十分喜悦,于是发誓再也不登台,并说后世必有因大修宫殿园林而亡国的人。如今梁惠王面前有美酒美食美女美景,能不警惕吗?

      这篇文章写得夸张了点,道理是很好的,要求人能克制住自己的欲望,尤其是正在欢乐的时候,这也是传统文化中对君子的要求,即懂得节制,尤其是克己。

      第六十八篇《唐雎说信陵君》,此篇仅百余字,意在劝人谦虚谨慎,不居功自傲。信陵君立大功归来,赵王亲自来迎接,唐雎劝信陵君说:别人憎恶我,我不能忘掉,我憎恶别人,需要忘掉;别人对我有恩,我不能忘,我对别人有恩,需要忘掉。现在您立下大功,赵王亲迎,我希望您把这件事忘掉。

      第六十九篇《唐雎不辱使命》,此篇也只有四百多字,但出了些名句。秦始皇想用五百里土地换取安陵郡五十里的土地,换只是借口,实际上是占据,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谈判。秦始皇说:我刚灭了魏国和韩国,现在拿十倍的土地换你安陵,你别不识好歹。唐雎说:这是祖宗传下来的,就是拿千里土地也不换。秦始皇怒道:你知道天子之怒吗?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说:你知道布衣之怒吗?专诸刺杀吴王僚,如彗星袭月;聂政刺杀韩傀,如长虹贯日;要离刺杀庆忌,如苍鹰击于殿上。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匹夫之怒血溅五步即出自此文)。唐雎说着就拔剑而起,吓得秦始皇跪着道歉说:先生消消气。横的怕不要命的。

      第七十篇《乐毅报燕王书》,本文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史官记述,简单交待了乐毅破齐和奔赵的经过,后一部分是乐毅饱含忧愤的书信。

      燕王哙效仿尧舜,把王位禅让给大臣子之,遭王族反对导致内乱,齐宣王趁机攻打燕国取得胜利,燕昭王即位后决心复仇,筑黄金台招揽人才。齐宣王死后齐湣王即位,齐湣王骄傲好战,发动垂沙之战大败楚国,函谷关之战大败秦国,吞并富有的宋国,自称东帝,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并周室,自称天子,四面树敌。燕国大将乐毅率领燕、赵、魏、韩、楚五国联军大败齐国,占齐国七十余城,还剩三城(聊城、莒、即墨)未攻下时,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齐国大将田单用反间计,燕惠王误以为乐毅欲自立为齐王,派骑劫取代乐毅为将,乐毅逃到赵国。田单以火牛阵大败骑劫率领的燕军,收复七十余城光复齐国。燕惠王十分后悔,害怕赵国用乐毅攻打燕国,派使者和乐毅说:先王把举国托付给将军,将军为燕国立下大功,我怎敢忘?我让骑劫代替将军,是考虑到将军常年在外风餐露宿,想让将军回来休息休息商量国事。将军误会了我的意思,同我有了隔阂还抛弃了燕国,但将军这样怎能报答先王对将军的厚爱呢?

      乐毅回信说:臣不才,不能严守先王教诲,顺从您的心意,恐遭杀身之罪,损害先王知人善任的名声,也使您陷入不义,因此奔赵。自己宁愿背着不肖的骂名也不肯辩解。我怕您不明白先王对我的信任和我对先王的忠心,因此写这封信。我听说贤明的君主,按功劳和才能而不是亲疏远近来赏赐提拔。我听说先王的人才政策非同一般,因此来到燕国考察,承蒙先王抬举,从众人中提拔我为卿。先王想攻打齐国复仇,我出主意说要联合天下的力量才能对付齐国,代表先王拉拢了赵、魏、楚等国,顺利击败了齐国,先王觉得我能顺从他的意志,割地封我为昌国君。我不才,认为只要认真听先王的命令和教诲就没错,所以没有推辞。

      我听说贤明的君主功业建立起来就不会废弃,有远见的贤臣不会毁坏辛苦成就的名声,先王辞世时告诫后代,用意深远。执政大臣能遵循法令使政权平稳过渡百姓安康,这些都是能传之后世的。我听说善于开创事业的不一定善于守成,善始者不一定能善终。吴王阖闾听从伍子胥的建议大败楚国,但继任者吴王夫差却把伍子胥的尸体装进口袋沉江。夫差不懂得伍子胥的远见,伍子胥没有早发现两位君主不同的胸怀。保存性命和功劳,以显示先王的业绩,是我的上策,我最害怕遭受诽谤责难,破坏先王知人善任的美名。帮助赵国攻打燕国以谋取私利,违背我做人的道义。我听说古代君子,绝交后也不说人坏话,忠臣受冤屈离开本国,也不通过诽谤国君来洗刷自己。我虽不才,但多次从贤人那里受到这些教育。我怕您听信周围亲信的话,不能看明白我这个被疏远了人的行为,因此斗胆写此信,望您明察!

      第七十一篇是传说中的《谏逐客书》,秦相李斯所作,同样是关于人才引进的。韩国派水利学家郑国来秦国,劝秦王嬴政大修水利设施以消耗秦国国力,被秦国人发觉后,秦王准备驱逐所有的外国官员,时任客卿李斯上书劝谏。话说郑国这个人修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郑国渠,帮助秦国大后期的发育。

      李斯写道:秦穆公招揽人才的时候,从西边的戎族选拔了由余,从东边的楚国得到了百里奚,从宋国迎来了蹇叔,从晋国请来了丕豹和公孙支,秦穆公重用这五人,得以吞并二十多个小国称霸西戎,秦孝公用商鞅变法使国家强盛,秦惠王用张仪的计策得到了大片肥沃土地,拆散了六国的何总联盟。秦昭王用范雎巩固王室权力,蚕食诸侯,使秦国成就帝业。假设没有这些他国来客,秦国不会如此强大。如今陛下喜爱的宝玉珍珠佩剑骏马美女歌舞,都不是秦国出产,用人时不像用物时那样看是否适宜正确,只看是不是秦国人,这不就说明您重视女色、音乐、珍珠、宝玉却忽视人才。名言来了“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土地本不分南北东西,人民本不分本国外国,四季富庶美好,鬼神都来保佑,这是三皇五帝无敌于天下的原因。如今您驱逐客籍人去辅助其他诸侯,使得天下有才能的人不敢来到秦国,给敌国增加力量,国家就要危难了。

      于是秦王嬴政废除逐客令,恢复李斯官职。后李斯助嬴政统一六国,官至丞相,秦始皇死后,李斯被赵高诬陷杀害。

      第七十二篇《卜居》,出自《楚辞》,应该是屈原所作。屈原被放逐三年后,心情烦闷,拜访郑詹尹。屈原问:我是该朴实忠诚、真心待人呢,还是应酬世俗图个名利?我是该直言不讳还是该同流合污?我是该远走高飞保全本性还是去阿谀奉承……连续发问以诉苦,这一段出了个成语“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用网红鸡汤文来翻译就是“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詹尹也造了个成语来回答屈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事物总有他的不足,智慧总有他的局限,术数又是弄不清,神灵也不总是灵验。用君之心,行君之意。Fellow your heart。

      第七十三篇《宋玉对楚王问》,楚辞两大家,上篇屈原,本篇宋玉,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这一系列成语出自此篇。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是否有不检点的行为,怎么那么多人议论?宋玉回答:是有这种情况,希望大王宽恕,并听我说完。

      有位在国都唱歌的人,一开始唱下里巴人,有数千人跟着唱,唱阳阿薤露时,有几百人跟着唱,唱阳春白雪时只有几十人跟着唱,再往后唱得变化无穷时,只有几人能跟着应和了。其曲弥高,其和弥寡。篱笆间的鸟无法和凤凰一样知道天之高阔,水洼里的鱼无法和鲲一样得知江海的宽广。那些平庸的俗人也无法了解我的作为。

      第四卷战国文自此结束。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文观止》读书笔记(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