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道德

讲笑话的三种方式:

1.我在外面出差,老婆说要去闺蜜家,可她的闺蜜在我的床上。

2.趁老公出差,我特意去找闺蜜玩,我们真是心有灵犀,她家里居然有一条跟我老公一模一样的睡衣。

3.真是不巧,他在写第一条笑话的时候,刚好他老婆来了!

如段子所讲,道德并没有绝对标准,不同个体间的认知水平大不相同。

Q1:偷窃有罪吗?

一般认为,偷窃干扰公共秩序,侵犯个人财产,严重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毫无疑问有罪。

Q2:出轨有罪吗?

出轨属于个人行为,他人无权干涉,所以婚外情无罪。

Q3:既然偷窃有罪,为什么偷情不属于犯罪呢?

如果要衡量出轨带来的后果,法律根本做不到。

一个人为了另一个人而哭泣,属于主动意愿,与通常所说的精神损害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使某个人的情感受到了很大的损害,那也是“主动的”,所谓“主动”指的是“自作自受”。

法律与道德就像两个圆,时而相交,时而远离,各自独立且管辖范围有所差别。

法律上的事都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而道德问题却总处于混乱状态,其主要原因有二:一,缺乏标准,二,缺乏权威,这里所说的权威指的是拥有强制约束力的手段,显然,没了上帝,谁也不具备坐上审判席的资格。



流动的道德——情绪。

人们一直深深忌惮着隐藏在身体内部的“见不得人”的部分,它蛰伏在暗处,蠢蠢欲动,与情绪、意识、生理构造、外部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

意气用事,感情用事,义薄云天,义字当先......许多时候,人们很容易忽略自己有颗大脑,冲动者凭着感觉做事,一股子热血,一阵后怕,终究容易犯错。

情绪是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受意识、生理、外部环境的制约,同时反作用于意识与生理,甚至能扭曲客观的外部环境。

1.意识与情绪的关系——暗示、偏见、臆想等均会加强当事人的应激程度。

人的精神没有固定的形态,它十分擅长于提出假设,比如嫉妒情绪的产生,通常与个人的心理暗示有关,本来不存在的事情无中生有,被暗示者莫名承受嫉妒带来的痛苦。

偏见根深蒂固,与当事人的家庭教育、个人经历、认知水平等相关,比如男人化妆,在当下时代并不稀奇,但就是有很多人无法接受,甚至于破口大骂。

臆想通常产生于人的精神内部,它比暗示更加强烈,更加具体,心理暗示只会提供模糊的观点,而臆想却能创造一个完全的虚拟世界,迷失者沉溺其中,欲罢不能。

2.生理与情绪的关系——身体状况、生理结构、激素分泌水平等会对情绪造成无法预估的影响。

健康的人与生病的人不同,其中也包含精神世界的健康状况。

不仅如此,同一个人在不同的身体状况下,情绪的稳定程度通常会发生大的改变,越是虚弱的人越容易情绪失控。

生理结构对一个人心理世界的构建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比如性别、官能特征等。

激素分泌与情绪之间的关系最为亲密,前者支持后者,后者反作用于前者,彼此间难舍难分。

3.外部环境与情绪的关系——包括天气状况、生存状况、认同状况等。

天气会影响人的情绪。

当事人的生存条件会对情绪产生制约,比如事业、家庭与社交情况等。

认同与人的归属感相关,当一个人生活在一个完全异已的环境里,他一定会感到痛苦。

为何说情绪是流动的道德呢?

主要因为情绪本身存在太多的不稳定性,受方方面面的制约与影响。

当条件成熟,情绪便会以具体的外部行动来表现。过激导致的后果难以一概而论,可能是法律问题,可能是道德问题,也可能介于两者之间。

追根究底,情绪更接近于本能部分,从动机上分析,它依然在道德管辖的范畴之内。



分裂的道德——意识。

每个人的大脑里都至少存在着两股势力,多数情况下呈对立状态,也就是分裂。

分裂母体:意识与潜意识。

意识源于认知,潜意识源于记忆与习惯。

当面对一件具体的事物时,不稳定的意识与潜意识通常会产生分裂现象,意识的分裂带来思考,比如衡量、对比、求证等大脑活动现象。

潜意识的分裂制造矛盾,它来自于意识对潜意识的干涉与否认,理性对非理性的警觉与约束,有时候潜意识会退缩,有时则会前进。

意识的分裂——多种确定间的博弈,以求最终统一。

如果意识完全统一,那么它就是一块泥巴、一块石头,毫无价值。

因为分裂,人才有了所谓的思考过程,它代表着理性的活动,是人类尊严的高级体现。

有不同的考虑并不可怕,人的大脑在经过层层梳理之后,最终会得到一个决定性的结论,通过外部活动,具体变现出一个人的道德外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它具有鲜明的个体特征。

比如抽奖,有的人喜欢边上的,有的人喜欢中间的,有的人喜欢靠前的,有的人喜欢靠后的,有的人坚持闭眼盲抓,有的人坚信6是幸运数字......怎样都好,全凭个人喜好。

潜意识的分裂——多种不确定间的偶然,受理性制约,存在随机性。

潜意识中不仅有分裂的部分,同时也存在固定的部分,比如应激反应,一个人在小的时候被开水烫过,长大后难免会对烧开水的声音感到畏惧。

潜意识的分裂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不可预知的风险,比如不顾道德的本能部分,它像极了被困牢笼的野兽,稍不留神便能将一个人的理性吞噬殆尽。

比如常见的性骚扰事件,每个人都知道这件事不对,其中也包括猥亵者,但他们还是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手,舆论甚至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方斥责猥亵者,另一方则声讨身穿超短裙的女孩。

到底是谁错了?

支持方:别人爱怎么穿怎么穿,你伸手去摸就是不对。

反对方:公共场合应注意形象,穿这么暴露不就是希望被人关注吗?现在好了,有人证明了你很有吸引力,特别是生理上的,满意了吧?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种生活琐事带来的群体性意识分裂与当下的国际间的意识分歧几乎一模一样。

为方便理解,不妨换一种表达方式:

支持方:每个人都享有神圣的个人权利,只要不触犯法律,他者无权干涉,猥亵者为自我满足,侵犯了他人的自由。

反对方:人性都是一样的,你如果穿着得体一些,绝对没有人愿意去骚扰你,假设自由没有上限,你是不是可以不穿衣服上街呢?

潜意识源于个体的习惯与记忆,请一定注意,在个体之外,还有一部分继承自祖先的习惯与记忆,比如性、暴力、恐惧等。

当潜意识中的本能部分战胜了意识中的理性部分,道德与法律的问题便会层出不穷。



道德的表象——肉体。

脑子里的想法与实际行动之间隔着一张叫做理性的薄膜,故佛教有云:“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几乎所有的宗教都对人的身体秉持着某种鄙夷态度,认为一切罪恶的根源均来自经不住诱惑的肉体。

于是新的问题出现了:假如没有所谓的“充满罪恶”的肉体,神圣的部分该如何依托?

人的神性不可能靠真空存活,无论如何否认,人终究离不开自己的身体。

道德感属于抽象范畴,只有通过个体在现实世界的行动方能表现,而行动的依托,正是我们的官能本身。

官能与道德的关系——相互影响。

大家都知道偷看是不道德的,但总有人会忍不住作出出格举动。

一位独身男子偶然间看到了对面楼层里换衣服的年轻女人,他应该怎么做才合乎道德?

1.保护——对着女子大喊,或者跑到别人家里提醒对方没拉窗帘,合理吗?合理,合乎道德,但违背常识。

2.坦然——接受意外的幸福,承认自己对于女性身体的喜好,欣赏并不违背道德,毕竟自己不是特意偷窥。

3.自责——转过身反省,或者骂自己卑鄙、龌龊,下流......有用吗?没用,侥幸的本能依旧在哼着歌,跳着舞,挥洒自如。

即使男子选择了继续偷看,也不能完全责怪他,谁让他的身体是个年轻男人呢!

官能诱惑的背后往往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它来自于物种本身的智慧,在不同的人身上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那股动力与爱吃甜食的小孩、忍不住熬夜的少年或者喜欢买包的少女等并无太大区别。

人类所有的思想与情绪活动都需要通过官能的帮助来影响现实世界,其中既有合乎法律与道德的部分,也有违背伦理的反常,总之,一切官能行为皆属于道德的具象表现。



道德的依托——外部世界。

道德说起来无形,实际上,它也像动物或植物一样需要外部的生存环境。

不同的族群、地域与时代会塑造出完全不同的道德形态,有些事,他们觉得对,他们却不认同,在这里得到认可,换一个地方则会被全盘否定,甚至于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一群人,随着时代的变化,道德标准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在ysl文化中,猪属于禁忌物种,但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依旧在大口吃着美味的猪肉制品,从道德层面考虑,很难界定到底谁对谁错,有的国家奉牛为圣物,有的国家把斗牛当成最大的娱乐......某类人的禁忌在某类人看来微不足道,的确是为常态。

地域道德更加明显,干旱地区的人通常不爱洗澡,它们会将省下来的水用于生存,水源丰富的地区则把洗澡当成每日的必备习惯,一日不沐浴,浑身不自在,试想一下,缺水地区的人来到水源丰富的地区旅游会发生什么?

个人的道德观会随着阅历的积累发生改变,族群的道德观同样会因为社会的进步而进行自我调整,比如男尊女卑、长幼继承权、种族不平等......某些在当时看来极为正确的观点,在经过时间的洗礼后,变得不再适用。

综上可知,道德需要外部土壤提供养料,一旦离开了客观环境,便不存在所谓的道德观,个人的道德观即使有着某种独立、独特性,却依然离不开其他个体与所处群体的牵制与影响。



同一个故事,有许多种讲述方法,其中涉及的道德部分通常也有着许多种不同的理解方式,我们能做的,只是在经过严肃、审慎的思考过后,找到某个我们更喜欢且对多数人有益的最佳可能。

你可能感兴趣的:(另一种道德)